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戰略性貿易條例實施條件不完備弱化論文

時間:2022-05-03 04:43:00

導語:克服戰略性貿易條例實施條件不完備弱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克服戰略性貿易條例實施條件不完備弱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內涵;我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風險分析;我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應注意的問題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一國政府總存在出口補貼的單邊干預動機、本國生產者可以獲得一種較外國生產者在生產規模上的優勢、扭曲的規模經濟風險、規模經濟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存在的理論假定、微觀基礎的缺乏風險、缺乏國內市場運行傳導機制,政策就缺乏實施的渠道、競爭模式風險、資源競爭風險、政府行為的非理性風險、收入分配風險、政府的有效干預不可避免會產生有害的再分配效應、信息風險、在信息不對稱時,如果企業進行的是Coumot競爭,那么政府傾向于設計分離政策、國外報復風險、正確處理好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與貿易自由化及遵守WTO規則的關系、處理好利用外資和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關系、進一步加強市場化改革的步伐,繼續推進對外開放,實行國內外市場的接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可以為一國帶來壟斷利潤,但是在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扭曲的規模經濟風險、競爭模式風險、資源競爭風險、信息風險、國外報復風險、政府行為的非理性風險等。因此在中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一些具體問題,以克服條件不完備而帶來實施效果的弱化

關鍵詞:中國;戰略性貿易政策;風險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內涵、

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研究中,Brander和Spen—cer(1981,1984,1985)描述了政府如何將外國生產者的壟斷利潤轉移到國內生產者手中來,并得出結論:一國政府總存在出口補貼的單邊干預動機。他們運用“第三國市場”模型,分析了一國政府通過對生產者干預如何提高本國生產者從雙頭壟斷的共同出口市場中所獲得利潤的,在自由貿易和Coumot競爭的情況下,企業間會達成一個Coumot—Nash均衡,該產業最終趨于均衡狀態。但當有一方政府進行干預時,競爭就會演變為Stackelberg競爭,有政府補貼的一方廠商就會處于Stackelberg領導者的地位,而外國競爭企業則處于跟隨者的地位,外國企業會做出向本國企業讓渡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反應,此時,即產生利潤轉移效應。也就是說,政府已經承諾對行業的干預行為,并且外國企業也會認為,即使其拒絕退卻而使得轉移利潤失敗,補貼也會持續下去,此時的政府補貼成為可以置信的威脅。因此,政府最佳反應是給予一定的出口補貼。

Krugman(1984,1987,1992)設計了一個模型從保護幼稚產業的角度進行了戰略方面的分析。他通過一個含有一種機會的非正統假定,從根本上改變了分析的焦點,該假定使一個國家通過限制進口的戰略部署來實現另外一種福利。其分析依賴于兩個基本要素:賣方的國際壟斷和規模經濟。對于賣方的國際壟斷,類似Brander和Speneer的分析,他假定有兩個企業,一個國內企業和一個外國企業,每個企業只生產單一產品,企業之間進行Coumot競爭,但有一點的差別是,Brander和Spencer僅分析第三國市場,而Krugman的模型允許產品向多個市場銷售,這樣,國內和國外市場由于政府的政策就有可能被分割開來。其結果是獲得了一個多元市場的Cournot模型。對于規模經濟,他通過給予本國生產者在本國市場上擁有特權的地位,這樣,本國生產者可以獲得一種較外國生產者在生產規模上的優勢,這種規模上的優勢即使在沒有保護的市場上也將轉化為較低的邊際成本和較高的市場份額。規模經濟的獲得有靜態的規模經濟、動態規模經濟以及干中學。而當一國政府把外國生產者從開放的市場中擠出的時候,干預行為會在競爭雙方的邊際成本上引起相反的變化,結果是國內生產者產量擴大,邊際成本繼續降低,而外國生產者產量減少,邊際成本增加,這樣就形成了從產量到邊際成本再到產量的循環的因果關系鏈條,而這一循環過程就形成了進口保護和出口促進的機制。

二、我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風險分析

1、扭曲的規模經濟風險。規模經濟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存在的理論假定,但在一些國家和一些行業卻存在很大的扭曲。在相當多的國家和行業,規模經濟的存在實際上并不是該行業存在著高效率與低成本,而有可能是政府壟斷的結果,在中國就存在這種大量的情況。盡管目前我國國內市場巨大,規模經濟明顯,但是全國并沒有形成統一有序的國內大市場,這種分割的國內市場嚴重阻礙著一些行業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所需要的規模經濟。另外,Markusen和Ven—ables(1988)以及Horstmann和Markusen(1986)認為,如果該行業是自由進入的,出口補貼給本國企業帶來的利潤會誘使新的企業加入,這將會造成行業集中度的降低,提高行業的平均成本,從而降低利潤轉移效應。對于中國來講,如何設定行業準入機制,既保證行業的一定寡頭壟斷來保證規模經濟的存在,又要保持企業的競爭能力,也是戰略性貿易政策能否獲益的重要因素。

2、微觀基礎的缺乏風險。在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中需要通過一定的市場途徑來進行。如果一國不存在微觀基礎,或者國內市場處于分割的狀態,就會影響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效果。缺乏國內市場運行傳導機制,政策就缺乏實施的渠道。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中,市場主體、市場機制及市場體系等因素發育不全,創新機制還沒有有效建立,在我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缺乏企業和企業家的推動。

3、競爭模式風險。Eaton和Grossman(1986)指出,根據戰略貿易模型的Cournot競爭假定,每一廠商的最佳產出是假定對手的產量給定而推測出來的,但是,如果廠商進行的是Bertrrad競爭而非Coumot競爭,那么最佳政策應該是出口稅而非補貼,因為出口稅可以使得本國廠商做出不與外國廠商打價格戰的承諾,這樣,兩家廠商可以維持較高程度的合謀;另外,他們認為,在Brander和Spencer模型中只有一個本國企業,如果本國企業的數目大于1,在確定政府干預政策時會出現相互矛盾的傾向,這種矛盾會存在于以出口補貼來轉移利潤的動機和傳統的為改善貿易條件而施加出口稅的動機之間,所以,只有當本國的企業數目不太大,出口補貼才是合理的。如果寡頭雙方致力于不變的推測變量,而且每一廠商的推測變量與其競爭對手的實際政策的反應是一致的,那么,租金轉移到國內公司或利潤轉移是不可能的而自由貿易政策成了一種最優政策。

4、資源競爭風險。Dixit和Grossman(1986)放松了經濟中只有一個寡頭行業的假定,考慮了存在多個寡占行業的情況。他們研究了與一種固定供給資源相關的幾個壟斷性行業的情況,稱之為“科學家”,其研究表明,當國內出口行業面臨共同的外部環境,具有相同的生產能力時,被補貼廠商大量使用國內競爭性稀缺資源“科學家”,對其中一兩個行業進行補貼,會把國內競爭性稀缺資源“科學家”從其他行業轉移到被補貼的行業,從而使得被補貼行業的出口增加是以其他行業的規??s小和出口萎縮為代價的,其代價往往要高于利潤轉移效應,因此自由貿易仍然是最佳選擇。在中國很多行業都存在類似的資源競爭狀況,如何化解不同行業對于同一資源競爭的狀況將是中國戰略性貿易政策能否順利實施及實施能否獲益的關鍵。

5、政府行為的非理性風險。政府干預論也忽略了特殊利益集團采用某些政策的可能性。當進行微觀經濟干預時,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這些集團隨時準備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成本卻由大的分散的集團承擔,他們不能獲得有關政策的所有信息。結果,政策的干預經常被誤導。因此,進行經濟決策時依靠政治和官僚的強制命令,而不是依靠經濟手段,必然會降低國家福利。政府為了履行政策的承諾對廠商提供補貼時還存在著一個固有的道德公害問題。國內廠商會發現追求補貼比追求生產行為有更高的收益,這樣只能增加依賴性。這種追求補貼的做法屬于扭曲引起的直接的尋求非生產性利潤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尋租行為。

6、收入分配風險。Gruenspecht(1988)和Neary(1991,1994)認為在Brander和Spencer模型中,隱含了出口補貼和企業利潤被同等對待的假定,政府并不關心國內收入的轉移支付,但在實際生活中,籌集補貼資金會給經濟帶來扭曲的成本,這意味著1美元公共基金的機會成本大于1,另外兩國企業的成本也被認為是一致的。Gruenspeeht和Neary分析了這種情況后得出結論,只有當公共基金的機會成本不太高時,出口補貼才是合理的。另外,政府的有效干預不可避免會產生有害的再分配效應。出口補貼將有助于把收入從社會其它方向轉移給被保護行業的所有者和雇員。因為,受補貼的行業一般是高科技行業,這種收入的轉移將或是表現在已被雇用的高薪熟練技術工人的工資增長或是股東超乎尋常利潤的增加。

7、信息風險。Qiu(1994)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對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的風險進行了分析。他首先假定外國企業的成本是公共知識,而本國企業有可能是高成本也有可能是低成本,本國企業完全了解自己,但外國企業和本國政府不了解。得出結論,在信息不對稱時,如果企業進行的是Coumot競爭,那么政府傾向于設計分離政策,分離政策具有信號作用和信息甄別作用,提高社會福利。但如果企業進行的是Bet-trand競爭,政府將選擇一個統一的政策,允許本國公司隱藏其信息,這樣,利潤轉移效應較大。Wong(1991)、Brainard和Martimort(1992)以及Collie和Hviid(1993)也對不完全信息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共同的結論,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政策對于信息依賴的重要性。而政府要獲得這些信息卻是幾乎不可能的。

8、國外報復風險。Collie(1991)指出,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很容易引起對方國家的報復,尤其是在知識密集性行業。這樣,即使政策是有效的,也只是一方受益另外一方受損,世界總體福利水平并沒有上升,而只是全球福利的再調整。這種報復更可能發生于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中,那里與世界市場相關的規模經濟被這些新理論的支持者假定為更具意義,因為,這些產業被普遍認為是至關重要的。

三、我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應注意的問題

總體上看,中國存在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條件和可能。具體說,市場化的總體推進程度已達到60%以上,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有獨立的決策能力,信息完備性比較差,但有改進的可能,并且在中國有一些特定的寡占行業,如汽車等行業(胡昭玲,2002)。但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因條件的不完備而帶來實施效果的弱化。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已經加入WTO的背景之下,必須正確處理好應用戰略性貿易政策與貿易自由化及遵守WTO規則的關系。中國在加入WTO后,在適應WTO規則的同時,受到自身經濟實力的限制,不可能實行完全的自由貿易,應根據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要求,對某些不完全競爭和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的行業實行一定的關稅保護或其他產業政策進行支持,但也必須確定適度的保護時間和保護強度。

2、處理好利用外資和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關系。隨著外資的大量流入,外資企業在我國寡占行業中可能會占有一定的比重,這樣在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時,可能不僅僅會提高本國企業的利潤,同時還會提高外資或外資股東的收益,所以在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時,應估計整體的國民福利。

3、進一步加強市場化改革的步伐,繼續推進對外開放,實行國內外市場的接軌,在更深層次上推進中國市場化改革,同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加強信息能力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的自組織作用和政府政策的作用,促使產業集中以形成規模經濟,為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更好的條件。由于戰略性貿易政策產生于發達國家,西方學者在研究貿易政策時,是在市場經濟既定的框架中進行的,因此在將這一理論運用到發展中國家時,尤其是轉軌體制的中國時,要充分考慮市場體制的問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就是要求價格機制能真正成為資源配置的信號,并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市場體系的傳導機制能夠良好的運行,這樣,政府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后,廠商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