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環境成本內部化探究

時間:2022-03-27 09:20:00

導語:探索環境成本內部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環境成本內部化探究

關鍵詞:環境成本內部化國際貿易環境資源

摘要:隨著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貿易與環境之間的沖突引起了國際廣泛的關注。貿易發展與環境保護之所以發生沖突,其深層次原因是環境成本外部化造成了產品價格的扭曲和市場的失靈,織正外部性的最好辦法是實施環瑰成本內部化。但在現實操作中,環境成本內部化仍面臨一系列問題,諸如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的阻力、各國不同的產業政.策以及發展中國家如何承擔環境成本內部化帶來的高額成本等,這些都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合作來解決。

從20世紀84年代開始全球變暖的加速、熱帶雨林減少和臭氧層消耗等問題的加劇引起了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一些國家已試圖利用貿易措施來影響其他國家的環境政策,環境問題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

一、環境成本內部化的理論依據

占典經濟學家證明了只要滿足一定的基本假設條件,自由發揮功能的市場體系就能夠有效利用所有資源。市場體系在有效配置資源方面的成功取決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個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生產者應生產使其利潤最高的產品或產品組合;消費者應合理安排他們的收人,以便能從所消費的一組商品中獲得最大的效用。

為了能使個體利益最大化導致有效的資源配置,就必須滿足四個基本假設:第一,與每個市場的整體規模相比,每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規模必須很小,即處在一種完全競爭狀態。第二,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現在和將來的價格有充分的信息。第三,不.存在外部性,即某個經濟單位的活動不會影響其他單位的成本和效用。第四,必須有進人有利可圖行業和離開無利可圖行業的自由。

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有許許多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單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不能控制市場體系的關鍵環節的。每個消費者對所購商品按市場價格進行支付,一個生產者將通過產品市場價格和生產費用的比較決定生產多少產品。

環境退化以及環境與貿易之所以發生沖突,就是因為環境的使用費用沒有進人生產成本核算,即環境成本外部化。由于生產者或消費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公共的環境資源而不需支付費用,或者支付的費用低于使用環境資源而創造的價值,以私人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制定的經濟決策往往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或濫用,造成環境的退化,出現“公地的悲劇”現象。因為價格信號沒有正確地反映出環境資源的價值,市場在這里是失靈的。如果能夠消除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問題,使產品的價格包含環境成本,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那么,以正確的價格信號為導向,市場就可以有效地配置環境資源,從根源上解決環境退化問題。從理論上來說,貿易不是環境退化的原因,它只是加劇了環境方面的市場失靈。如果能夠將環境成本內部化,產品的價格包含環境成本,貿易活動的開展就不會帶來較大的環境問題。所以在理論上,環境成本內部化是解決環境問題以及協調貿易與環境發展的最佳途徑。

二、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途徑

(一)時環境資源進行合理的定價

給環境資源定價是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基礎。如何確定環境資源的價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許多方面。在定價過程中,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人們對潔凈環境的偏好程度,使用環境資源給企業或消費者帶來的收益,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以及恢復環境的費用。有的環境資源價格比較容易確定,如煤、石油等礦產資源;有的環境資源,如空氣、水、森林等的價格很難確定。

(二)界定環瑰資源的產權

在環境資源合理定價的基礎上,對環境資源的產權進行界定。如果環境資源的產權不明晰,即使給環境資源確立了合理的價格,使用者也無須付費,仍然存在環境成本外部化的問題。其實,環境資源的產權不明晰也是一導致環境成本外部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產權不清晰,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環境資產而不用付費,在利潤最大化目標驅使下,只要私人的邊際收益大于私人的邊際成本,私人就會繼續開發、利用環境資源,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出現環境污染和退化現象。

根據科斯的產權理論,環境資源的產權界定可以采取幾種方式:一是環境資源的產權屬于污染者;二是產權屬于受害者;.三是產權屬于第三者。從理論角度來看、以上三種產權界定方式都可以解決環境的污染問題。我們以河流的例子來進行說明。假設有段河流,上游有一家化.工廠A,它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污染;河流的下游有一個養魚池B,由于河流受到污染,其養魚的收益受到影響。如果河流的產權屬于化.工廠所有,化工廠就擁有自由使用河流的權利,可以排放廢.水。而下游受到影響的養魚池的所有者如果不想讓河流受到太嚴重的污染影響養魚的收益,可以與A進行談判。談判的結果可能是B向A支付一定的費用,或者用于A安裝污染控制設備,或者用于彌補A減少排污而帶來的損失。當然,費用的高低取決于A,B的談判力量以及A、B本身成本與效益的核算。對于A來說,由于減少排污而帶來的成本增加或收益減少不能低于B所支付的費用;而對于B來說,其所支付的費用不能低于由于A減少排污而帶來的收益的增加。如果河流的產權屬于B所有,仍會具有同樣的結果。如果河流的產權屬于第三方C所有,則A如果想繼續向河流排放污水,需要與C協商,支付一定的費用,而B不想讓河水受到污染,也需與C協商,支付一定的費用,費用的高低取決于A、B、C三方的談判力量以及各自成本與效益的權衡。以上3種產權安排的結果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A將安裝污染控制設備或減少向河流排污,使河流處于一個可接受的狀態,從而解決了河流的污染問題。

在河流的產權界定過程中,就涉及對河流這一環境資源的定價問題。因為一般來說,類似河流這樣的環境資源是屬于公共所有的。在將產權確定屬于哪方所有時,產權所有方需要向代表公眾利益的管理機構(或政府)交納一定的費用,才能獲得河流的產權。費用的高低與對河流這一環境資源的定價有直接的聯系。

在以上的例子中,A、B生產的產品的價格將包含其環境成本,其價格將上升,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需求減少,將最終使A、B的產量減少,對環境有利。

(三)制定合適的環境政策措施

在現實中,產權界定只能解決一部分環境問題,大多數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由政府制定合適的環境政策措施。環境政策措施包括:直接管制和經濟手段。在原則上,經濟手段是為了修正市場失靈,使產品價格充分反映出負的環境外部性,或通過污染者付費,使經濟活動的環境成本內部化。經濟手段主要包括環境稅、保證金退還制度、排污交易制度和財政刺激等、工具。

環境稅是指對污染排放和污染品征稅,通過調整現行的納稅結構,例如改變能源稅結構,為環境服務并產生收益。環境稅的作用:一是可以鼓勵污染者減少污染,促進采用有利于環境的技術;二是容易調整;.三是環境稅收一般針對消費者需求彈性較低的產品,在提取資金上比改變污染者的行為更為有效。

保證金為旦還制度是對可能引起污染的產品銷售收取保證金,滿足某種條件后(如使用過的或廢棄材料在指定的地點加工以免污染)退還保證金。這一制度主要應用于飲料包裝物。例如,澳大利亞對每個飲料瓶定的保證金.為其市場價格的3%一16%,退還率在61%一96%之間。

排污交易制度是為污染者排放權利或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建立一個交易市場,進而控制排放或排污數量。例如美國為執行蒙特利爾議定書,1990年制定的酸雨制度允許對二氧化硫排放權進行交易。為污染者提供污染物排放許可交易的機會,有助于降低污染成本。只要污染者面對不同的成本,就存在一個自然的市場,較高成本的污染者從成本較低的污染者中買取許可證。但是,由于可用交易的許可證的數目有限,所以交易許可證市場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財政激勵的目的是使企業修正經濟行為、降低污染,手段包括補貼及資金支持。補貼包括使用財政資助或價格支持鼓勵降低污染或幫助支付管理費用。例如,在污染控制設備生產、科學研究和開發上允許加速折舊。資金支持以稅收收人和財政資助為基礎來建立環境管理基金,支持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

三、環境成本內部化效應分析

通過局部均衡的方法,可以對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效應進行分析。

存在邊際外部成本MEC的情形。如果在消費和生產每單位該產品時,存在著相應的外部影響,那么曲線MPC就不能代表這個產品的實際社會成本。如果每單位該產品使得除生產者和消費者之外的第三方必須承擔ac美元的成本,那么,政府通過立法規定每單位產出應當繳納ac美元的銷售稅,就可以得到實際社會成本MSC,ac即為邊際外部成本。在邊際私人收益曲線和邊際社會成本曲線MSC的新交點處,Q1是有效產量,而P1則是相應的價格。因此,在征收污染稅之后,污染產品的實際產出量就由原來的Q。降低到社會最優產量Ql。同時,對消費者收取的價格從Po上升到Pl,生產者接受的價格則從P0下降到PZ。根據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相對彈性,污染稅的稅負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負擔。如圖2的污染稅ac中,消費者繳納ab,生產者繳納he。同理,如果政府明確界定環境資源的產權,則受到污染損害的第三方有權向生產者索取ac美元的賠償。那么,MPC曲線向上移動到M義,產量也降到社會最優水平Q、。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措施可以減.少污染的數量,使之達到社會最優水平。

圖3表示的是在圖2的基礎上更符合現實的情形。當污染排放量處于很高的水平時,它就會使人體中毒或使環境遭到破壞,而當污染排放量處于低水平時,其每單位成本又可能微不足道。這是由于人體對大多數毒素具有某種耐受性,盡管這種能力會隨著飲用水和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提高而迅速下降。同樣,環境也具有某種吸收能力,它能夠把大多數的污染物吸收掉一部分,即具有自凈能力。然而,一旦超過臨界值,污染物濃度就會迅速上升。如圖3所示的成本曲線更加符合現實。隨著污染物濃度的提高(當總產量增加時),MSC曲線和MPC曲線之間的差距逐漸擴一大,即外部成本越來越大。而當總需求保持在低水平時,這種差距就會很小。然而,隨著收人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國際貿易規模的日益擴大,需求曲線從D向外移動到Dl,這時,外部影響的重要性就增加。因此,經濟增長和貿易擴大的同時,一定要重視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問題。

四、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是環境敏感性產品將成為國際進出口的主要付象

保護環境,重新調整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一個國際化的不可逆轉的趨勢。環境敏感性產品將受到國際市場各種方式的共同遏制,而技術密集型產品對環境影響較小,同時根據世貿組織原則和其他國際貿易慣例,該類產品的國際貿易應向自由化發展,不應受到各種壁壘的阻礙,因而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各個國家通過科學技術的提高,發展環境敏感性產品的替代產品,將成為今后國際市場發展的主流之一。

(二)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份將受到嚴重影響

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業中與環境成本內部化相關的產業如食品、紡織品、皮革制品、塑料制品等,一直是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環境成本內部化將增加這些出口產業的產品成本,降低其市場竟爭能力,許多企業甚至會被迫放棄出口。所以環境成本內部化將給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造成嚴重影響。

但從長期看,環境成本內部化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方式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擴張的積極方式轉化,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這一作用與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目標是一致的。因此,我國應加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向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轉變。

(三)環境管制有可能成為一種被廣泛采用的新的非關稅壁壘

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深,生態環境問題在人類的生存發展中越來越被關注。合理利用環境資源,控制和減少環境污染成為各國發展經濟要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與此同時,在WTO體系下,各類關稅受到大幅度的削減,對許多常規的非關稅壁壘的撤除也卓有成效。因此,“綠色壁壘”隨著環保時代的到來,將越來越多地被各國作為一種新的、更加“名正言順”的非關稅壁壘加以利用。例如,我國出口貿易越來越多地面臨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挑戰。據統計,僅1999一2002年我國出口商品遭受‘“綠色壁壘”限制的總價值即達200多億美元。可以說,我國幾乎所有的出日產品均已經或即將受到“綠色壁壘”措施的影響,這也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四)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應是順應環保潮流,實行環境技術創新的企業

從國際市場的環保大趨勢看,隨著環境保護觀念的深入人心,消費者的需求正在創造一個巨大的綠色市場,使污染環境的產品無立足之地。企業有必要以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原則組織工業和商業活動。在投人—生產—產出各個方面完全適應環境保護的需要,為企業創造出競爭優勢。環境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可以為企業創造多方面不可替代的優勢。在投入系統中,競爭優勢來源于材料、勞動力和能源等成本的減少和節約,并通過對污染與廢物實行源頭削減從而避免后續的環境風險與成本;在生產系統中,面向環境的制造方法不僅提高了生產的效率,而且減少了廢物與污染,它使得生產變得精細化和綠色化;在產出系統中,企業通過有利于環境的產品設計來實現包裝以及產品本身的循環和再利用,并盡量減少產品本身的有害性和污染,以降低成本和開拓新市場。

雖然環境成本內部化是從理論上解決環境與貿易協調問題的最優途徑,但在現實操作中面臨一系列難題,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環境政策制定阻力、各國產業保護政策等,還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來推動環境成本由外部化向內部化轉移,從而最終解決貿易與環境的協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