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經濟結構下的農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04 05:21:47
導語:二元經濟結構下的農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經濟學家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所謂“二元經濟結構”就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現代部門”(現代工業)與“傳統部門”(傳統農業)的二元對立并存的現象,他認為,經濟發展可以理解為在傳統的以自給型農業為主體的不發達經濟內部,出現并發展以現代工業為主體的現代部門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正是在一種傳統農業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我們建立起部門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工業體系,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地向前推進;但是廣大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許多地區農村經濟仍然處于勞動投入為主的生產方式,這就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這種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不僅制約著現代工業和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也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之勢,農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
若單從收入的量上來看,農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斷增長的,尤其是取消農業稅等許多支農惠農政策實施以來,但是若要從增長率和城鄉對比中來看,農民收入增長是相對緩慢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2年35年間,全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7917元,城鎮居民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24556元,①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農民的1.21倍。1978年城鄉收入比是2.57:1,隨后有所下降,但始終保持在1.5:1以上,并且在近10年保持在3.0:1以上(如圖所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造成了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向城市和工業轉移,這就必然會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
2.落后的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
經過多年的農村建設,尤其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后,我國的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比如2012年,全國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達到到95.2%,行政村通寬帶達到87.9%,農村信息化建設下鄉活動惠及82%的鄉鎮;②全國通公路的鄉(鎮)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國建制村總數的99.55%;③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1.25張,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1.37人。④但是這其中的不少項目也是要農戶籌集部分款項完成的,這影響了農民的自身積累。農村的基礎設施與城市相比還是極為落后的,在交通、通信和電力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的公路、網絡、電訊是修通了,但運行管理維護跟不上而受到損壞,導致基礎設施效用發揮不出來,嚴重的多次投資建設也未能徹底解決問題。這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農村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農村也遠遠落后于城市,比如在醫療方面,2011年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農村是2.80張,與城鎮的6.24張相差1.22倍。⑤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落后必然造成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根基和動力,從而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
3.農業生產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低
我國的農業生產長期以來是以分散的個體農戶為主體的,雖然有些地方也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了產業化經營組織,但整體比例不高。截至2012年底,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63.4萬個,實有成員達4436.0萬個(戶),帶動非入社成員5646萬戶。⑥由于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就難成規模效應,也增加了生產成本,再加上分散的小農戶很難經營形成產品品牌,產品無法批量生產,還缺乏市場信息,這就大大降低了其在農產品市場中的競爭力。我國的工業、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而農村工業與服務業發展滯后,這就造成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所創造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較低,影響了先進的科技手段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難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速度。農業生產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不夠,農產品加工和貿易發展的相對滯后,不能使農業生產形成與工業和商品貿易一體化的發展形式,這也是制約目前農業經濟發展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
4.二元的戶籍制度及其衍生問題
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實行的是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把居民分為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這種戶籍制度是與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它以二元的戶籍制度控制人口的遷移。這種戶籍制度把農民束縛在了土地上,造成了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一些政策上的放寬,大量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但這種二元的戶籍制度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不同的戶籍決定了不同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于是出現了人才和勞動力集中于城鎮,而農村則出現了“空心村”等現象,這似乎與農業經濟發展滯后形成了惡性的循環,農業經濟越是發展滯后,人才和資源越是涌向城鎮,從而又反過來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但是由于戶籍限制,他們并不能享受到與其所在地城鎮居民一樣的待遇,于是就出現了近幾年比較突出的“農民工”問題,這一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的是城市化進程和農民收入問題,但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有連鎖影響。
二、成因歸集:歷史、經濟體制和發展戰略的綜合分析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是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必須面臨的現實難題,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歷史、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等方面。
1.歷史因素
我國歷史上就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重農抑商”、“強本抑末”的經濟發展方式造成我們在近代社會中工業發展的落后,新中國也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當時中國只有占國民經濟總值10%左右的現代性工業,90%左右的仍然是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需要有強大的國防來鞏固新生政權和防止外部勢力的入侵,因此就必須首先考慮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國防的現代化以發展經濟、擺脫貧困落后。優先發展工業,是一個后發展國家迫切要求改變其落后狀況的戰略選擇,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相適應的。由于長期地采取優先發展工業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造成對農業投入的不足,從而使農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工業的增長。雖然近些年我們也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張,并采取了許多優先發展農業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農業發展的長期積弱,并沒有使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2.經濟體制因素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與我國長期實行的城鄉隔離的計劃經濟體制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忽視甚至否定經濟發展中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利用行政指令的辦法規定農產品價格,利用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之間的“剪刀差”來實現從農業中汲取發展工業的物質和資金,直接削弱了農業自身積累的能力,這種工業對農業的長期的剝奪造成了農業發展的落后。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還有一系列的制度,如戶籍制度、糧食供給制度、副食品及燃料供給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人才制度等等。這些制度與計劃經濟體制一起導致了一種封閉的城鄉關系,這就大大強化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3.發展戰略選擇因素
建國后的幾十年里長期奉行的是一種趕超戰略,特別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這與傳統的其他工業國家的發展模式不太一致,按照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發展模式一般是由輕工業到基礎工業再到重工業,但由于歷史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道路。由于重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積累和資源消耗,而當時的中國并不具備這些條件,于是采取“以農補工”的方式,將農業的資金資源轉移到重工業上。據統計,“1952~1990年,我國農業通過稅收、“剪刀差”和儲蓄三種方式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的總量達11594億元,扣除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同期我國工業化從農業中凈調動資金9528.15億元,平均每年高達250億元”。⑦這種剝奪農業來滿足重工業發展資本量的做法不僅造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長期落后,也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體制和機制的轉換,農業經濟獲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并沒有得到完全的改善。
三、路徑選擇:消解二元經濟結構
以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當代中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國農業經濟要取得進一步的長足發展就必須破解這個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1.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更多優惠政策繁榮農村經濟
要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就應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投入,補上這個國民經濟的“短板”。首先,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必須完善道路、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只有這樣農村經濟的繁榮才有了根基。提高農村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水平,才能更有助于激發農民勞動的積極性,降低城鄉之間的待遇差別,從而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其次,給予農業經濟發展更多的優惠政策和保護,比如在農產品的價格方面,國家可以通過政府的宏觀政策進行一定程度的管控,以減小由于市場波動和少數人投機對農戶造成的傷害。除此之外,還應以培養良種和推廣為重點,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做到這一點除了應不斷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還應加強農業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增強農民科學種田的能力。
2.完善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機制
在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下,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資源在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的流動和重組,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以農村產業發展為基礎,促進城鄉之間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雙向流動。通過市場互動,幫助農民適應市場、把握市場、占領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提高市場價值和附加值,同時把真正符合農民消費需求的工業產品銷往農村,擴大內需。通過信息互動,建立城鄉信息溝通的有效渠道,實現城鄉優勢互動、資源互補;通過產業互動,逐步形成城鄉分工合理、產業鏈對接、共同繁榮的格局。
3.加強制度改革,破除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障礙
如何把弱小的傳統農業改造為生產效率高的經濟部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必須建立一套適于改造傳統農業的制度,他指出“制度上的相應的改變是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要真正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就必須通過制度的改革和創新來掃除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障礙。就要不斷深化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就業制度改革,建立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即建立健全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等等。
4.加快縣域經濟和小城鎮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所謂縣域經濟是指以行政區域為地理空間,已發展該區域經濟為目標,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備功能的區域經濟。縣城是縣域經濟的中心,發展縣城是推動農村城鎮化的一個重要方向,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還可以考慮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建制鎮作為建設的重點,以發揮其聚集人口,發揮農村地域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h城和小城鎮是城鄉關系的結合點,加快縣域經濟和小城鎮發展,就是要從這一結合點出發,逐步打破城鄉經濟的二元結構局面,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作者:馮雪萍工作單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財經與物流管理系
- 上一篇: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經濟論文
- 下一篇: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