氟西汀聯合心理干預治療抑郁障礙臨床研究

時間:2022-08-31 03:46:00

導語:氟西汀聯合心理干預治療抑郁障礙臨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氟西汀聯合心理干預治療抑郁障礙臨床研究

【關鍵詞】抑郁障礙;心理治療;氟西汀;漢密頓抑郁量表;漢密頓焦慮量表

【摘要】目的探討氟西汀聯合心理干預治療抑郁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2例抑郁障礙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32例,對照組30例。兩組均給予氟西汀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研究組聯合心理治療。8w療程結束后,兩組均進行門診隨訪1次・mo-1,共6mo,觀察復發情況。治療前與治療第8w末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漢密頓焦慮量表評定臨床療效。結果治療8w末研究組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73.33%,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77,P<0.05);兩組治療8w末漢密頓抑郁量表、漢密頓焦慮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極顯著性下降(P<0.01),研究組較對照組下降更顯著(P<0.01)。隨訪6mo末研究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6.67,P<0.01)。結論氟西汀聯合心理干預治療抑郁障礙較單純藥物治療療效顯著。

【關鍵詞】抑郁障礙;心理治療;氟西??;漢密頓抑郁量表;漢密頓焦慮量表

Aclinicalstudyoffluoxetinecombinedwi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treatmentofdepressivedisorder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urativeeffectoffloxetinecombinedwith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depressivedisorder.Methods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andHamiltonAnxietyRatingScale(HAMA)werecarriedoutin62patientswithdepressivedisorder.Theyweredividedrandomlyinto2groups:thestudygroup(n=32)receivedbothfloxetineandpsychotherapy,whilethecontrolgroup(n=30)onlyreceiveddrugtherapy.After8weeks,thetherapeuticeffectswereevaluated.ResultsComparedwithprotreatment,significantdifferencewasfoundinbothgroupsposttreatment(P<0.01).Thelevelsofanxietyanddepressionwerereduced.ThescoresofHAMDandHAMAinthestudy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1).After8weeksof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study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Therecurrencerateofstudygroupwasobvious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atthe6monthsoffollowup.Conclus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mbinedwithdrugtherapyismoreeffectivethansimpledrugtherapyindepressivedisorder.

【Keywords】Depressivedisorder;psychotherapy;floxetine;theHAMD;theHAMA

抑郁障礙是一種以心境低落為主的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癥狀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嚴重者可出現木僵、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目前臨床上仍以藥物治療為主,為此作者在應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了心理治療方法,以探討心理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湖南省湘潭市第五人民醫院心理科住院治療的抑郁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障礙診斷標準;(2)均由主治醫師或主任醫師診斷為“惡劣心境”、“環性心境障礙”、“抑郁發作”患者;(3)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前17項評分≥18分;(4)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物質依賴、嚴重自殺傾向及藥物過敏史等。共入組62例,將入組病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32例,對照組30例。研究組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齡(35.60±10.20)a,病程1a~14a。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4.70±9.60)a,病程1a~12a。兩組病種、病情、病程、性別、年齡等經檢驗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氟西汀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心理治療。療程8w。8w療程結束后,兩組均進行門診隨訪1次・mo-1,共隨訪6mo。

1.2.2心理治療根據認知、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等理論,以面對面的個別心理治療為主,每次40min~50min,第1w~第4w為2次・w-1,第5w~第8w為1次・w-1。治療初始階段:對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給予無條件的關注,建立良好的人際信任關系。治療階段:通過設置一系列特定的情境(也可通過心理測驗),了解患者近來發生的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系統及人格特征等,識別患者的認知模式,幫助其找出負性的、歪曲的核心認知。通過行為實驗、邏輯辯論、證據檢驗(現實性檢驗)、角色扮演、想象重建和問題解決等途徑改變患者的歸因模式,充分利用其社會支持系統改變某些環境和現實情況,提高患者的控制感。治療后期:以預防復發為主,糾正導致抑郁復發的長期行為模式、問題或主題等。

1.2.3評定工具于治療前及治療第8w末由1名專職心理測驗員采用HAMD(24項)、HAMA[1]評定患者的抑郁、焦慮程度;以HAMD、HAMA總分減分率和臨床癥狀判斷臨床療效,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

1.2.4統計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處理,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HAMD、HAMA評分結果比較,見表1。

表1兩組HAMD、HAMA評分結果(略)

注:**P<0.01

表1顯示,治療8w末兩組HAMD、HAMA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極顯著性下降(P<0.01);兩組間治療前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8w末研究組較對照組評分下降更顯著,差異有極顯著性(P<0.01)。

2.2臨床療效研究組痊愈26例(81.25%),顯著進步4例(12.50%),進步2例(6.25%),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痊愈19例(63.33%),顯著進步3例(10.00%),進步8例(26.67%),總有效率73.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77,P<0.05)。

2.3門診隨訪隨訪期間兩組均服藥維持治療,隨訪6mo末研究組復發1例(3.13%),對照組復發9例(30%),兩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χ2=6.67,P<0.01)。

3討論

截至目前,有關抑郁障礙的病理機制尚無一致的看法。生物因素表明抑郁障礙患者有生化神經遞質的改變;社會因素表明,大多數抑郁障礙是由生活事件或正在經歷的困難所引發,但生活事件是一種外因,而抑郁障礙的發生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所謂內因主要是指遺傳、個性特征、認知評價,在這些因素中,自我防御機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內關于抑郁障礙的結構化或半結構化心理治療報道較少,而抑郁障礙的認知模型認為認知、行為、生物化學都是抑郁障礙的主要成分。本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8w末HAMD、HAMA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極顯著性下降(P<0.01),說明藥物治療有良好的效果[2]。心理治療主要從認知、情感、行為方面進行干預,不僅改變著抑郁障礙患者認知,還改變著他們的特征性心境、行為及其神經生化狀況。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在治療8w末臨床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心理治療確實對抑郁障礙有很好的療效。抑郁障礙的認知歪曲在處理信息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抑郁障礙患者負性的、歪曲的認知是他們的核心,他們對自己,對所處的世界以及將來都存在負性的認知,他們把自己看成是無價值的、不完善的、沒有人愛的和有缺點的;他們將所處的環境看作是災難性的、有著許多無法克服的障礙,最終他們總會經歷失敗或喪失;他們相信自己的努力不足以改變自己糟糕的生活,對將來負性的觀點常導致自殺的企圖和行為。抑郁障礙的這些認知圖式是長期生活風格的一貫表現,單靠藥物治療難以改變其認知模式。由于抑郁障礙患者缺乏自我正性強化和升華的能力,只有通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幫助其改變認知,改變他們特征性的心境、行為,從而影響或改變神經生化狀況。

本研究在治療8w末進行了6mo的隨訪,研究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χ2=6.67,P<0.01),可能與心理治療有關,國外有研究證實了這一點[3,4]。還有研究表明[5],僅用心理治療療效相當或優于抗抑郁藥治療。但由于本研究測評次數少,關于療效產生的時間、變化規律等,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0

[2]陳佐明.米氮平與舍曲林治療抑郁癥伴有焦慮療效比較[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5):358

[3]GlouguenV,CottrauxJ,CucheratM.Ametaanalysisoftheeffectsofcognitivetherapyindepressedpatients[J].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1998,49:59

[4]FavaGA,RafanelliC,GrandiS,etal.Preventionofrecurrentdepressionwith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Preliminaryfindings[J].ArchivesofGeneralPsycbiatry,1998,55(9),816

[5]HautzingerM.JongMeyerR.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yversuspharmacotherapyindepression[J].Gaskell/RoyalCollegeofPsychiatrists,1996,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