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山區農村體育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11-05 09:33:56

導語:偏遠山區農村體育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偏遠山區農村體育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制約貴州省偏遠山區農村體育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認為: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村居民思想觀念落后、基層政府體育工作意識淡薄、農村體育設施奇缺、青壯年大量外流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并根據這些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促進貴州省偏遠山區農村體育取得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貴州;偏遠山區;農村體育;對策

如今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我國大眾體育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而在群眾性體育中,農村體育是我國體育發展的短板之一。盧元鎮教授認為農村體育是指在縣及縣以下廣大農村開展的、以農民為主要參加對象、以增強體質、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在自然地理環境、居民生活習慣、經濟發展水平、科教文衛事業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農村體育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其發展水平更是令人堪憂。筆者分別以“農村體育”“西部地區”并含“農村體育”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文獻檢索平臺上進行檢索,得到的結果分別為3498篇和26篇。在眾多研究農村體育的文獻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體育的研究成果較少,基于實際民情提出的對策較少。本研究通過對貴州省威寧縣進行較為深入的考察,了解偏遠山區農村體育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以期促進貴州省偏遠山區農村體育的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貴州省偏遠山區國家級貧困縣威寧縣的四個鄉鎮為研究對象,這四個鄉鎮為隨機抽樣選取。研究中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在中國知網以及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查找研究所需的各類文獻;利用暑期返鄉的時間對四個自然村的體育設施、農村居民的體育活動等進行了為期45天的實地考察,并對各村部分村民進行入戶訪談,也對鄉鎮有關領導進行深入交流,獲得最真實的資料。

2偏遠山區農村體育發展的限制因素

2.1經濟基礎薄弱,農村體育發展后勁不足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位于云貴高原之上,地勢西高東低,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多,平地少,素有“地無三里平”“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偏遠山區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山高谷深,山嶺縱橫交錯,貴州省以農業為主,經濟欠發達。威寧縣統計局的《威寧縣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威寧縣年2016年末戶籍總戶數37.45萬戶,戶籍總人口151.24萬人,常住人口128.37萬人,2016年威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7643元,比2016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少4720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巨大。經濟基礎的薄弱,使農村居民的重心放在滿足基本的生活生產上,在一些更為落后的村落中,根本沒有能力進行體育等休閑娛樂活動的消費。

2.2農民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觀念落后

農村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與農民體育的發展很大關系,它決定了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水平。大部分農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再加上在傳統耕作模式下形成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觀念,接受新事物能力就較差,更認識不到體育活動對人們身心健康和勞動效率的有利影響。筆者在走訪調查農村居民對體育的認知情況中,根據5個年齡階段(10-20周歲、20-30周歲、30-40周歲、40-60周歲、60-70周歲)共100人的回答,60%的農民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體育鍛煉,認為田間勞作就可以得到鍛煉;23%的人認為體育鍛煉可以使身體更好,71%的人說不清,6%的農民認為體育鍛煉易傷身體;而多達87%的農民認為進行體育活動會影響正常生產。可見多數農民對體育的認識存在偏差,更不用說主動進行體育鍛煉。

2.3基層政府體育工作意識淡薄

在偏遠山區,有關體育組織管理機構職責不分明,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把農村體育工作上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社會體育指導員嚴重不足,在鄉鎮幾乎沒有專門的體育組織機構,也缺乏專業的體育管理人才。在筆者走訪調查的多個鄉鎮中,體育工作的開展非常糟糕,相關部門組織紀律渙散,而且領導本身不懂體育或者體育意識很差,這就導致體育工作毫無進展,未能把農村中具有價值的體育資源挖掘出來,使得農村僅有的體育活動處于分散、無序、缺乏科學性的狀態。

2.4農村體育設施奇缺

偏遠山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這就導致了體育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度就大為降低,加上對農村體育欠缺重視,致使偏遠莎奴農村體育設施極度缺乏。在筆者走訪調查的鄉鎮中,只有小學和初中有部分體育設施和器材,如籃球場,單雙杠等,但多數都是非標準場地,利用率低下,無法滿足體育鍛煉需求。

2.5農村青壯年大量外流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上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和大量公共設施的不斷完善,促使貧困地區的大量勞動人口向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流動。在此背景下,由于傳統耕作模式下的經濟收入單一和新時期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資料需求之間的矛盾,威寧縣的勞動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年。而青壯年思想較為開放,對新事物接受力強,是農村體育開展的中堅力量。筆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青壯年群體中,除了在外求學的學生,有86.67%的青年選擇外出務工,春節期間回來半個月左右就匆忙返回。所以,青壯年的低駐留率使農村體育的發展缺少活力。

3貴州省偏山區農村體育發展的對策

3.1大力發展經濟,加大對偏遠山區農村體育投資的傾斜力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偏遠山區農村體育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需采取多種措施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尤為重要。偏遠山區經濟的發展由于長期滯后,單靠國家的扶貧開發必然跟不上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應積極開發整合各種資源,尋求適宜偏遠山區自我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新路徑。第一,政府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者和決策者,也是農村體育發展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引領者,在科學規劃、協調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應在如何提升經濟發展水平上提高實效;第二,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增加經濟收入。如今,國家在激勵農民創新創業上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政府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實現農民增收;第三,合理開發農村特色產業和特色旅游業,進一步增加財政收入;最后,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體育投資的傾斜力度。

3.2強化基層政府的體育工作意識,健全農村體育組織機構

首先,地方政府要改變觀念,破除體育邊緣化的現象,使農村體育的發展步入正軌。應由縣一級體育局或文體局牽頭,召集各鄉鎮與關領導定期召開體育工作會議,根據各地方的實況反饋制訂體育工作計劃,把責任落實到個人,建立體育工作績效考評機制,把體育工作貢獻納入到政績考核之中,并組建體育監督管理工作組,形式主義。其次,鄉政府應完善體育工作站,調配文體專干,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村體育工作。如利用農閑、重要節慶日等時間定期組織宣講會、文體活動等;對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村民進行精神和物質鼓勵,感染他人;還可以在公路旁投放有關體育的宣傳牌,吸引人們的注意。再次,充分發揮村委會的作用。村委會的人員作為黨員,思想覺悟較高,見識較廣,加之多數村委會委員是當地有能力的農民出身,影響力和號召力較強,有利于組織村民學習相關國家政策方針,對于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他們是協調上級指示和村民行為的紐帶,不可忽視這一股力量。最后,發展民間體育組織,逐步擴大農村體育人口。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居民渴望進行體育鍛煉,以期保持健康、休閑娛樂,故而間接的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鍛煉群體,只是由于農村體育起步晚,人們沒有多元的運動技能,也缺少可學習的資源和渠道。所以政府可以牽頭把這些熱愛體育鍛煉的居民組織起來,形成穩定的群體,給予資金支持和精神鼓勵,培養技術骨干,形成正向激勵效應,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其中,漸漸擴大農村體育人口規模。

3.3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地建設一部分農村體育設施

第一,加大對村級小學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農村學校的體育資源。在廣大貧困的農村地區,體育活動開展較活躍的當屬學校體育了。山區因交通條件差,村里孩子去上學的方式一般都是徒步行走,所以很多農村小學在建設選址時,為方便大部分村民子女上學,學校位置處于農村居民較為聚集之地,這就為大部分村民參與體育活動創造了地利之便。所以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資源,建設一些經濟適用的體育設施,吸引村民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第二,開放學校體育場地,要做好場地設施的保護維修工作。一些小學在建校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和學校財產安全,修筑了圍墻,除了上課期間,基本不對外開放,在體育場地稀缺的農村地區,這就造成了僅有的場地資源的浪費。但一些開放的學校體育場地損毀較為嚴重,排除建筑質量的因素,附近農民的場地保護意識不強也是主要影響因素。所以未開放的學校開放場地,使有健身需求的村民能有健身場所,也吸引沒有健身意識的村民慢慢參與進來,同時配備看護人員,確保學校財產安全和體育場地設施得到合理使用。第三,除了利用學校體育場地資源外,還要在體育活動需求較多,農民健身意識較強的地方建立農村體育示范點,通過政策優惠和資源鼓勵,以示范點為中心,形成山區小片區農村體育局面。

3.4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體育文化的宣傳效率

偏遠地區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根本途徑,只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才能不斷使文化素質偏低的情況逐步得到改觀,進而促進農村全方位的發展。首先,要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入學率,降低輟學率,使適齡人員得到正規的學校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學歷水平,從而塑造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積極促進農村學校體育的進一步發展。以學生為媒介,把體育文化和體育活動帶進千家萬戶,在與家庭成員的互動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家長們對體育的認識。所以要優化體育老師的待遇,解決部分學校體育老師缺位的情況,還要堅決杜絕其他科目老師擠占體育課時間的現象,保證農村學生有較多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儲備。

3.5積極開發適宜各地的本土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眾多,居住有回、土、彝、苗、白、侗、等多個少數民族,在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自然環境、經濟基礎和文化特點的差異,這些差異孕育了各民族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所以,因地制宜,利用本地區自然環境,發揮民族文化的優勢,注重本土化特色項目的開發,才能在農村體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發展好農村體育。充分發揮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健身、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優勢,使廣大農民逐步意識到體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價值、經濟價值、娛樂價值,從而自發參與其中,可以極大地彌補農村農民在健身方式選擇上的不足,推動整個農村體育的長足發展。

4結語

農村體育的發展有利于破除農村地區的陳規陋習,引領人們的精神風貌,完善新型農民關系,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今,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體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的長足發展,在國家大力幫扶農村發展之際,要想使偏遠山區的農村體育得到發展,在如何整合多方資源、如何完善農村體育管理機制、如何開發農村體育資源、各級政府部門如何配合等方面,需要多方力量勠力同心,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張丹,王健.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我國農村體育研究現狀、特征與趨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2):18-23.

[2]張玲燕,孔慶波,等.農村體育場地低效供給及其成因[J].體育學刊,2017(2):65-67.

[3]丁響,笪愷.二元社會背景下農村體育發展策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1):37-40.

[4]劉國富.農村體育建設的多元性現實[J].體育世界,2016(8):40-41.

[5]張慶武.農村體育發展的理論窠臼與實踐反思——基于對X自然村村民非身體活動的行為考察[J].體育與科學,2016(3):89-93.

作者:尤才成 周小青 單位:北京體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