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生態保護及林業發展渠道論文
時間:2022-12-28 04:14:00
導語:探求生態保護及林業發展渠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進行了探討,提出樹立正確的林業發展觀、推進林業生態建設、通過經濟手段建立生態建設動態機制、加強宏觀調控等內容,以期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保護;林業發展;生態建設;經濟手段;宏觀調控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關系到全球生態的狀況,也關系到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要加快林業的發展,推進生態建設。2003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提出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林業工作,努力使我國林業有一個大的發展。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绷謽I建設要“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由此進一步明確林業發展思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加快生態建設,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
1樹立正確的林業發展觀
1.1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發展林業要立足于增加資源、改善生態,滿足全社會人們在物質、文化、社會等方面全面發展對林業的需要[1-2]。同時,在林業發展中要解決生產經營者的投入與收入問題,保護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要解決廣大林業干部職工收入偏低的問題,改善生產生活的條件,特別要解決自主經營的林場、自然保護區內貧困職工脫貧以及生產、生活的設施建設問題。要讓林業建設的主要力量也步入小康社會建設的行列。
1.2樹立維護后代人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
當代人不能為了自己的發展,過度使用資源、破壞環境、造成資源枯竭,使后代人失去生存發展的基礎。當代人在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既要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又要不斷培育新的森林資源,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發展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
1.3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要改變人類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觀念。縱觀人類歷史,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由原始和諧進入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征服自然,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索取,造成環境的極大破壞,如果任其擴大和加劇,將必然導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類自身的毀滅。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拋棄人與自然的沖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努力去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林業發展上,無論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應當尊重自然規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產力。適地適樹恢復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節約人力物力、求真務實的具體體現,應當作為林業建設最起碼的評價指標來實施。應當用新的生態文明發展觀指導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狀況,實現山川秀美,推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人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都與林業發展相適應,達到生態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相互協調,在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構建生態文明新的社會形式。
2推進林業生態建設
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的轉變[3-4]。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建設要承擔改善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責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加大對林業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廣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讓生產經營者便利快捷地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各項有用的技術指導,新技術開發研究能夠引領林業發展的技術潮流;形成適應新時期林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轉變的戰略目標。采取強制性措施保護天然林資源,停止天然林的商品采伐,在加快生態建設的同時,重視商品林基地的建設。保護好我國的天然林資源,就必須對我國森林利用結構和發展模式進行重大調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實現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決木材供需平衡矛盾,切實保護好天然林。只要通過政府政策導向,結合市場選擇,實施分類經營,鼓勵私人部門的投入、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及其他速產豐產林,使林產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3通過經濟手段建立生態建設動態機制
據專家核算,森林提供的生態效益比其物質產品效益要大得多,森林的生態效益大于其自身經濟價值的10倍以上,生態建設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一是資金有限,二是投資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資效益高。必須采取經濟手段,推動生態效益市場化、貨幣化。實踐證明,造林和管護與人們的經濟利益追求不一致,消極的保護和被動的建設,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負效益的。
4加強宏觀調控
生態建設是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出發點,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等各種手段綜合治理,建立各種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生態的改善事關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全體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態建設不僅是社會公益性基礎工程,具有投入高、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投資難以得到補償,投資者一般不愿長期投入。因此,國家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建設的客觀要求,堅持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建立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市場運作的機制,調動全體公民和全社會共同參與。政府在生態建設中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使全社會投入到建設生態、美化環境這一宏大工程中來。公務員之家
5結語
在現代林業發展中,應通過利益誘導,實現保護和發展資源的目的。使森林的培育獲取較高的利潤,保護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解決經營林業的激勵機制,要規范市場行為,為林業生產經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正、公平、公開和誠信的市場環境。主要是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轉和評估制度,按照有利于林業為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的要求,把生態建設放到社會發展中的突出位置,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讓全體國民都能享受到優美的自然生態,讓子孫后代都能在和諧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
6參考文獻
[1]樓國華.推進林業創新創業努力建設生態文明[J].綠色中國:A版,2008(3):75-77.
[2]邵權熙.淺論創新與我國林業創新體系[J].中國林業,2000(11):33.
[3]柴文秀,張守貞.臺子鄉林業發展的方向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3):333.
[4]陳亞立,陳小良,陳有根.淺談新形勢下林業科技工作如何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3):112-113,122.
- 上一篇:探究個人消費信貸風險預防策略論文
- 下一篇:探求如何利用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習興趣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