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作用

時間:2022-10-22 10:02:12

導語: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作用

1封山育林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封山育林模式化嚴重。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對環境問題秉承“因地制宜”“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態度。然而,現實中的整治方案卻往往生硬地照搬其他地方采用的封山育林成功模式,脫離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常常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而沒有實質性的發展變化。另外,要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相匹配,急于求成不可取。在封山育林方式上,應該針對各個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推行專家加入育林護林的建設事業中,對林地的不同形式進行專業指導。1.2封山育林體制化不健全。政府對林業治理采取封山育林的認知不夠全面,重視不夠,導致工作進程不快,效率不高,實施結果不盡如意。全面可靠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落實封山育林的工作。地方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摒棄先發展經濟后恢復環境的錯誤思維。一定要建立健全封山育林配套機制體制,加強對負責機構的職能健全和監督體系。可以建立“封山育林專項小組”,專門負責相關工作,并且定期組織科學交流會,向專家咨詢專業的育林知識,引入相關監督機構,促進封山育林取得成效。1.3封山育林易陷入舍本逐末境地。在植林過程中,為了促進植被的生長,往往使用大量藥劑,殊不知適得其反造成植被生長不良,土壤鹽堿性失衡,不利于植物的健康生長,降低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要科學施肥、專業用藥,封山育林培育的不同類型的林木資源,要充分利用養護結合的特點,提高吸收養分的效率,適應森林植被在山區的氣候、水土等多種條件。同時注意保護特種植被,增強植被的穩定適應程度,有效提高森林再生能力的功能,切不可因小失大。

2封山育林的應用與措施

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不同地段科學規劃,必須要考慮到氣候和地形的綜合因素,制定符合區域發展的規劃。在土壤肥力相對豐富的地區,實施植物自然發展的政策,自由生長。在土壤肥力相對欠缺的地域,根據人為因素影響大小,判斷哪些地域適合原生林生長,哪些地方適合人工林建設,哪些地方不適合林木生長。封山育林在短時間內可以使生態平衡系統上升到最佳狀態。陜西部分地區已經成功實現了全面綠化、綠色發展,有利于植被自然更變與演替,提高大量植被類型生長的安定程度,并且提高混合樹種的發展,有利于創造多物種生態循環系統。按照封山育林的強度和程度可分成全封、輪封和半封。在封山育林的核心區域實行全封,禁止人類穿越進行生產活動,為林木的正常成長提供穩定的環境。在即將封山育林的地區,劃分成育林區和人類活動區,在育林區實行禁封,開放部分進行人類活動,既可以起到保護生態的作用,也利于人們的生產活動。當育林取得一定成果時可以開放封禁。按照季節開放封山育林區,有規律地進行半封,可以做到兼顧民眾的經濟利益。封山育林作為普遍適應的一項護林方式,必須合理規定治理措施的同時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強化保護森林資源在封山育林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強探索建立森林防火系統,積極創新森林防火的有效舉措,盡最大可能將森林火災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以不發生事故作為最佳目標,火災率控制在0.4%以下,落實工程進展狀態,探索封山育林的創新之路。婺源針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措施。一是保護培育工程。實施了造林綠化與封山育林相結合的政策、“十年禁伐特種林”,把全縣的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把油菜從普通農作物晉升到新型產品來耕作。山區沿線開設茶樹種植,每年套種梨樹和蘋果樹等果樹苗木20萬余株,營造“花海婺源”的氛圍。生態修復是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我們十分重視的一個環節,晉城在林區保護與山區綠化工作中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有效維護森林資源并促進林業的更新。而且制定2020年1萬hm2以上的造林目標,以期森林覆蓋率達到40%,促進林業經濟進一步提高。

3封山育林取得的成效

三北防護林作為橫跨我國13個省市或自治區的防護林帶,這一活動區關乎人民的生產活動,防止水土流失對下游造成的危害,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三北防護林工程目前通過封山育林等措施已經建起4000多km的綠色長城,造林面積2507萬hm2中已有22%的沙漠化得到有效治理,40%以上的水土流失也得到控制。云南省的封山育林取得有效進展,依靠護林育林的方針,利用封山育林投入資金少,綠化程度明顯提高,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程度,是林區生態建設的首選方案。在林業區域中,采用封山育林的措施,保證林業的天然生長,或者人工造林措施,迅速恢復植被并且取得重大成效。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設立輪班制,創立5~7個小班,平均分配標準地塊,記錄樹林的平均年齡、平均樹高和平均胸徑,促進林場科學健康發展[1]。塞罕壩的奇跡造就了我國在林業恢復史上的輝煌,從沙土飛揚、寸草不生的荒漠,歷經幾代人的努力,終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防護林,放眼望去一片蔥郁,沙洲變綠海。在方案的制定中,采用封山育林與機械造林、人工造林并舉,摸索育林經驗,積累高寒山區培育林木的有效做法,改善當地積荒積沙的局面,抑制水土流失,首先抑制了天津、北京等地的大量沙塵暴現象;其次,為河北一帶提供了大量生態資源,減少了年大風次數,提高了平均降水量,減少河流的含沙量。輔之以科學的農牧業產業結構,不斷探索適合經濟和環境共同發展的道路,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概念,累計創造稅收達7000萬元。抑制了生態退化,達到維護生態平衡標準,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4結語

綜上所述,封山育林是恢復樹林植被有效的方法,是林業工程建設中具備重要的地位和生態恢復的組成部分,雖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但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可以通過和其他例如退耕還林等措施結合起來共同促進綠色植被成長。總而言之,在封山育林的過程中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采取適當的措施,盡可能增加封山育林成果的可能性。此外,通過對林場實際的應用總結封山育林的經驗教訓并且加以改善與創新。

參考文獻:

[1]范議戈.淺談封山育林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的應用[J].農家參謀,2018,577(06):101.

作者:蔡蘅 單位: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