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鰍池塘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研究
時間:2022-09-28 10:35:32
導語:大刺鰍池塘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池塘條件、水源選擇、設備要求、放養準備、魚苗規格密度、飼料投喂、病害防控等方面總結了大刺鰍池塘養殖技術,并分析了經濟效益。
關鍵詞:池塘養殖;大刺鰍;苗種放養;病害防控
大刺鰍(Mastacembelusarmatus)屬鱸形目、刺鰍科、刺鰍屬,俗稱:刀槍魚、豬麻鋸等,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水系的山區河流中。該魚市場價格一般在150~200元/千克,是一種較高檔的淡水魚品種,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由于江河環境污染、大規模采沙以及酷魚濫捕等經濟活動嚴重影響了大刺鰍的自然生境,大刺鰍野生資源遭到巨大破壞,貴州、福建、廣東等省已將大刺鰍列入省重點保護野生水生動物名錄。為保護大刺鰍種質資源,國內有關單位在大刺鰍池塘馴養、人工繁殖、苗種培育、營養成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但有關大刺鰍成魚池塘養殖技術的介紹較少報道。近年來,贛州市水產研究所和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聯合進行科研攻關,對大刺鰍成魚池塘主養技術進行了探索,基本掌握了大刺鰍的池塘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為大刺鰍規模化養殖提供了技術支持,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共廣大同行參考。
1環境條件
1.1池塘條件
池塘環境條件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4-2001),養殖池塘最好選擇黏性底質的土池或者略帶砂礫底質但保水性能較好的土池,要求光照好,四周無大型樹木遮擋,池塘規整,最好呈東西走向的長方形,長寬比在5∶1~3∶1,面積在3~5畝,池深2~2.5米,水深1.5~2.0米,池塘底部淤泥或砂礫厚度≤15厘米。進、出水口分別設置在養殖池的兩端,進水口位于養殖池池堤的頂端,出水口位于養殖池另一端的池底,池底由進水口向出水口方向傾斜,坡度約為5%。進、出水口需設置防逃設施。
1.2水源選擇
水源宜用水質良好的山泉水、溪流水或深井水,水質符合NY5051的規定,水溫在15℃以上,以22℃~28℃為宜,流量穩定且充足。養殖用水引入養殖場后需經沉淀和過濾后再進入養殖池。
1.3設備要求
大刺鰍池塘主養所需設備主要有增氧機、發電機、越冬溫棚以及加溫設備等。每3~5畝水面配備1臺功率各為1.5千瓦的葉輪式增氧機和羅茨風機,盡量使增氧設備處于全天候開啟狀態,保證池水溶氧充足。養殖場地必須配備發電機,以防停電造成缺氧泛塘的不良后果。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大刺鰍屬溫水性魚類,在低溫條件下容易發生凍傷乃至凍死的現象。除海南以及廣東大部分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需要在冬季來臨前搭建好溫棚,采取適當的加熱保溫措施,保證大刺鰍安全越冬。
2魚苗放養
2.1池塘準備
養殖池塘經清淤和暴曬后,加水至0.5~1.0米,按每畝水面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千克的用量全池潑灑,以殺滅池水中的病菌和有害生物。根據養殖面積確定若干個投餌臺,投餌臺沿池塘長邊方向均勻分布在池塘的一側,相鄰投餌臺之間的距離3~5.0米,投餌臺沉入水下,離水面距離50~80厘米。
2.2魚種選擇
養殖所需大刺鰍魚種要到正規苗種繁育基地購買,選擇規格均勻、健康有活力且已經馴化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的魚種。魚種規格一般為全長6~8厘米。適當套養一些鰱、鳙魚種,可以起到調節水質、充分利用水體資源和增產增效的作用。
2.3魚種放養
大刺鰍魚種的放養時間最好選擇在4月下旬~6月上旬之間,此時水溫較為穩定且能夠保持在22℃以上。魚種最好采取氧氣袋充氧運輸的方式,可以減少大刺鰍魚種受傷的概率,提高運輸成活率和養殖成活率。魚種到達養殖池后,將裝有魚種的氧氣袋放到養殖池塘水面上進行水溫調節,直至袋內水溫和養殖池水溫基本一致(溫差不超過±2℃)才可將袋內魚種放入養殖池。魚種下池前先進行消毒處理,可用0.045毫克/升濃度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浴3分鐘左右。每畝可放養全長6~8厘米的魚種3000~5000尾,同時搭配規格為全長15~18厘米的鰱和鳙魚種各50尾。
3飼料投喂
馴化好的大刺鰍苗種可全程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大刺鰍專用配合飼料或粗蛋白含量45%以上的粉狀飼料,飼料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標準。大刺鰍喜食動物性餌料,在投喂的過程中可不定期加入面包蟲、水蚯蚓等鮮活餌料,加入鮮活餌料可按魚體重的3%~6%、配合飼料可按魚體重的1%~4%來確定每天的投飼量。每次具體投飼量視大刺鰍吃食情況決定,以飼料在1小時內被吃完為宜。每天投喂兩次,投喂時間一般為早上8:00~9:00和傍晚18:00~19:00。因大刺鰍具晝伏夜出習性,所以傍晚的投飼量要占全天投飼量的60%~70%。每次投飼前及時清除殘餌并清洗餌料臺,每周對餌料臺進行消毒或暴曬1次。
4日常管理
4.1水質管理
夏季水質管理十分關鍵。由于夏季溫度較高,大刺鰍的新陳代謝較快,殘餌和有害物質的累積致使細菌的滋生速度加快,水質極易惡化,需每隔7~10天換1次水。水質偏肥時,換水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換水占池塘總水量的20%~30%。換水后使用0.075毫克/升濃度的聚維酮碘或者0.04毫克/升濃度的戊二醛進行消毒。水質偏瘦時,易導致青苔大量繁殖生長,影響大刺鰍的活動,可以選擇在持續晴天(3天以上)且溫度相對適宜的上午進行肥水處理,肥水的辦法可采取紅糖加芽孢桿菌再加藻種(小球藻等)的辦法,紅糖、芽孢桿菌和小球藻種化水后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紅糖4~5克、芽孢桿菌0.5~1克、小球藻種2~3克,每15天1次。
4.2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在大刺鰍的生長旺季,在半夜追加1次巡塘。巡塘時一般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和吃食情況、觀察水色變化和水位變化,重點檢查增氧設備運轉和供電線路設施等是否正常。大刺鰍對溶氧要求較高,尤其在夜間,可以將增氧機和羅茨風機同時開啟,保證池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確保大刺鰍養殖安全。
4.3防逃
大刺鰍善跳躍。注意控制池水深度,池水不宜太滿,水面離池塘塘堤頂部距離至少30厘米。定期檢查進出水口情況,杜絕大刺鰍從進出水口逃逸。
4.4越冬管理
大刺鰍在自然界一般可順利越冬。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除海南全域以及廣東、福建等部分地區在正常氣候情況下可安全越冬外,長江以南的其余地區需采取加溫保溫措施才能保證大刺鰍安全越冬。保溫措施一般為在養殖池搭建薄膜溫棚,遇氣溫低時還需在越冬池中添置加熱棒等加熱設施進行加溫,保證水溫不低于15℃。大刺鰍越冬期間,可以減少甚至停止投料;因大刺鰍活動量減弱,代謝較慢,非必要條件下盡可能不進行換水;在持續晴天升溫后,可在中午將溫棚兩端入口處薄膜掀開,進行通風1~2小時。
5疾病防治
大刺鰍屬于無鱗魚,用藥必須謹慎。遵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治結合”的防控理念。大刺鰍常見的疾病主要有水霉病、指環蟲病等,防治方法如下。
5.1水霉病的防治
癥狀:病魚體表有灰白色棉毛狀絮狀物,病原分泌大量蛋白質分解酶,導致病魚焦躁不安,患病魚游動遲緩、食欲減退、體虛消瘦甚至死亡。防治方法:①大刺鰍捕撈、轉塘等過程中小心操作,避免損傷其皮膚;②使用0.0075毫克/升的聚維酮碘(以有效碘計)或800毫克/升的食鹽和小蘇打合計(1∶1)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3天,用藥后注意增氧。
5.2指環蟲病的防治
癥狀:①患指環蟲病的大刺鰍鰓絲粘液增多,嚴重時引起鰓出血,鰓絲發白,鰓小片壞死;②食欲減退,有缺氧癥狀,魚體消瘦發黑,游動緩慢。防治方法:①購買的魚種放養前,用濃度為2.0~5.0毫克/升的甲苯咪唑(規格:10%)溶液浸浴10~20分鐘;②用濃度為1~1.5毫克/升的甲苯咪唑(規格:10%)溶液稀釋后全池潑灑,隔天再用1次,用藥后注意增氧。
6經濟效益
大刺鰍生長速度較中華刺鰍快,一般情況下,體重達150克以上的個體可作為成魚上市銷售。春季每畝放養全長6~8厘米的大刺鰍魚種3000尾,經8~10個月飼養體重可達150克/尾以上,部分個體體重達250克以上,按平均規格200克/尾、魚種成活率85%計算,每畝可產大刺鰍成魚510千克。按成魚平均售價160元/千克計算,總收入為81600元。魚種費、飼料費、池塘租金、人工費、水電藥物費、越冬費等生產投入共計52450元,每畝純利潤可達29150元(效益情況詳見表1)。大刺鰍作為一個新興的特色養殖品種,成魚池塘養殖經濟效益顯著,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作者:曾慶祥 方園 劉斌 劉小全 王海華 彭進榕 劉德亭
- 上一篇:林下肉雞養殖技術分析
- 下一篇:高校酒店管理專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