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影響因素論文

時間:2022-09-01 09:45:00

導語: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影響因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影響因素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歐經貿關系現狀影響因素

[論文摘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歐盟大幅調整政策,中歐政治關系迅速發展,高層領導人互訪頻繁。受政治影響,雙邊貿易迅猛增加,中歐經貿關系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時期,呈現出快速增長、穩步發展和日益加深和擴展等重要特征。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中國和歐盟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目前同時處于上升趨勢,相互間如何處理雙邊互動關系、實現“雙贏”,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研究課題。

一、中歐經貿關系的現狀

1992年以來,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歐經貿關系主要包括貿易往來、對華投資和經濟合作三方面的內容,呈現出階段性發展的特點及其他一些特點。具體是:1、中歐貿易發展速度呈明顯加快之勢。貿易總量不斷上升,貿易逆差不斷縮小,1997年迅速變為順差,2002年則出現了90多億美元的順差。2、中歐貿易地位不對等。中歐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15%左右,但歐盟對中國的貿易依賴性則小得多,出口額占歐盟進口額比重不到2%,進口額占其出口額的比重僅在1%左右。中國對歐盟的貿易依賴性要高得多的現狀也導致了中歐貿易談判地位的不對等。3、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向歐盟出口主要為傳統的大宗商品及輕工產品,進口的主要是成套設備及鋼材等產品。以后進出口結構有了一些變化,但進口商品仍以工業制成品為主,而出口產品除初級產品外也開始有了工業制成品。4、歐盟在華直接投資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投資質量相對較高。歐盟在華直接投資主要特點是投資項目規模大、技術含量高;投資部門分布廣;投資形式多種多樣;投資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5、雙邊經濟技術合作逐步機制化。

二、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中的受制因素

雖然中國和歐盟之間經貿交往發展迅速,雙邊關系日益密切,與此同時雙方之間貿易摩擦仍不斷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政治方面。1.中歐經貿關系始終受到官方政策影響。1975年中國與歐共體建立了外交關系,為中歐經貿合作創造了必要的條件。1978年4月,中歐簽署第一個貿易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1985年5月,中歐又簽署了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自20世紀70、80年代開始,中歐經貿關系處于迅速增長期。歐盟官方政策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好壞影響很大,而歐盟的政策常常在經濟要求和政治企圖之間擺動。歐盟在意識形態上堅持“冷戰思維”定式,把西方價值觀念作為全球戰略的指導,在一些具體問題,如“人權問題”、“西藏問題”、臺灣問題等方面制造障礙,是影響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一個重要因素。2.意識形態問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和國際關系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它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利益觀,是國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的最高利益,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國家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安全利益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這些因素既相互聯系,融成一體,又獨自存在、相互區別,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分別成為國家追求的重點目標。在整個冷戰時期,由于受意識形態的影響,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抑制。冷戰初期,兩大陣營內部的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均服從于意識形態的斗爭。只是進入80年代之后,隨著雙方外交決策中意識形態因素作用的淡化,國家中的經濟利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來,雙方之間的經貿關系才得到了一定的發展。90年代后,隨著意識形態利益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下降,經濟利益在調整后的國家利益中占據重要位置和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加強,它成為推動中歐關系發展的根本動力,中歐經貿關系得到了全面、深入的發展。3.美國因素的作用。就現代中歐關系而言,無論是廣度還是縱深方向的延展或跌宕,都有著東方與西方兩種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歷史厚度,有一種內在的整體性。而對這種整體性影響最大者,莫過于所謂的“美國因素”。美國因素一直是影響中歐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應該注意到,歐美之間近年來雖有矛盾,歐盟極力想擺脫美國的控制,但是它們之間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這是由于歐美之間存在著廣泛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共同利益以及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和相同的價值觀,所以雙方之間關系仍以合作與發展為主導方面,在某些重大問題上,它們仍立場一致聯手對華,對中國施壓乃至制裁。此外,美國為維持其超級大國地位,實現其全球戰略,在其自身實力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不得不借重歐洲的影響與力量,因此,歐盟仍然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正如亨廷頓所說:“與歐洲的關系是美國外交政策成功的關鍵所在。與歐洲健康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大大減輕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這種孤獨的局面。”對于歐盟而言,“歐洲一體化加上與美國這種跨大西洋的伙伴關系,不僅是西歐在二戰后時期發展的動力,而且也是它在后冷戰時期繼續走向強大的關鍵。”4.歐盟東擴的負面影響。根據《尼斯條約》的決定,2004年5月1日歐盟接受包括塞浦路斯、捷克、波蘭等國在內的15個新成員國,從而完成其成立以來的第五次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東擴后的歐盟成員國達到25個,擁有4.5億人口,對外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20%,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從而新歐盟成為了一個貿易規模與美國不相上下的大市場。歐盟東擴無疑是歐盟經濟及世界經濟中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經貿和資本市場交往這一角度來看,歐盟東擴對中歐經貿關系的消極負面影響是明顯不能低估的。中東歐和東南歐地區是有一億多人口的廣大而有發展潛力的市場,總體上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大致相同。在同歐盟發達地區發展進出口貿易和吸引投資等方面,我國與中東歐、東南歐國家無疑存在競爭關系。這些國家在發展經貿關系上明顯占據了天時、地利與人和方面的優勢。

(二)經濟方面。1.中國在中歐市場依賴程度和重要性中處于劣勢地位。據統計,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依存度相差很大,表現為中國對歐盟的貿易依存度高,而歐盟對中國的依存度要小很多。同時,歐美之間的貿易是歐盟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日本以及歐盟成員國原先殖民地國家間的貿易仍在歐盟貿易中占比較重要的位置,中國的重要性則次之,投資方面也是如此。中國對歐盟的市場依賴程度大于歐盟對中國的市場依賴程度,這些事實決定了中歐貿易關系中中國處于劣勢地位。明白了此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挑起貿易摩擦的總是歐盟,也就明白了在處理經貿沖突時雙方態度和立場的不同。2.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低且結構不合理。產品價格低廉理應是構成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的一個方面,但只依靠低價格去占領市場容易引起反傾銷調查等貿易沖突。中國產品成本本來就低,許多企業至今仍然堅持低價競銷的營銷觀,不注重新產品的開發、產品包裝的改善,不積極利用廣告、公關及提高質量與服務的手段來擴大出口,忽視了非價格競爭,使歐盟等國家對中國產品的低價格和增長迅速過于敏感,以致引發了不少摩擦。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出口產品結構還不盡合理。據一項用“相對出口績效指數(REP)”來對中國制造業出口商品結構的研究成果,中國制造業中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商品共55種,其中占有絕對比重而且具有很強比較優勢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或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的商品;重化工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商品所占比重微小,而且這些重化工制成品的深加工程度也很低。也就是說中國出口的依然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商品,而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長期呈過度競爭的態勢,所以這樣的產品大量出口定會遭遇貿易摩擦。此外,中國企業的維權意識依然不夠。這點在反傾銷案的調查中表現明顯,常常是無人應訴,使對方不戰而勝,從而更激發起了對方對中國產品進行調查的積極性。3.歐盟一體化程度提高和內部雙層結構對中歐經貿交往增加了新的復雜性。歐盟一直致力于其內部的一體化進程,2002年1月1日歐元的正式流通標志其一體化進程到了一個新階段,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成員國和歐盟兩個層次的組織結構。這一事實為中歐經貿交往既帶來了便利又增加了新的復雜性。隨著一體化程度提高和共同進口制度等的實施,特別是歐元啟動后,其國際地位、可信度還是穩定性將有很大提高。現在我國的商品只要出口到一個歐元區國家的口岸,就可以分銷到歐元區的其他成員國,出口手續簡化,方便了貿易結算,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了雙方經貿關系的發展。與此同時,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例如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在以前各個成員國各行其是的情況下,一國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不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而現在若歐盟裁定中國某項產品傾銷從而處以高關稅懲罰,則該產品在歐盟所有成員國的競爭力都會受到影響,盡管此項產品對某些成員國根本就不構成傾銷。這種趨勢的發展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將會是長期的。又如歐元的啟動,減少了歐盟企業的兌換費用,消除了其內部貿易的貨幣風險,使其內部產品價格部分的競爭力增強,這意味著外部產品包括中國產品價格競爭力的相對下降。而且,其內部統一用歐元結算,也使我國產品利用原先其各個成員國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和貨幣不同而制定差別價格的策略難以實施。此外,歐元的推出也使中國出口企業面臨巨大的轉換成本。歐盟內部雙層的組織結構使中歐經貿發展面臨的情況更復雜。在雙層結構下,歐盟成員國在對中國出口時常強調和利用其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以求進入中國市場,而在自己市場準入方面則抬出歐盟來和中國對抗,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沖突。這樣就使得中國難以通過以限制這些成員國對中國出口的方法來解決中國出口產品對這些國家市場的準入問題。4.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貿易中利用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的力度呈不斷加強的趨勢。歐盟是最早認識到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包括環保壁壘)重要性的國家,其成員國亦是設置技術壁壘(包括環保壁壘)最嚴重的國家。由于中歐在經濟和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國的大宗傳統出口產品極易受到技術壁壘的封鎖。歐盟的貿易政策有關中國的條文帶有明顯的歧視性。中國入世后各種關稅或非關稅壁壘作用的消失或減弱,歐盟更加依賴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標準等措施來限制中國產品,保護歐盟的產業。入世后,因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中國很難一下子完全適應歐盟的各種技術標準,歐盟技術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法規,這必將成為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又一重要制約因素。

三、結語

近年來,雖然中歐合作在各個領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動,但是根本的著眼點還在于政治與經濟。歐盟一直以來都是“平衡主義者”,強調各方力量能夠達成某種均勢,因而歐盟在許多政治立場上與美日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世界多元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不謀而合,因此雙方在許多國際問題上還是有很大合作空間的。任何政治關系歸根到底都有其背后的經濟關系,政治方面的合作最終目標是促進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全面攜手。

當然,密切的合作伙伴之間也會有分歧。中國與歐盟在雙邊經貿關系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摩擦與障礙。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歐盟至今仍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此外,歐盟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在某些行業和領域設置技術和綠色壁壘的作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邊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可喜的是,中歐雙方都愿意以對話和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爭端。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中歐經貿關系有著廣泛的互補性,潛力巨大。中歐經貿關系將會在摩擦與妥協、磋商與雙贏、諒解與互信的氛圍中,更加健康成長并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我們有理由期待,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經貿關系能夠開辟更廣闊的合作領域和空間。

參考文獻:

1.李金珊:《歐盟經濟政策與一體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2.金哲松:《國際貿易結構與流向》,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年版。

3.祝寶良、張峰:《歐盟地區政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4.裘元倫、王鶴等:《歐盟對華長期政策與中歐經貿關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5.胡謹、王學玉:《發展中的歐洲聯盟》,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祖強、淡遠鵬:《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受制因素》,江海學刊,2002.5。

7.王麗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因應對策探析》,東南亞研究,2002.3。

8.王冉冉:《論歐盟東擴對中歐經貿關系的影響及對策》,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6。

9.劉翔峰:《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現狀及前景》,宏觀經濟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