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機制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3:21:00
導語:產業內貿易機制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個產業內的產品同時發生輸出和輸入的活動。二戰以后,這種新的貿易形式發展十分迅速,在當代的國際經濟活動中,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分工、促進新興和主導產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新貿易理論認為,在貿易模式上,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使得每一個企業不會去生產完整系列的產品,而會生產某種具有專業化的產品,即專門生產一定的差異產品,這樣就會發生以差異產品為內容的產業內貿易。而當代跨國公司的大量出現,使產業內貿易的形成機制出現了復雜化。因此,分析產業內貿易的形成機制,對提高我國產業內貿易水平,從而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產業內貿易水平與對外貿易競爭力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評價產業內貿易的指標是1975年由GrubelHerbert&P.J.Lloyd給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許多研究發現,工業化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水平高于發展中國家,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水平又高于非新興工業化國家,如表1所示。
表1世界各國(地區)產業內貿易指數(1978年)
非新興工新興工業化工業化
業化國家國家(地區)國家
阿爾及蘇希澳大
利亞1.5丹0.8臘21.1利亞29.3
喀麥隆6.1巴基斯坦14.8巴西37.8奧地利74.1
智利10.1泰國17.3香港40.3加拿大66.9
多米尼加6.9塞內加爾18.7以色列61.9芬蘭45.4
埃及6.8突尼斯17.3墨西哥31.9法國80.3
象牙海岸13.4土耳其7.9葡萄牙32.8德國62.7
牙買加14.4菲律賓15.0西班牙52.1意大利59.0
加納4.3圭亞那19.6南斯拉夫50.7日本26.0
肯尼亞13.9危地馬拉32.7新加坡66.9新西蘭25.9
斯里蘭卡4.8馬來西亞32.4臺灣34.9美國59.4
資料來源:魯明泓《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測算與評估》,《國際貿易》1995年第4期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推斷,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反映了一國在多變的貿易環境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國在面臨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時快速調整自身生產的能力,這也是競爭力的一個方面。由此可見,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是發展中國家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有人曾對發達國家的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1976年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了分析,發現與科學技術密切聯系的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產品,是西方7個工業化國家進行產業內貿易的熱點,醫用電子設備7國中有5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在50%以上,辦公設備有6國在60%以上??梢姰a業內貿易發展與一國的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產品,附加值高,需求彈性大,生產規模和貿易規模持續上升,為產業內貿易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加快了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企業家精神在不同國家同一行業內的傳播和擴散,給同類產品生產上檔次提供信息,并通過規模經濟,實現不同國家在產品層次上的分工,實現產品生產的國際化,從而促進一國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
總之,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給各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還可以促使一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而,產業內貿易最終將取代產業間貿易而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這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產業內貿易形成的機制
一般來說,消費者偏好的多樣性、國際直接投資活動是產業內貿易最基本的推動因素。
(一)產品差異與產業內貿易的形成
產業內貿易首先表現為差異產品的貿易。所謂差異產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產品。差異產品一般分為三類:水平差異產品、垂直差異產品和技術差異產品。商品差異的類型不同,引起的產業內貿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異,是指同一類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屬性,但這些屬性的不同組合會使商品產生差異。從水平差異分析,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是消費者偏好,即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化的。當不同的國家消費者對彼此的同類產品的不同品種產生相互需求時,就可能出現產業內貿易。
垂直差異,是指產品品種上的差異。從垂直差異產品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費者對商品檔次需求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個人收入差異,收入高的消費者偏好高檔產品,而收入低的消費者只能偏好中低檔產品。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就可能出現高收入國家進口中低檔產品和低收入國家進口高檔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技術差異是指技術水平提高帶來的差異,也就是新產品出現帶來的差異。從技術差異商品看,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產品存在生命周期。先進工業國技術水平高,不斷推出新產品,而后進國家則主要生產標準化的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因而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同類產品會發生產業內貿易。
(二)國際直接投資與產業內貿易的形成
隨著跨國公司的大量出現,跨國公司的投資行為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極大地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在跨國公司理論中,把跨國公司分為垂直一體化模型和水平一體化模型兩種。垂直一體化模型中的跨國公司將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階段分散于不同國家,而水平一體化模型中的跨國公司在很多國家重復從事大致相同的活動。垂直一體化模型和水平一體化模型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機制是不同的。
1.垂直一體化投資與產業內貿易的形成
垂直型跨國公司在總部和海外工廠之間實行縱向分工,設在母國的總部和工廠從事產業鏈中關鍵的產業環節,一般是知識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活動;海外子公司則往往從事產業鏈中增值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活動。這種縱向分工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發展中東道國傳統的直接投資方式。
當母國與東道國的要素稟賦存在一定差距時,處于某一生產階段的子公司會從其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輸入零部件或中間產品,加工后輸往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由此產生“垂直貿易”。有的學者認為這種垂直貿易應該算作是產業間貿易,但在各國的統計上常常將零部件、中間產品及加工產品視為同組商品,因而被統計成為產業內貿易。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垂直型內部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來源之一,使無論是投資國或是東道國的產業內貿易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且隨著跨國公司數目的增加,產業內貿易額也會增加。但這種產業內貿易的增加對投資國與東道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母國而言,當它對外進行垂直型直接投資時,為了保持母國對東道國的技術優勢,母國會利用它的有利經濟條件,包括豐富的人力資本、大量的研究機構、以及研究與開發投資等,提高母國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因此,一國的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越多,產業內貿易額就越大,所體現出來的對外貿易競爭力就越大。而對東道國而言,雖然吸引垂直型跨國投資可以增加產業內貿易,從而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從短期來說對一國外貿競爭力具有促進作用,但從發展的角度分析,發展中國家總是接受前一輪被淘汰的技術,在技術發展上始終處在相對劣勢的地位,對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不大,因而這種產業內貿易的擴大并不能代表產業真正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
2.水平一體化投資與產業內貿易的形成
在水平一體化模型中,跨國公司因為主要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規模相似的國家之間從事類似的經營活動,因此傾向于在各個國家都建立自己的生產和銷售體系,在當地生產,滿足當地需求。從表面上看這種投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國際貿易,但如果結合產品差異和消費者偏好來研究,則會發現跨國公司的水平一體化投資也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來源。這種水平一體化跨國公司在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國家之間建立內部市場,進行差別產品交易,呈現出產業內貿易的特征,同時又有規模經濟的特征,在需求的拉動下,產業內貿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二戰后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投資額與產業內貿易額同時增長的現象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由水平一體化跨國經營所產生的產業內貿易的增加,無論是對母國還是東道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都具有促進作用。對母國來說,水平一體化跨國公司在總部與海外工廠之間平行分工,從事基本相同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獲得了規模經濟,降低產品平均生產成本,這種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之上的產業內貿易的增加極大地促進了母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高。
而對東道國來說,跨國公司的進入會給東道國帶來母國先進的生產和經營技術,促進東道國的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即使母國和東道國技術水平相差不大,跨國公司也會為東道國帶來有特色的生產方式、新的營銷渠道,以及不同的管理理念等,因此,由水平一體化跨國公司所帶來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提高同樣也促進了東道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高。
三、充分重視產業內貿易,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
目前,我國的對外貿易格局基本上是以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為基礎的,突出我國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產業結構的互補性,也就是說,我國的貿易格局還基本上是建立在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而產業內貿易則較不發達,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在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僅僅按照靜態的比較利益進行分工和貿易還是遠遠不夠的,它會造成我國產業結構的滯后。因此,逐步實現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貿易格局,發展高層次的產業內貿易,是我國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一)大力發展差異產品,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
在壟斷競爭市場條件下,產品差異為發展中國家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思路:即工業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來生產、出口全部工業產品,國際貿易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即使在同一行業內,也可能既進口又出口。因此,對別人已經形成優勢的產品,我們也可以通過開發更新的差異產品或其他種類、型號的產品,并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優勢產品并向國外出口,形成對外貿易競爭優勢。
1.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促進與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差異產品貿易的發展。從我國目前出口的現實來看,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是我國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場,貿易模式主要是產業間貿易,而產業內貿易額較小,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與這些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差異產品貿易額偏小。特別是現階段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高技術產品上的分工程度還很低,我國仍需要進口許多高新技術產品,而出口的則是一些層次較低的加工產品。因此,發展高科技產品,促進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差異產品之間的貿易,是改變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的貿易模式的重要途徑。
此外,發展高科技產業,在某些領域形成技術優勢,使我國與技術水平落后于我國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形成技術差異,促進以技術差異為主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也是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2.實施品牌戰略,促進差異產品的發展。在產品差異優勢中,品牌是實行“差別戰略”的重要手段。品牌代表著一個產品的質量、性能、功效以及產品的市場定位、文化內涵、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程度等?,F代企業越來越多地運用品牌及其品牌系列產品來代表企業的產品與其他企業產品的差異。品牌的差異不但體現在價格的差異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產品的營銷、市場、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差異化上,因此,實施品牌戰略是我國出口企業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實現出口商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從而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3.加快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改造,促進差異產品的發展。我國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力要素,因此,對我國現有的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可以通過高新技術加以改造。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但可以創造產品的成本、價格優勢,還可以進一步增強產品的差異化優勢,使產品向多規格、多品種方向發展,以滿足人們對產品不斷變化的需求,利用高新技術可以不斷變換生產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創造出適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促使傳統產品向精加工、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科技型產品轉換,使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從而提高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及我國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4.積極介入產品銷售領域,獲得差異優勢。產品差異化的內涵相當廣泛,除了指產品在檔次、質量、款式、顏色、商標等方面的差別外,還包括了在銷售上的差異,如廣告、包裝、售后服務以及人們主觀意識上的差別,這些差異化極大地增加了產品出口的附加值。在當今科技革命迅速發展和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的時代,各企業在生產和流通活動中實行差異化競爭策略是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而我國在開展對外貿易時,常常忽視產品差異,特別是忽視或根本不能介入產品廣告、宣傳等銷售領域,而不能獲得較多的利潤。例如,我國大量存在的加工貿易、“大進大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們的產品的出口價格往往只是發達國家最終零售價格的1/4或1/5,其他的增值部分歸于推銷、批發與零售服務、商標、廣告設計等增加產品差異化的有關工作,而我國的廠商因為不能介入這些造成差異化的領域,而失去了獲得較多利潤的機會。因此,積極介入產品銷售領域,是我國企業增加產業內貿易,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5.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研究,提高產業內貿易。如何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一直都是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我國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大力發展水平差異產品貿易大有可為。我們應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研究,生產出適合不同消費者偏好的差異產品,提高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水平。
(二)充分利用國際直接投資,提高我國產業內貿易水平
如上所述,無論是垂直一體化的跨國投資還是水平一體化的跨國投資都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源泉,但兩者對母國和東道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是不同的。
從我國目前的現實來看,要大力吸引水平一體化的跨國直接投資還不具備條件,因此,短期來說,我們還是要通過吸收發達國家垂直一體化的跨國投資,獲得資本、技術、產業升級效應。但從長遠來說,我們應該盡量吸引發達國家的水平一體化的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提高我國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從而增加與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差異產品的貿易,提高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從而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
在對外投資方面,一方面,我國應鼓勵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對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甚至更高的國家進行水平一體化的跨國投資,形成規模經濟,甚至是效益更加明顯的范圍經濟,增強產業內貿易;另一方面,通過對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我國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垂直一體化投資,加大我國產業內貿易份額,使我國的一些產業繼續保持規模經濟優勢,也是我國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