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思想新進展

時間:2022-03-20 03:29:34

導語: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思想新進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思想新進展

[摘要]十八以來,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以習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略、新舉措。黨中央將生態文明提高到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領域并列的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中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生態文明新理念、新措施著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十八大;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以習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圍繞生態文明主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略、新舉措,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思想,不僅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同時還為全球生態危機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那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思想究竟有哪些新進展?本文試圖就以上這一問題作出試探性分析。

一、生態文明建設新戰略高度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進一步將其提高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既關系著“美麗”目標的完成,也關系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能否實現。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進程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黨中央強調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五位一體”的方方面面。(一)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針對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GDP的高增長的問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而是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生態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的。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保護好生態環境,如果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二)將生態文明融入文化建設。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國家文明的演進、民族文化的傳承的前提。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古老文明的斷裂和消亡都是因為當時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上人類的過度開采破壞生態環境而帶來的滅頂之災,樓蘭古國也曾在歷史上創造輝煌,但終因對生態環境的貪婪和過度破壞而走向亡國滅種文化消亡的悲劇。在古代思想家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影響下,中華民族厲害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未曾斷裂的國家和民族。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總結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文化綿延不斷的必由之路。(三)將生態文明融入社會建設。“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這句話既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目標,即通過推進建設生態文明滿足百姓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來推進社會建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不斷深化社會發展內涵進而提升社會發展品質最終實現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的利益,改善人民的生產生活生存環境滿足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選擇。(四)將生態文明融入政治建設。“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在這里,之所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中有很大的政治,是因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滿足人民的需求是贏得民心的前提。而隨著物質需求的不斷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之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改善人民的生產及生活環境,提供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安全營養無污染的食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題中之義。

二、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理念對行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反之亦然。中共十八大以來,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糾正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錯誤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深刻總結工業文明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之上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工業文明時期,人類社會在取得經濟社會高速增長巨大成績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代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走了邊污染邊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這一傳統方式仍然沒有脫離人是自然界主宰的窠臼,生態環境問題逐漸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為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其中尊重自然就是強調我們必須擺正自然界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位置,樹立自然界與人平等的態度;順應自然就是要求人類在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過程中不違背客觀按規律,順應自然界發生、發展的規律和原則;保護自然要求我們在利用自然界時保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再生、環境自我凈化、生態自我修復的能力免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尊重自然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應保持的基本態度,是順應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條件,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發展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保護自然是尊重和順應自然的最終目標,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沒有資源、環境、生態的支持,人類社會的發展將無從談起。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實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有機統一。(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轉•宣公十二年》中的“民生在勤,勤則不潰。”“民”指的是老百姓。而《辭海》中將“民生”解釋為“人民的生計”,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來源問題。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于自然界的,如果自然環境遭受到破壞,無法提供資源能源,人類的生存就失去了基本的依托。而當前,被污染的空氣、水、食品等嚴重威脅人類的身心健康,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已經成為一個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的民生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黨,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實現和維護人民利益的必然。(三)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長期以來,人類社會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高污染、生態的搞破壞換來了經濟的高增長,時至今日,人類的身心健康遭到的嚴重威脅正是受到來自于自然界的報復。針對此,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人與自然界是生命共同體”,意在強調人與自然界不是矛盾雙方,而是互相依存的一個整體,自然界為人的發展提供的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人在開發利用自然界的過程中挖掘和發揮自然界的價值和潛力,促進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及資源的新陳代謝,自然界才能延續發展。(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包含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社會生產能力和自然界為人類社會提供生產生活的原材料的自然生產能力兩種,自然界既是社會生產力的對象,又是自然生產力的主體,所以,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針對長期以來生產力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不可兼得的傳統觀念,強調“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正因為生態環境本身也是生產力,當前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污染的生態環境已經制約著自然界提供生產生活資料的能力,改善環境就是提高自然界為人類社會提供生產資料的能力好水平,所以“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多次強調的“兩山”理論高度概括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強調既不能打著保護環境幌子犧牲經濟發展,也不能掛著經濟發展的旗幟而破壞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無以為繼,以犧牲經濟發展換來的環境保護沒有意義,只有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進步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

三、生態文明建設新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是引導,實踐是關鍵。十八大以來,在提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上,黨中央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一)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生態文明理念從黨的方針政策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習慣,培育濃郁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內化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強化環境保護的意識,使社會成員深刻領會人的發展同自然界的發展息息相關,才能人人自覺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中去,推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全民共治共建共享,提高我國生態治理能力,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二)完善生態建設法律制度體系。近年來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一定程度上與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的不完善有關。對此,黨中央提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十八大以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等環節,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一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體系。十八大以來,吸收借鑒歷屆領導集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上,黨中央進一步的完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從將生態環境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的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到各級地方領導干部新的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從將公眾、企業、政府、各級領導干部納入環境保護的監管主體到對生態環境保護主體的依法獎懲制度;從根本大法的修訂到建立健全區域性法律法規、領域性法律法規;從生態環境區域治理的“河長制”到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的試點;從劃定“生態紅線”到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賠償、誰保護誰受益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法律體系,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二是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改革。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生態文明建設壓力疊加、依然是負重前行,面對不斷出現的生態文明新問題、新挑戰,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革,用不斷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針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只有探索新方法、制定新政策,不斷完善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將現有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同地方實際情況結合,制定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律法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三)推動國際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為全球生態危機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世界各國應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覺承擔起自身的義務,正如指出:“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生態危機作為全球性的問題,早已跨越國界線,僅靠中國一國之力難以扭轉全局,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通力合作,“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段蕾,康沛竹.新時代———論生態文明思想的背景、內涵與意義[J].科學社會主義,2016(2):127-128.

[2]徐水華,陳璇.生態思想的多維解讀[J].求實,2016(11):16-20.

作者:趙興仙 單位:貴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