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生態養殖關鍵技術探究
時間:2022-12-10 10:30:04
導語:土雞生態養殖關鍵技術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土雞生態養殖是指充分利用樹林、果園、灌木、草坡等自然或人工環境,選擇土雞品種進行放養,采用野外采食與人工喂料相結合的方式,讓雞肉、雞蛋具有天然優良品質。本j文通過研究總結了土雞生態養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旨在為養殖對象提供參考,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和效益。
關鍵詞:土雞;生態養殖;關鍵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肉蛋奶等畜產品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通過實施生態養殖得到的雞肉、雞蛋具有味道鮮、肉質好和安全等優勢,因此各地優質土雞養殖產業迅速發展。但是,因技術缺乏、分散飼養等原因,在養殖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主要從養殖場建設、育雛、放養、疫病防治等方面研究總結生態養殖關鍵技術。
1場址選擇與布局
1.1場址選擇。雞場應選擇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源充足衛生、進出道路暢通、排水和供電方便的禁養區和限養區外,且有適宜放養的林帶、果園、草場、荒坡或其它經濟林地,滿足衛生防疫要求。放養的林地坡度在45℃以下,便于雞只放牧運動,林地郁密度小于70%,有足夠的通風和透光效果,并且有相對充足的野生雜草供雞只采食。1.2場區布局。養殖場布局應科學、合理、實用,功能區界限分明。可分成生產區、隔離區及無害化處理區,規模較大的雞場可設管理區。根據地形、地勢和風向確定房舍和設施的相對位置,各功能區應界限分明,聯系方便并有明確的標識。生產區主要包括育雛舍和放養雞舍,育雛舍應與放養區嚴格分開,設消毒池和消毒室,放養區四周設圍欄。隔離區和無害化處理區設在場區下風向處及地勢較低處,距離生產區50m以上。糞污無公害處理設施,如沼氣、焚燒爐或深埋處理。管理區設在場區常年主導風向上風處或側風位的地勢較高處,主要包括消毒室(池)、防疫室、辦公設施等。
2育雛
育雛是土雞養殖中不可缺少的的一環,特別是自身進行孵化和育雛的養殖戶。適宜的育雛方式,合理的飼養管理是土雞生態放養的基礎。2.1育雛方式。可依據養殖實際條件選擇地面育雛、網上平養、立體籠養等育雛方式。地面育雛是指在地面鋪上厚為3~5cm清潔墊料,如谷殼、桔桿、鋸木粉、谷草等;網上平養育雛是指在離地面50~70cm高的平網上育雛,平網可用金屬、塑料或竹木制成;立體籠養育雛是指重疊平層籠或階梯籠內進行育雛,一般為立體3層或4層重疊式育雛籠,多為金屬制成。2.2準備工作。育雛前,應做好雞舍設備維修維護、清潔消毒、提前升溫、疫苗藥品等準備工作。要確保育雛前育雛舍保溫性能好、無鼠洞且干燥,門窗能開關嚴密、能通風換氣。檢修育雛籠、供暖設備等,確保能正常使用。還應配備適量料槽(桶)、飲水器、清潔消毒以及其他需添置的用具。雛雞入舍前2周內要做好育雛舍、設備、工具等的清潔和消毒工作,可采用燒堿先噴霧消毒、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進行薰蒸消毒。進雛前2d進行預升溫至33~35℃,準備足夠的喂料盤、飲水器等器具和雛雞專用全價飼料、藥品等。2.3雛雞飼養管理。雛雞應先飲水后開食,初飲水中可加0.01%高錳酸鉀或適量的復合維生素,飲水要清潔衛生、新鮮,保證由足夠的飲水空間。雛雞開食的飼料要求新鮮,營養豐富,易消化,建議采用正規廠家提供的全價雛雞料,以保證營養所需。喂料宜少食多餐,前3周內應讓雞在任何時間都能得到飼料,3周齡后要等料吃完后再喂料。溫度一般從35℃開始,第一周降5℃,以后每周降2~3℃為宜,到6周后降至18~21℃。可通過噴水保持空氣濕度,從75%每周降5%,5周后穩定在55%。飼養密度要依據周齡和飼養方式確保雛雞生長。為減少啄癖的發生,一般7~10日齡進行雛雞斷喙。最初0~3d實行24h光照(白天自然光照,晚上人工補光),4天以后每天減少1h。還要注意育雛舍內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
3放養
3.1放養區選擇及設施。放養雞舍選擇地勢高處的平地分點建設,一般每300~500只為一群。按山地走向,建舍間距100m以上,盡可能按坐北朝南搭建能防雨、遮陽、避風、保暖的雞舍。放養區選擇地勢高燥、采光充足、排水、隔離條件好的草坡、林地、果園等均可,坡度不能過陡,以12~15度為宜,不得超過20度。應設置有分隔網欄(高1.8m,網孔5cm×5cm)及固定喂料槽、飲水器等喂養設施。放養區入口處應設置相應的消毒設施。有條件情況下應在雞場放養區內配備有效的監控設施設備,以便監測掌握雞群整個生長狀況。3.2準備工作。放養前要開展檢查維修、雛雞篩選和適應性訓練等準備工作。在放養區域查看圍欄是否有漏洞,以防止或減少鼠害、蛇等天敵的侵襲,同時準備飼槽和飲水器等設施。夏季要提前搭建可供雞群避蔭遮陽網。對擬放養的同批次雛雞進行篩選,首先按公母劃分后再按大小強弱分群放養,淘汰病、弱、殘等個體。育雛期在投料時以口哨聲或敲擊等方式進行適應性訓練,使雞產生條件反射形成習慣性行為,以便放養時讓雞跟隨飼養員采食和歸巢,盡快適應放養環境。3.3放養方式。實行分區間歇放養或輪牧,將林地、果園、山坡、草地等放養場地劃分若干放養區,每個放養區用圍墻、尼龍網或鐵絲網等隔開,根據飼養數量及當地放養條件決定間歇養殖的時間,一般兩批雞的間隔時間不能少于1~2個月。3.4放養時間雛雞脫溫后(建議4周齡后),選擇氣溫相對穩定、陽光照射較好,地面不潮濕、白天氣溫不低于15℃時開始放養,如氣溫低的季節,40~50日齡開始放養,還應注意天氣變化的應對措施,標準是放出雞只以活潑喜動為宜。早晚溫差時,可采用舍內養殖為主、放牧為輔的方式。切忌下雨和大風天氣進行放養,否則容易感冒患病。3.5放養密度。放養應堅持“宜稀不宜密”的原則。根據林地、果園、草坡、荒坡等不同飼養環境條件,選擇適宜規模和密度。各種類型的放養場地均應采用全進全出制,根據土壤畜禽糞尿(氮元素)承載能力及生態平衡,不同放養場地建議按以下密度:闊葉林不超過1005只/hm2,針葉林不超過450只/hm2,竹林不超過975只/hm2,果園不超過660只/hm2,草地密度為每批不超過375只/hm2,山坡、灌木叢不超過600只/hm2。3.6飼養管理。3.6.1供水。放養區域可采用自動飲水器、水槽(盆)或架設水管安裝乳頭飲水器等方式供水。自動飲水器按照每50只雞配置1個,水槽或水盆按照每只雞水位為3~5cm,建議有條件在適當位置架設水管安裝乳頭飲水器,供水更清潔、新鮮,也能節省勞力。3.6.2合理配料。因放養環境差異較大,自由覓食的自然營養物質,遠遠不能滿足土雞生長的需要,應根據生長不同階段合理配料。建議放養早期采用營養全面的全價飼料,以保障雞群的健康生長。放養中期舍內一半全價料,舍外補飼五谷雜糧及青飼料。上市前兩個月為全部五谷雜糧及青飼料,已提升風味物質含量。其中應青飼料應選擇優質新鮮的,在雛雞階段最多只能占飼料總量的10%,完全放牧飼養階段,隨日齡增長,青綠飼料的進食量可占到飼料總量的20%~30%。3.6.3飼喂方式。根據土雞日齡、生長發育、林地草地類型、天氣情況決定飼喂次數、時間及喂料量。喂料應定時定量,每天早晨、傍晚各喂料1次,喂料量隨著日齡合理增加,夏秋季少喂,春冬季多喂。3.7飼養周期。按照土雞公母強弱分群放養的原則,一般建議公雞養至4~5月齡可上市,母雞養至5~6月齡可上市,為增加雞肉的口感和風味,可適當延長飼養周期。當然還要結合土雞品種特性和市場行情綜合考慮,適時上市,以提高經濟效益。
4疾病防治
4.1原則與措施。疫病防控原則是間歇養殖、加強消毒、有效免疫、防病驅蟲。要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來制定防控措施。首先注重疫苗接種,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防止發病;注重防病驅蟲,投放重要疾病及抗菌用藥物,有效防病驅蟲;加強養殖環境衛生與消毒工作,防止早期感染;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雞體的抵抗力,減少應激和疾病抑制。4.2免疫。根據各地流行的土雞疫病種類進行免疫,根據實踐推薦免疫程序如表1,其中新城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國家強制性免疫病。免疫劑量及方法,按照各疫苗的使用說明書進行即可。特別注意,購買脫溫雞要進行后續免疫。4.3預防用藥。注重防病驅蟲工作。育雛階段應在飼料中加入預防雞白痢和抗球蟲的藥物。放養雞直接接觸土壤,易感染寄生蟲病,每隔l~2個月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驅蟲一次,直到上市。4.4消毒隔離。要做好養殖場消毒和隔離工作,嚴禁閑雜人員、車輛、其他動物和禽產品進入養雞生產區。包括雞舍、環境等各個區域的消毒,養殖場應常年配備2種以上足量消毒藥物,輪換使用,做好場區的滅鼠和滅蚊蠅工作。發現病雞及時隔離治療,病死雞及糞便按規定作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每批雞出欄時清空,必須對育雛舍、放養區和器具等進行清徹底清潔和消毒。
參考文獻:
[1]蔣財水.磐安土雞規模化生態養殖經驗介紹[J].畜牧與獸醫,2005,37(1):28-29.
[2]楊明爽.山區土雞生態養殖模式及效益調查[J].浙江畜牧獸醫,2016,41(5):18-19.
[3]安益龍.提高雛雞育成率的措施[J].家畜生態學報,2000,21(3):41-42.
[4]高啟峰.土雞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3):100-101.
[5]陳天樂.分析果園優質高效土雞養殖新技術[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21):114-115.
[6]徐可玲,王明章.淺談林下土雞養殖技術[J].中國畜禽種業,2014(1):129-130.
[7]鄒先念.優質土雞疾病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6,33(11):126-127.
[8]盛冬菊.淺談藥物選擇對家禽疾病治療相關問題[J].吉林畜牧獸醫,2017,38(1):36-38.
作者:張曉暉 李廷見 王育偉 周愛民 肖龍 單位: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上一篇:水產養殖業存在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畜牧養殖動物病因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