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系
時間:2022-12-19 09:25:00
導語:分析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黑龍江農墾現已是我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水平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目前,墾區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3%,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職工人均生產糧食34噸,高于15個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糧食25噸的水平;糧食生產能力達到226億斤,提供商品糧超過200億斤,商品率近90%。黑龍江墾區被譽為國家抓得住、調得動、費用少、能夠應對突發事件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國家“直屬糧倉”。進入新世紀以來,墾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推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在中國企業500強中位列第149位,居農業行業首位,2007年北大荒集團已經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前百名行列。在新的歷史時期,黑龍江農墾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因此研究新時期黑龍江農墾的農業經營體制對于其今后的更好、更快發展意義重大,對于其他農墾及農村的農業經濟體制創新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制的發展及現狀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墾區經濟社會進入了改革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變革經營管理體制,實行“財務包干”,突破統收統支制度,打破了農場吃國家“大鍋飯”的問題,從1981年開始,農場對生產隊實行“整體承包,統一核算,利潤分成,虧損受罰”的承包責任制。
1984年,借鑒農村改革成功經驗,墾區開始興辦職工家庭農場。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墾區農業改革完成了第一個飛躍,興辦了近20萬個家庭農場,逐步建立起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兩自理”(生產費自理,生活費自理)和“四到戶”(土地到戶,農機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為標志,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徹底打破了“國家出錢,職工種地,負盈不負虧”的傳統經營機制。
1997年,以九三分局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共青農場頒發規范的《職工家庭農場證書》為標志,墾區拉開了農業實現第二個飛躍的序幕,使農業改革由家庭承包階段走向規范的、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新階段。
2006年墾區開始實行“兩田制”,并作為土地承包經營基本制度,長期堅持。2006年,綏化分局農場對管理區體制進行了創新,即管理區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并實現管理區辦公司的公司化改革。這一輪改革的開先河者為綏棱農場第八管理區,后在全場乃至全分局推廣。管理區辦公司是農場雙層經營體制的進一步細化與延伸,是農場基層組織的一次擴大開放和與市場的全面對接,是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擴大。
二、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墾區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實現了多方面的突破,但在所有制結構、經濟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仍有很多弊端。
(一)所有制結構單一
雖然墾區已經改變了原來的單一國有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但所有制結構單一的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一股獨大的現象仍很嚴重。多數墾區企業集團的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
(二)經濟結構單一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發展,墾區已經打破了單一糧食種植結構,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種植;打破了“原字號”農業經營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打破了“小而全”的自我服務體系,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初步形成了比較健全的農業產業體系。但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二三產業的比重仍然偏低,發達國家的二三產業的比重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0%以上,農墾不足60%。
(三)仍以粗放經營為主
1947年-1996年是墾區的粗放經營階段。從1996年農業大跨躍開始的,墾區在耕地基本沒有增加的條件下,靠科技進步、內涵挖潛,糧食比上年猛增40%,單產突破500斤/畝,標志著墾區進入了高速高效發展時期和集約經營的初級階段。但是受技術、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等多因素制約墾區的經營仍以粗放經營為主。
三、主要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集團母子公司體制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發揮墾區農業資源優勢,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在墾區層面組建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是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北大荒農墾集團是以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為核心企業,以墾區國有農場為基礎,以國有及國有控股工商運建服企業為骨干,以資產為主要聯結紐帶,集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一體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要加快北大荒農墾集團的構建步伐,適時推進集團改制。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完善母子公司體制和相應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集團的戰略規劃、融資投資、資本運營、市場營銷、外經外貿、信息服務與科技開發等功能,提高集團的市場競爭能力。根據系統管理、內部分開的原則,逐步實現政企分開。盡快把北大荒集團建設成跨系統、跨省區乃至跨國的特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二)推進產業結構戰略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質量效益為目標,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之一。墾區應該以發展質量效益農業為中心,穩定增加糧食產量,著重提高農產品質量,形成糧經飼種四元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積極開發花卉、棚菜、藥材等特色產品生產,以名優特新產品占領大市場,取得好效益。要大力采用高科技發展以奶肉牛為重點的畜牧業。按照農業產業化要求,突出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重點構建米、面、油、乳、藥、酒、麥芽、飼料等八大產業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三)努力推行適度規模經營,集約化經營
墾區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具備的兩個優勢:一是墾區種植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較高,有較強的機械化生產能力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有能力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有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經營組織,它們已具有一定的自我積累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有條件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所以墾區應該繼續努力推行適度規模經營,集約化經營,尤其是技術集約以此來完善現有的農業經營體制。
(四)完善創新支撐體系,增強墾區核心競爭力
新形勢下推進墾區改革發展,靠創新體系支撐,要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管理和文化等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堅定不移地把創新理念融入到墾區科學發展實踐中,不斷完善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創新機制。尤其是針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要依托各級培訓機構、大專院校和科研基地,多形式、多渠道培訓一批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為提高農場主素質、農業增產增效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要積極招賢引智,充分利用北大荒博士后工作站等引智機構,引進國內外高層次智力和人才,特別是企業高管人才,以適應墾區集團化發展的需要。繼續實施“管理區千名大學生”和“農牧場百名研究生”引進工程,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
- 上一篇:工程機械操作員述職述廉報告
- 下一篇:教輔崗位學習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