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遺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11:36:00

導語:隋唐遺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隋唐遺址研究論文

中國古代,一位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經,在黃昏的伊河上仰望過龍門石窟,頂著濃冽的秋霜拜臨過白馬寺,而今年的初冬又一次摸到了隋唐遺址。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蕩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象,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

里,究竟藏著什么法術呢?

流連在洛陽已經一年有余,小時候那些美好的詩中描繪栩栩如生的洛城在腦海中變成了不可磨滅的現實。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就沖這首,曾經洛陽那如泣如訴的凄美的形象。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于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還有一首也是李白描寫的洛城,

古風————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同樣,很好詮釋了,洛陽也不乏粗獷的一面。

李白三游洛陽

李白24歲時就走出四川,告別親人出外遠游。坐船東下,出三峽,過荊門,到達江陵,游洞庭湖,登廬山,到金陵后住在楊州。27歲時,他離開揚州,經汝海,到達安陸,結婚后在安陸定居。安陸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聳峙,再望北就是東都洛陽。這樣李白就以安陸為歸宿,三游洛陽,圓了他暢游帝鄉的夢想了。

李白第一次游洛陽,是在開元十九年(731年)。那是他首次赴長安求仕,均無結果。十九年夏,他憤然離開長安,經過洛陽,但未在洛陽停留。秋天,李白從安陸路過嵩山,會見老友元丹丘后,來到洛陽龍門夜宿香山作詩《秋夜宿龍門香山寺》。

是年冬,李白再游龍門,在欣賞北國的雪景時,“舉聲梁甫吟”。此時,李白在《梁甫吟》詩中追求自己投謁的艱辛“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谷,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樂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從額叩關閽者怒”。再一次表達為皇上起用的強烈愿望:“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第二年,李白自春至秋,都在洛陽游歷。他曾在天津橋觀賞三月桃李。三月的洛陽,青風蕩漾,“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李白在洛陽游歷將近二年,此時萌生思歸安陸之意。在洛陽又結識元演、崔成甫等朋友,到了秋天李白告別諸友回到了安陸。

李白第二次游洛陽,是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這年的春天,他在太原北游雁門關后。接到朋友元丹丘的來信,旋南返洛陽。“仆在雍門關,君為峨眉客,心懸萬里外,形滯兩鄉隔。長劍復歸來,相逢洛陽陌”。(《聞元丹丘于城北山營石門幽客》)在李白一生交往的朋友中,元丹丘是相知相交最深的。元丹丘是一位道士,早年在峨眉修行時,就與李白相識,后隱居嵩陽,李白又到嵩岳與他相會,盡游三十六峰,晚間二人同床而臥,抵足而眠。

李白第三次游洛陽,是在天寶三載(744年)。這年,李白受招入宮已經三年了。初入宮,玄宗對李白異禮有加,命為待詔翰林。李白此時認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圖了。然而事實卻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過是將李白作為五名文學侍從,供其娛樂而己。久之,李白對御用文人的生活漸感厭倦,就浪跡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時李白生活的真實寫照。到天寶三載春,李白上書乞請還山,玄宗同意。這年春天,李白自長安回到東都洛陽。此次洛陽之行,李白會見了當時住在洛陽的杜甫,雙子星座,珠聯璧合,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龍門、金谷、玄元廟、天津橋都曾留下二人的足跡。詩仙,詩圣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范,在王維、高適、岑參那里,煥發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靜,神采那么自信。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于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魔中甦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洛城的風雪,竟越見凄迷。

喜歡李白的詩歌,身邊常有幾個錄有李白詩歌的唐詩選本,主要是《唐詩別裁集》和《唐詩三百首》。工作之余,他常常捧讀再三,所以對李白的許多詩作都爛熟于胸。《手書選集.古詩詞卷》里,就收有手書李白的16首詩作,數量最多。

也從不諱言自己對李詩的喜好。據何其芳回憶,1942年4月13日,他和嚴文井、周立波去見,談到文藝工作,有人問:主席喜歡中國古典詩歌,你是喜歡李白,還是杜甫?回答說:我喜歡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氣,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場。喜歡李白的詩,不但自己讀,而且不時推薦于人。1959年8月6日,他曾把李白的《廬山謠》推薦給兒媳劉松林,1961年9月16日在廬山,又將這首詩書贈黨中央常委諸同志一讀。

喜歡李白的詩歌,首先是欣賞李詩的藝術成就。他曾對人評論李白的《蜀道難》,他說:“李白的《蜀道難》寫得很好。有人從思想性方面作各種猜測,以便提高評價,其實不必。不要管那些紛紜集訟,這首詩主要是藝術性很高,誰能寫得有他那樣淋漓盡致呀,他把人帶進祖國壯麗險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們帶進神奇優美的神話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在評說這首詩時之所以說不必“從思想性方面作各種猜測”,是因為對于本詩的主題思想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李白擔憂房官、杜甫將為嚴武所害,有人認為是諷刺唐玄宗避亂入川,有人認為是諷刺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等等。可能認為,如果硬要從思想性方面找出什么驚世駭俗的社會主題來,反而會損壞本詩的藝術性和欣賞趣味。

在(蘅塘退士編)《注釋唐詩三百首》中的《蜀道難》這首詩的批注中說:“此篇有些意思。”在同一本書的《將進酒》的標題前,畫了一個大圈,標題后又畫了三個小圈,并在天頭上批注:“好詩。”還對李白的《梁甫吟》、《古風五十九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做過批注。至于說“李白的詩,文采奇異,氣勢磅礴,有脫俗之氣”,更是從總體上高度評價了李詩的藝術成就。

喜歡李白的詩歌,更重要的是他喜歡李白富有瑰麗幻想的詩人氣質,特別是他的詩歌中傳達出的蔑視世俗、挑戰人生的英雄氣概和思想價值。這同作為一個富有浪漫氣質的詩人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思想感情有共通之處。

李白一生胸懷遠大理想,且才氣縱橫,熱情奔放,他的許多詩歌內容博大精深,感情一瀉千里,理想主義、叛逆精神和無所畏懼的氣概構成了浪漫主義的思想基礎,而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清麗明快的筆調、豪邁流暢的語言寫出了大自然的深遠意境和自己的壯美情懷,極大地開拓了詩歌的美學境界,創造了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的光輝頂峰。《蜀道難》、《望廬山瀑布》、《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與此同時,李白又以極大的熱情和勇氣,投入反對權貴、鞭撻世俗和爭取開明政治的斗爭,反映了他關心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懷,表現出他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人生價值觀,這也是他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等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許多詩歌都在具有很高藝術性的同時,具有很大的思想價值,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精髓,富有積極和進步意義。因此,他的詩歌常常引起的思想和情感共鳴,不但從李白的詩歌中得到藝術的享受,而且常常汲取思想的養分和犯難克險的勇氣。因此,有人說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最喜歡唐朝的李白、李賀、李商隱,而在三李中又最喜歡李白不是沒有道理的。

盡管如此,對李白這個歷史人物的消極方面持批判態度。這正是他一貫堅持的一分為二看待人與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的體現。這主要表現在他批評說李白“盡想當官”和有“道士氣”。

應當說,李白是一個多色彩的人物。從藝術上講,李白詩歌的清晰灑脫融合了道家的飄逸和楚騷的瑰麗;從思想上講,李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或儒或道,或兼而有之,但總體上是以儒家的入世濟世為主。他雖然曾想作俠客,曾想作刺客,曾想作武將,曾想作高士,曾想作圣賢,曾想作神仙。但是,對李來說,他最主要的最長期的人生追求是想作宰相,作大官。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的名詩《梁甫吟》集中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

長嘯梁甫吟。

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

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

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鉤。

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

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

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

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

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

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

三時大笑開電光。

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

以額叩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誠。

杞國無事憂天傾。

□□磨牙競人肉。

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

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

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

亞夫詒爾為徒勞。

梁甫吟。

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

神物合有時。

風云感會起屠釣。

大人□□當安之。《梁甫吟》是李白被排擠出長安后官場失意之時的悲憤之作,他在詩中引用了漢代酈食其的故事。酈是一介書生,嗜酒如命,被稱為“高陽酒徒”。他曾給劉邦獻計而克陳留,被封為廣野君。公元前204年,他游說齊王田廣歸漢,使劉幫不戰而得齊國七十余城。但此時韓信乘機奔襲齊國,齊王以為酈食其以緩兵之計欺騙了他,便把酈扔進了油鍋。李白很推崇酈食其以三寸不爛之舌建功于風云際會之時的才智和氣概,故說“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指揮楚漢如旋蓬”。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一舉成名。

很喜歡李白的《梁甫吟》,在他的故居藏書中,有一份《梁甫吟》的手抄本,是用一寸大小的毛筆字抄在16開毛邊紙上的,共7頁。這是晚年視力減退時,為閱讀此詩,特意讓人用大字抄寫出來的。從此本右上角的兩個圈記看,兩次讀過這個手抄本。在《唐詩別裁集》的這首詩旁,也畫有表示讀過兩遍的大圈;并在“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指揮楚漢如旋蓬”兩句旁,用紅鉛筆畫著直線。

但是并不贊成李白在這首詩中透露出的在建功立業上那種書生式的純理想化的思想和認識,所以他在1973年7月4日同、談話中說到秦始皇時隨口引出了《梁甫吟》,并用打油詩的方式道出了歷史的真實和自己的看法,批評了李白“盡想做官”的思想。“你李白呢?盡想做官!結果充軍貴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來了。于是乎,‘朝辭白帝彩云間’。其實,他盡想做官。《梁甫吟》說現在不行,將來有希望。‘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指揮楚漢如旋蓬’。那時神氣十足。我加上幾句,比較完全:‘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歷城。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鍋了。”

其實,想做官,想做大官,特別是想做宰相,是封建時代許多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在這里批評李白盡想做官,可能不是一般地用超歷史時代的辦法苛求古人,而是批評李白自恃才高而過于書生意氣的人生態度。當時借此評古人,這其中是不是隱含著對現代人的一種勸說,或是一種警告?

李白一生向往舉賢任能、天下為公的社會,立志“解世紛”、“濟蒼生”、“安黎元”。他崇敬諸葛亮、魯仲連、荊軻那樣排難解紛、大濟蒼生的英雄人物,幻想自己能官居相位,“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憤世疾俗,猛烈反抗社會習俗和成規加給人們的束縛和羈絆,要求自由和解放,憧憬無拘束的理想世界。這就必然使他四處碰壁,終生郁郁不得志,于是在他的詩歌里,在蔑視權貴、憂國憂民的同時,又不時流露出及時行樂、放浪形骸的消極思想情緒。這表現了李白一方面有強烈的入世濟世的抱負,一方面又有理想破滅時消極遁世思想。這可能是說李白有道士氣的原因。而這些,都可能是李白在洛陽道士好友及有關系,洛陽對李白的影響略見一斑。

從總體上說,是最大限度地肯定李白的,他似乎認為李白的富于幻想和浪漫情懷不僅在藝術創作中是有益的,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定積極意義。1958年1月16日在南寧會議上,說:“光搞現實主義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賀、李商隱,搞點幻想。我們黨建黨以來,幾十年沒正式研究過這問題。”

南寧會議是建國后一次很重要的會議,當時蘇聯衛星上天,提出十五年趕超美國,中國則提出十五年趕超英國,加上我國反右派斗爭勝利,一些工廠農村生產增長較大,激情滿懷,壯志凌云,可能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快車道,能突飛猛進,一日千里。所以他希望進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出要學“三李”,“搞點幻想”,在緊接其后的黨的八大二次會議(1958年5月)上,他超乎尋常地提出鋼的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要求各行各業都支援“鋼鐵升帳”。這就背離了他自己積極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穩步發展、平衡發展的客觀經濟規律。于是,高指標和浮夸風大行其道,急于求成、盲目求快的“”變成了大躍退,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這對本人來說確實是一個悲劇,對全黨來說也是一個教訓。經濟建設中應該少一點浪漫的幻想,多一點實事求是。

洛城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洛陽,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散入春風滿洛城”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滴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隋唐的遺址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