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形成的歷史條件探索
時間:2022-09-08 04:13:49
導語:三個代表形成的歷史條件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總結科學社會主義運動曲折歷程和自己的寶貴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站在時代和全球的角度,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和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情況,及黨的歷史使命和黨的建設的實際,繼承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和基于理論創新的時代要求,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巨大的理論勇氣而創立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
一、國際社會主義事業的曲折歷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為“三個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歷史經驗1848年2月,馬克思、思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開始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實踐,譜寫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150多年來,國際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也遭受過嚴重的曲折,有著極為豐富而深刻的歷史經驗與教訓。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發生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震驚了世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樣一個大氣候的環境中,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開始形成的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聚精會神地處理國內面臨的復雜局面的同時,遵從鄧小平同志的叮囑,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埋頭實干,關注著蘇聯東歐態勢的發展。指出:“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是世界社會主義遭受的巨大挫折。為什么蘇聯這樣一個發展了七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會解體呢?”這就需要“認真總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嚴重教訓。”[1][P55]經過長時間的冷靜觀察與思考,后來科學地回答了廣大干部群眾極為關注的這個問題。指出:“蘇聯東歐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確有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因素,但是歸根到底,是蘇聯東歐黨的領導者推行了一條錯誤路線、錯誤的方針和政策,嚴重脫離了群眾所造成的。”“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2]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是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挫折和不幸。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這一事件又是一面歷史發展的鏡子,使中國共產黨人從中總結出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健康順利的推向前進。同志“三個代表”的思想,正是冷靜觀察,深入思考蘇聯東歐問題后得出的科學結論。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光輝歷程,積累了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經驗,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也是優勢所在。十分重視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他要求全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認真回顧我們黨的奮斗歷程,認真思考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取得的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特別要認真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為什么能經受住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基本經驗”。[1][P33]對所提出的問題,做出了科學概括和準確回答,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高瞻遠矚,開拓創新,深刻總結了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力量;必須始終自覺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的經驗。黨的三條歷史經驗,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歸結起來關鍵在于黨,關鍵在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把黨建設好。2002年11月,在黨的十六大報告的第一部分,在回顧了十五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深刻總結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13年,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兩個歷史課題積累的寶貴的歷史經驗,提出了十個“堅持”的科學思想。這些經驗,聯系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歸結起來就是,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在提出十個“堅持”基本經驗的基礎上,又高度概括,將“三個代表”思想作為十個“堅持”基本經驗的根本著眼點,充分表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黨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結晶。
黨的奮斗歷程與寶貴經驗,為“三個代表”的思想提供了科學而充足的歷史依據、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而“三個代表”的思想,是黨的歷史經驗的結晶,是黨的歷史經驗在新的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三個代表”的思想,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黨成立以來80多年形成的三個“必須始終”基本經驗和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13年形成的十個“堅持”新鮮經驗的本質性概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二、新世紀國際政治局勢的新變化及面臨的嚴峻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事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三個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現實需要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建設的許多重大問題有待解決。黨的領導正面對著新的形勢、新的任務與新的挑戰。從國際環境看,蘇聯解體后,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發生改變,走向多極化。但是由于世界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推行單邊主義霸權戰略,“單極”與“多極”的沖突,稱霸與反霸的較量,使世界政治斗爭呈現出空前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不愿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不會改變,我們與西方敵對勢力之間的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會是十分尖銳的。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西方發達國家處于優勢地位,既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使我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同志冷靜地分析國際形勢后指出:“當今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的關系,集中表現為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與競爭。”[1][P28]中國共產黨是肩負著領導有12億人口大國的執政黨,如何在這樣一個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穩住陣腳,沉著應對,把握局勢,趨利避害,加快發展,就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從國內看,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們在新世紀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在實現了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基礎上,抓住21世紀頭20年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樣的基礎上,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要實現這樣一個鼓舞人心又完全可能達到的目標,有良好的基礎和有利條件,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完成這個任務有難度有風險,具有很大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隨著社會土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建立和加入WTO,深層次的改革還任重道遠;由于社會變革和人們思想觀念更新,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的新的矛盾層出不窮。如何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中國共產黨是嚴峻的考驗。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的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執政水平和領導能力。
從黨的建設看,近年來圍繞著全面推進“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解決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解決許多突出問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作。一些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戰斗力。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黨性原則喪失,嚴重脫離群眾。極少數人甚至道德敗壞,腐化墮落,嚴重敗壞黨的形象。“如果我們不警惕,不警覺,讓那些與我們黨的性質、宗旨相違背的錯誤思想和腐敗行為蔓延開來,那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1][P106]黨的建設的實踐,給我們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樣一個關系黨的前途命運的基本問題,要求做出科學地回答。在2000年西北五省區黨建工作和西部開發工作座談會上,同志明確指出:“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我們黨要不斷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必須緊跟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決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
提出堅持“三個代表”的要求,其出發點和著眼點就在這里。”可以看出,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包涵著強烈的對黨的狀況的憂患意識。科學的理論來源于社會實踐。國際國內形勢和黨的建設的客觀現實,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事業,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回答的許多重大的問題,呼喚著指導實踐的偉大的理論,這就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觀的社會需要。
三、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三個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理論源泉,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優秀品格提出了理論創新的時代要求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工人階級和革命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武器,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認識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個基本矛盾入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創立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寶庫,其中關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終力量和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的論述;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開展文化革命,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關于無產階級執政黨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率和執政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等一系列光輝思想,都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啟示。
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條件下,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偉大理論成果。在思想的豐富理論寶庫中,關于通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解放生產力和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思想;關于創造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思想;關于密切聯系群眾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都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認識的基本觀點。鄧小平理論是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偉大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鄧小平理論的豐富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和判斷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為標準的思想;關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思想;關于密切聯系群眾,代表群眾利益和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的思想,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而現實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和發展著的思想體系,有著與時俱進的優秀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創立至今,真理光芒依然璀璨奪目,其原因在于這一理論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它們既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理論成果,又與時俱進,解決了各自面臨的時代課題,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思想理論體系。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理論基礎,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和人類社會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在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中國社會實際出發,成功地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條件下,完成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時代課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條件下,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從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成功地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
人類社會剛剛步入的21世紀,是一個充滿了挑戰和希望的新世紀,變動空前復雜的國際環境及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發展,使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新的時代課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如何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的社會實踐,呼喚著當代共產黨人弘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圍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基本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做出科學回答。這就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形成,提出了理論創新的時代要求。
四、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具有的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巨大理論勇氣,是“三個代表”思想形成的主觀條件1989年,在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風云變幻重要歷史關頭形成的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一、第二代黨的中央領導集體一樣,也是富有理論思維,善于把握發展變化的客觀實踐,具有與時俱進、不斷理論創新的不平凡品格。同志高度重視理論創新,他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認為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鍥而不舍的不懈探索,特別是對執政黨理論的探索,終于初步形成了“三個代表”的思想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十分重視自身建設的執政黨。曾稱這是天下第一大事。鄧小平從改革開放之初就不斷強調,要抓黨的建設。1989年5月,他在同第三代領導集體談話時指出:“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3]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作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最為關注的首要問題之一,放在戰略全局關鍵地位,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1989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1990年3月,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做出了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1992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在改革和建設中的戰斗力的意見》。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是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對縣級以上領導干部進行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后,在全黨全面開展了“三講”教育活動。十多年來,黨的建設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大深化了我們對執政黨建設的認識。理論來源于實踐,黨的建設的實踐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認識的源泉。
在實踐中,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深刻認識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及艱巨性、復雜性,將黨的建設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空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如何在執政的條件下,把黨建設好,其艱巨性、復雜性絕不亞于新民主義革命時期黨為教育廣大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黨員所實施的“偉大工程”。基于這樣一個深刻認識,在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上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把黨建設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也是非常艱巨的任務。”會議提出了黨的建設是一個“新的偉大工程”的新認識。在這樣一個基礎上,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了要把黨建設成為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的建設總目標總任務。認真解決好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兩大歷史性課題,從思想、作風、組織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圍繞一個總目標,解決兩大課題,加強三方面建設,發揮三大優勢的論述,構成了面向新世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總體戰略部署。也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和思想基礎。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時刻,提出并不斷深化“三個代表”的思想,“三個代表”的思想體系基本形成。經過長期深入思考和“三講”教育實踐的基礎上,2000年2月,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思想。把黨的先進性的認識,同當今世界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同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聯系,把對黨的建設的認識提高到了嶄新的高度。并深刻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如何更好地做到這‘三個代表’,是一個需要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課題。”[1][P2]次后,同志就黨的建設問題不斷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特別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進一步對“三個代表”的思想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述,深刻揭示了“三個代表”思想的科學內涵、立論依據、基本要求、體現途徑、相互關系等重大理論觀點,使“三個代表”的思想,形成了初步的理論框架,具有了初步的理論形態。2002年同志發表了“五三一講話”,科學分析了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全面闡述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和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進一步明確了“三個代表”思想理論的基本要素。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就表明“三個代表”思想的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而且以黨的代表大會的鄭重形式,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所接受。
“三個代表”這一應運而生的理論新成果,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初步回答和解決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如何建設黨的時代課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是當代國際形勢影響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及中國共產黨現實狀況的必然要求。“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來自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及黨的建設的偉大實踐,而這一科學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也必將對新世紀黨的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指導作用。
- 上一篇:新歷史條件下明確黨的責任和方向
- 下一篇:新民主革命理論產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