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貿易發展綜述

時間:2022-06-11 09:16:00

導語:農產品貿易發展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貿易發展綜述

冷鏈是根據物品特性,為保持其品質而采用的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物流網絡[1]。冷鏈物流是以冷凍工藝學為基礎,以人工制冷技術為手段,以生產流通為銜接,以達到保持食品質量完好與安全的一個系統工程[2]。農產品在采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直至消費的各個環節中,都應處于規定的、生理需要的低溫環境,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減少農產品消耗。我國的冷鏈物流市場需求的年增長率大約在10%[3]。隨著兩岸農業合作不斷深入,農產品貿易的不斷發展,兩岸的冷鏈物流的市場需求將日益擴大。構建兩岸冷鏈物流體系,打造高效、安全、配送低成本的農產品供應鏈,必將提高兩岸農產品物流的質量,提升兩岸農產品貿易的水平,促進兩岸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參與企業持續快速發展。

1兩岸冷鏈物流的現狀

1.1大陸冷鏈物流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大陸冷鏈物流不斷發展,主要表現為:我國大陸食品行業迅猛增長,冷鏈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冷鏈物流技術標準的出臺、法律法規的推動和市場輿論的監督,推動冷鏈物流行業的運作逐步走向規范;專業化的冷庫建設受到重視,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冷庫發展較快;冷鏈物流信息技術開始發展,利用GPS定位系統實現無縫對接,能迅速準確地記錄和回傳冷藏車廂體內的多點溫度,實現冷藏運輸溫度監控,利用RFID進行全程物流的冷鏈監控,冷鏈物流信息平臺也開始發展。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和2010年《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公布,標志著我國大陸冷鏈物流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大陸的冷鏈發展仍滯后于經濟發展,專業的冷鏈物流企業不多,絕大多數是從傳統的冷藏運輸商演變而來,并非真正的冷鏈物流企業。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資料統計,目前我國大陸商用冷(藏)庫面積700多萬m2,冷凍(藏)能力500萬噸;保溫車約有4萬輛,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左右,在全國總運行鐵路車輛3318萬輛中,冷藏車只有6970輛,占2%,冷藏運量僅占易腐貨物運量的25%,不到鐵路貨運總量的1%。目前,我國大陸每年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的損耗率高達25%~30%,大約90%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4]。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陸完整獨立的冷鏈體系尚未形成,設備設施不足,冷鏈物流技術相對落后,損耗大、冷鏈物流成本高。

1.2臺灣冷鏈物流的現狀

臺灣的現代冷鏈物流發展較大陸地區早,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的郭儒家認為,臺灣冷鏈物流產業的興起主要原因有:連鎖銷售體系的帶動、食品流通形態的變革、專業分工低風險的需要、低溫食品的普及成熟、都市化及人口集中、政府的積極推廣等。在完成了早期基礎設施建設后,臺灣冷鏈物流行業致力于冷鏈物流的延伸服務及經營模式的深化。目前臺灣有超過2000億元(新臺幣)的冷凍冷藏食品銷售市場,其中已經有較大的十余座第三方低溫物流中心,有500余輛低溫配送車隊,每年有超過60億元(新臺幣)冷凍食品配送商機[5]。臺灣冷鏈物流經營者總體可以歸為四種類型:由制造商成立的物流中心、由貨運業轉型而成的物流中心、由零售商向上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及由傳統進口、批發商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相較于大陸冷鏈物流,臺灣冷鏈物流具有如下優勢:

(1)臺灣冷鏈物流企業有較強的冷鏈物流體系或冷鏈物流中心的規劃能力,可以根據客戶需要,融入客戶的供應鏈體系,實現物流系統規劃設計客戶化。

(2)臺灣的物流領域信息化較高,眾多冷鏈物流企業都擁有比較完善的冷鏈物流業務信息系統,擁有龐大的物流系統開發和物流系統維護團隊,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可以對冷鏈物流全過程進行監控。

(3)臺灣冷鏈物流企業在冷鏈低溫作業等物流技術較領先,整個臺灣島所有必需的物品通過全島后勤常、低溫物流支援系統,均能在24小時內送達。

(4)臺灣冷鏈物流企業擁有豐富的冷鏈物流人才。經過20多年的發展,臺灣冷鏈物流企業在物流人才培養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定規模的冷鏈物流操作人員和冷鏈物流管理人才。

2兩岸農產品貿易對兩岸冷鏈物流合作的需求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兩岸經貿合作不斷擴大,兩岸農業互利互補,增長加快,兩岸農產品貿易不斷深入,尤其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施的推動下,臺灣農產品加速登陸營銷。農產品貿易是兩岸合作中關注度較高的領域,特別是2005年以來,大陸方面不斷出臺惠及臺灣農民及農業的政策措施,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平穩、快速發展,有效地擴大了自臺進口。目前,大陸已經成為臺灣農產品最大的銷售市場,兩岸農產品貿易不斷增長(表1)。據海關統計,2010年大陸從臺灣進口農產品2.47億美元,比2009年的1.84億美元增長34.4%,增幅創5年來新高。2011年前6個月,大陸從臺灣進口農產品1.7億美元,同比增長57%,高出同期大陸農產品進口總體增幅近30個百分點。大陸從臺灣進口的農產品種類(按海關HS編碼計算)已從2006年的381種增加到2010年的460種,增幅為20.7%;大陸進口臺灣農產品的貿易企業從2006年的1040家增加到2010年的1195家,增幅為15%。兩岸間的農產品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將帶來對冷鏈物流的需求,必然帶動兩岸冷鏈物流企業的交往與合作。農產品從采收、貯藏、包裝、運輸、銷售都需要冷鏈物流支持,溫度控制較好的貨品,其損耗率將過5%,而溫度保持不好或中間出現脫節,則可能造成大批量食品的腐化變質。可見,冷鏈物流貫穿著整個食品運輸過程,對兩岸農產品貿易規模能否擴大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成熟規范的冷鏈物流體系,全國約有90%以上的新鮮水果、蔬菜及其制品基本上處于沒有冷鏈保證的條件下運銷[7]。為了確保兩岸農產品貿易更好更快發展,急需兩岸冷鏈物流業界加強交流協調,構建兩岸冷鏈物流體系。

3建構兩岸冷鏈物流體系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發展

大陸冷鏈物流整體起步較晚,水平相對落后,尤其是對冷鏈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落后,冷鏈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匱乏,但冷鏈物流市場廣大,發展潛力巨大。臺灣的現代冷鏈物流較大陸地區早10~20年,冷鏈物流技術水平高、研發能力強、信息化程度高,管理先進、資金雄厚,且冷鏈物流經驗豐富,有豐富的冷鏈物流人才。但由于經濟衰退,臺灣地區未來冷鏈物流的市場發展空間不大。兩岸冷鏈物流業有較強的互補性,兩岸冷鏈物流業應充分利用大陸冷鏈物流發展的機遇,進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從而在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冷鏈物流市場中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

3.1構建基于供應鏈的冷鏈物流模式

冷鏈是一條特殊的供應鏈,整個供應鏈中由多個環節組成,從農產品的種植和采購、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費的全過程,涉及許多企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減少農產品的損耗,防止農產品的變質和污染,農產品在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始終都應處于低溫環境中,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失敗,所以要求各個環節參與者應具有很高的組織協調性,以保證冷鏈運作的成功。大陸農業產業化程度和產供銷一體化水平不高,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缺乏整體的規劃與協調,農產品供應鏈上存在嚴重的失衡和無法配套的現象。因此,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各方應共同配合,引入供應鏈管理思想,冷鏈各環節的參與者結成戰略伙伴關系,構建基于供應鏈的冷鏈物流網絡,特別是建設冷鏈物流網絡中的配送中心。在農產品供應鏈的上下游之間建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形成高效的冷鏈物流運作模式,以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各方冷鏈物流運作的有效對接。

3.2整合兩岸冷鏈物流資源

臺灣冷鏈物流企業的基礎設施設備先進、冷鏈物流技術先進、物流服務信息化和客戶化水平高,但臺灣勞動力成本高、市場不斷萎縮。大陸冷鏈物流企業已經具備現成物流網絡和物流基本環節的操作經驗,擁有良好的地理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兩岸冷鏈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共建冷鏈物流中心或物流園區、并購整合或合資入股以及建立冷鏈物流戰略聯盟等形式,整合兩岸冷鏈物流資源,大陸冷鏈物流企業可以共享臺灣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和豐富的冷鏈物流管理經驗,提升冷鏈物流服務水平,臺灣冷鏈物流企業可以分享大陸的冷鏈物流市場份額,降低冷鏈物流成本,規避風險,從而形成兩岸優勢互補,實現兩岸冷鏈物流業的雙贏。

3.3建設冷鏈物流信息平臺

兩岸共建冷鏈物流信息平臺,依靠先進的信息技術,對冷鏈物流全程實施監控管理。運用信息技術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使兩岸供應鏈信息在冷鏈上快速準確的傳遞,對各種農產品的冷鏈倉儲、運輸和銷售等物流環節進行全程跟蹤、對冷藏車的使用進行動態監控及全程溫度監控,對農產品倉儲進行準確有效的管理,提升冷鏈物流物流運行的質量和效率。依靠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建立食品源產地信息追溯系統、食品加工過程信息追溯系統、食品運輸與存儲信息追溯系統,使得同一銷售單位的農產品,在產品形態變化、物權轉移、管理環節變化過程中,做到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存儲、產品可召回[8]。

3.4共同研發冷鏈物流技術

冷鏈物流技術作為一項涉及食品安全、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低溫系統工程技術,是在食品加工技術和制冷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9]。臺灣冷鏈物流企業在冷鏈低溫作業等物流技術上有較豐富的研發經驗,大陸有規模較大的高校和研究所,擁有大量的冷鏈物流技術研發資源,兩岸冷鏈物流企業、高校及研究所可以聯合開發冷鏈物流技術,推進兩岸冷鏈物流各環節的技術創新,共同研制各種速冷、保鮮、冷藏冷凍設備,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冷藏庫和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及適合農戶使用的微型冷庫、農產品氣調庫;共同開發農產品產后低溫包裝和保險技術,共同研發冷藏技術,尤其是自動化冷庫技術,研發節能環保的冷鏈運輸工具,推廣全程溫度監控設備。

3.5共同培養冷鏈物流人才

冷鏈物流的運作管理具有科學、技術和安全的專業特性,涉及多門類學科知識,如:物流供應鏈、食品學、冷凍工藝學、制冷技術、機械技術等[10]。兩岸可以共同培養冷鏈物流專業人才,通過兩岸高校、冷鏈物流企業的產學合作,以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為基礎,開設冷鏈物流方向及相關課程,培養冷鏈物流所需的相關生物、食品和制冷技術知識,培訓各種農產品的質量監控標準。兩岸高校與冷鏈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合作建設冷鏈物流實訓基地、編制技能培訓資料,既可以為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實訓場所,培養冷鏈物流的技能型人才,又可以對冷鏈物流企業人員進行在職培訓,提高冷鏈物流操作技術。

4結語

兩岸冷鏈物流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任何一方都是難以有效推進的,需要兩岸冷鏈物流的參與者共同努力,為兩岸農產品貿易的更快更好發展提供冷鏈物流體系的保障。大陸冷鏈物流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且隨著兩岸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兩岸冷鏈物流企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