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途徑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4 04:12:00
導語:景觀設計途徑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濱水區作為城市中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其規劃涉及多學科、多方面的問題,要求設計人員以綜合的視角、進行多目標的規劃設計。以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兩岸的景觀設計為例,闡述進行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的一些理念與方法。同時認為目前國內的濱水區規劃仍存在目標單一和片面的不足,進一步提出了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應是多目標的。
關鍵詞:風景園林;多目標規劃;規劃設計;城市濱水區;慈溪文章
Abstract:Waterfrontareaisoneoftheareaswhichatethemoststronglyinfluencedbyhumanactivitiesandnatureprocessinthecity.Sotheplanningforitinvolvesinterdisciplinaryissuesndemandsplannersmakeamullifunctionalplanningwithoverallperspedive.TakingthelandscapeplanningofCixi''''sSanzaojiangwaterfrontareaasanexample,thispaperexpressessomeconceptsandmethodsofmultifundionalplanning,andpointsoutthewaterfrontplanninginpresentChinaisstilltooparlialSolandscapearchitecture,whichdealswiththerelationbetweennatureandhuman,haveamoreoverallperspective,andsomeeffortsshouldbemadeinthisfield.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MultifunclionalApproach;PlanningandDesign;WaterFrontArea;Cixi
城市濱水地帶的規劃和景觀設計,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點。濱水區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復雜的綜合問題,涉及多個領域。作為城市中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量為強烈的地帶之一,河流和濱水區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運輸、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態功能等等。因此濱水工程就涉及航運、河道治理、水源儲備與供應、調洪排澇、植被及動物棲息地保護、水質、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設計等多方面的內容。這就決定了濱水區的規劃和景觀設計,應該是一種能夠滿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標的設計,要求設計人員能夠全面、綜合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兩岸風貌景觀設計為例,闡述進行多目標濱水景觀設計的一些理念與方法。
1現狀條件概述
三灶江(又名新城河)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該河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位于即將形成的新的城市中心。慈溪市新的城市發展戰略為東延北拓,其中市政府將東遷至三灶江沿岸,所帶動的一系列新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興建均集結在三灶江的兩岸,從而使該地區成為未來新的城市中心,而三灶江也因而成為重要的城市軸線。這就要求它必須與城市功能密切結合,提供良好的景觀和豐富多樣的濱水活動空間,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濱水區域。
(2)屬于慈溪市的骨干河網。擔負著城市的防洪排澇、蓄水和生態功能。
(3)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作為慈溪市未來的景觀中軸線,在體現城市個性風貌、歷史文化方面負有重要的使命。
2問題的提出
在對現狀條件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下一步設計的切入點,是設計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景觀設計不是純形式意義上的游戲,景觀設計旨在解決問題,而發現問題是設計的開始。對于濱水地帶的景觀設計,它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就更加要求設計人員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和發現,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內來綜合分析。通過現場踏勘,地方文獻的閱讀,咨詢規劃部門、特別是水利部門的意見,我們綜合提出了三灶江兩岸景觀設計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1)防洪問題:三灶江是慈溪市的規劃骨干河流之一,防洪排澇是其量主要的功能。
(2)水量問題:慈溪市屬于缺水城市,平常水量有限,三灶江的水源為雨水,70m的規劃河道難以恒常豐水。
(3)水質問題:地勢平坦,水體流動性差,水質較差。
(4)河流與城市功能的結合問題:三灶江兩岸作為未來的城市中心,如何使水系規劃與城市功能相得益彰。
(5)親水性問題:水面與地面高差達1.5m,河流親水性差,河岸處理至關重要。
(6)濱水區可達性和連續性問題:城市支路緊鄰河堤,交通混雜,濱水區可達性差;東西向城市道路損害河流廊道的連續性。
(7)水體面積減少問題:慈溪屬于填海造地形成的城市,規劃范圍內原本河網密集,而在未來的規劃中只保留拓寬后的三灶江和四灶江,水體面積和河網密度急劇縮減,給城市防洪、排澇和地下水的平衡帶來不利影響。
(8)城市歷史的延續性問題:慈溪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圍海造田的歷史和獨特的水鄉文化,使河流、水道與城市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緊密相依,而在新的城市建設中,水網的形態可能發生徹底的改變,與之相關的城市記憶也將難于保存。
3對問題的整理與目標的提出
上述問題比較零散,仔細考察,可以歸結為3個方面的內容:對水系本身和水系生態的治理和設計、城市功能布局與城市結構、景觀和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本次濱水區景觀設計的多層次復合目標:
(1)安全、穩定、健康的基礎水環境。水系要能滿足城市防洪排澇的要求,有較穩定的水源補給;同時還應具有健康的生態狀況,包括對污染的治理以及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和健全。
(2)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水系應能夠充分地與城市生活相融和、促進,帶動城市商業和經濟的發展,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的場所。
(3)積極的精神文化意義。水系應能夠塑造和承載城市的景觀特色和文化內涵,成為
城市個性和地方精神的代表。
4解決途徑與規劃方案的提出
景觀設計要面向目標,立足于解決問題。根據目標的3個層次,我們的設計可以相應分為3部分內容:
(1)水系規劃和設計,同時包括以其為基礎的綠地系統的設計;
(2)土地利用規劃和設計,主要包括以水系為基礎的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形態;
(3)歷史文化解釋系統的規劃和設計。
每一部分都面向于實現本層次的目標,并針對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其中,水系是本次設計的中心,也是整合和
4.1水系規劃和設計——建立安全、穩定、健康的水環境
內容包括水系治理與河流生態的建設,以實現一個安全、穩定、健康的基礎水環境,它是進行其他濱水區城市開發的基本前提。對此我們提出了“兩套水系、循環利用”的水系設計方案。
4.1.1兩套水系
根據三灶江兩岸未來的城市功能布局,其西岸為未來的市級大型公共設施所在地,包括市政府、體育中心、會展中心等而東岸則幾乎全部以居住用地為主。結合這種特點,我們將三灶江設計為功能、流向、水質、水位、寬度、深度各不相同的兩條河流,以長堤為界,并與場地內其他支流構成水系。各自結合流經區域內不同的城市功能,發揮不同的效應,東部為生態水系,西部為景觀水系。該方案可以綜合解決本次規劃提出的諸多基礎問題,構筑三灶江兩岸景觀風貌的基本格局(圖3)。
東部生態水系主要解決防洪、蓄水和水質問題,同時兼顧景觀功能。包括:拓寬、挖深三灶江主河道,保證防洪、排澇所需的寬度和深度,解決防洪問題;加寬河道,建立濱
河灘地,形成自然的濕地生態系統,實現水體的生態凈化,部分地解決水質問題;利用橫河江和潮塘江兩個規劃中的城郊公園,建立兩個大型濕地湖泊,保留有特色的水鄉農業,擴大的水面增加了水體對于降雨的調蓄能力,有利于防洪的同時增加蓄水面積。
西部景觀水系主要解決親水利用的問題。在三灶江主河道西側新建一條平行于主河道的景觀溪流,寬度10-15m左右,水深1.Om左右,岸高O.5-1.Om左右。利用生態循環凈化系統為其提供清潔水源,以彌補三灶江主河道水位低、水質差的不足。它結合城市人流較多、活動豐富的大型公共設施和開放空間,設計形成多樣的水位和親水堤岸,滿足城市生活多樣的親水需求。
4.1.2水循環和能量利用
自然狀態下三灶江的主流向是從南向北,但在大部分時間里,河流沒有明確流向,水體流動性差,水質難以保證。因此在規劃中,我們結合各區不同的親水要求所形成的水位差,通過建立堰壩、水閘、風能水泵等水利基礎設施改善水的循環,使三灶江主河道潮塘江至前應路區段水流方向從北向南,之后沿景觀溪流由南向北流動。雨季時,堰壩打開水閘,放水泄洪,使整條三灶江主河道流向變為從南向北。這套水循環的建立主要通過風能和太陽能(慈溪屬濱海城市,風力資源豐富,同時可再使用太陽能作為補充能源,通過估算所需水泵功率約15kW,選用適宜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裝置均可滿足此要求)來帶動,利用濱海地區豐富的風力資源,形成良好的景觀,同時也是江南水利文化的延續,具有環境教育功能。
4.1.3雨水綜合利用
雨水是三灶江的主要水源,因此對雨水的收集和綜合利用非常重要,應建立完整的雨水收集、凈化、蓄積和循環系統。它包括保留并梳理現狀零散的河渠溝塘,依照城市的功能,與社區綠地系統相結合,建構新的水系。它既是貫穿社區間的濱水休閑網絡,同時也是一套暴雨時的自然排水系統,以替代雨水排水的管道系統,具有滯流、過濾、減少徑流量和補給地下水的綜合功能;并且,它也是一套雨水收集系統,實現了雨水的初次過濾、沉淀和生物凈化,隨后排入三灶江主河道作為河流的部分水源補給(圖4)。
保護并增加現有的水體面積,建立濕地湖泊以蓄積雨水,實現在豐水和枯水季節均有良好的景觀。同時在濱水地帶加強地被植物的種植,推行生態河岸的設計,建設半自
然的濕地系統,以更好地發揮生物凈化功能。為景觀水系單獨建立一套人工涅地系統,對水體進行二次生物過濾,以達到國家有關景觀用水的水質要求。整個河段通過所建立的水循環保證水體的流動性。
4.2土地利用規劃和設計——實現良
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內容包括以水系為基礎,組織城市功能,建構城市形態,使水系充分地融入城市生活,帶動城市商業和經濟的發展,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的場所,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具體措施如下:
4.2.1水系與城市功能相結合
規劃方案實現了不同水位、不同水景與不同城市功能區、城市活動和城市場所的結合。根據三灶江兩岸的未來功能布局,西岸主要是市級公共設施所在地,由南至北依次是文教區、市政府、體育中心、會展中心、商業中心、大劇院和文化活動中心;東岸主要為居住用地,這些不同的城市功能對親水性、對濱水景觀和濱水活動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我們利用規劃所形成的兩套不同的水系和水循環,滿足了不同的要求:
東岸的生態水系強調自然景觀,是水循環中的低水位,它構成了穿越社區間的溪流河網、池塘濕地,營造了優美寧靜的居住環境。
西岸為景觀水系,以人工濕地進行水質控制,利用風能和太陽能進行初步的水位提升,形成水循環中的中水位,與規劃地面高程高差1.Om。文教區與人工濕地處理設施相結合,發揮其環境教育功能;市政府、體育中心、會展中心則利用獲得的清潔景觀用水,與城市的廣場、開放空間相結合,形成各種親水的城市活動。景觀水系進入商業區則再次提升水位,構成水循環中的高水位,與地面高差O.5m,可采用各種人工化的硬質駁岸,結合商業區人流較大的購物步行街、露天茶座,構筑更為多樣化的濱水活動{圖5}。
4.2.2城市、社區間的綠色休閑網絡
規劃沒有單純強調一條河流的規劃,而是強調整個水系的建設。通過水系河網的建立構成社區間的綠色網絡,聯系了每棟住宅的庭院綠地、每個社區的綠地、城市公共綠地、公園和開放空間,成為社區間、社區與城市間聯系的紐帶,成為一個沒有機動車的綠色休閑體系,它是對傳統水鄉城市格局和生活方式的新的延續。
4.2.3生態基礎設施的建立,提高了土地的價值,帶動土地的開發
由于本次規劃整合了整個區域內的水系和綠地系統,使其構成了完整和較為獨立的基礎體系,因此可以將其作為生態基礎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一起進行先期建設,納入由政府實施的土地整備和一級開發中。它一方面保證了綠地系統的完整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改善了土地的開發環境,先期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3景觀和歷史文化體系的規劃和設計
——塑造優美的景觀,體現地方精神
4.3.1歷史挖掘
景觀的塑造應體現地方精神,因此規劃首先要做的是對歷史文化的解讀,它包括場地深層次的歷史內涵和即將消失的生活記憶。這部分工作主要通過文獻閱讀分析和現場的踏勘、體驗、記錄來完成。
(1)深層歷史:圍墾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是慈溪的三大文化。其中,千年來先民們的圍墾活動是塑造今日慈溪地方景觀的基本動因,唐涂宋地、倚山向北圍墾形成的土地景觀的演替和縱橫交錯的水網格局最富慈溪地方特色。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我們繪制了一系列的歷史地圖和土地景觀剖面,從而解析了規劃區域的深層歷史(圖6)。今天看到的三灶江兩岸的城市區域,從漢唐年間開始,經歷了從海洋、鹽
沼、鹽田、棉田、農區到城市的漫長演變過程(圖7),如今這些景觀都已不再,惟一遺留的是經過場地的3條古塘——大古塘、周塘和潮塘的遺跡,訴說曾有的填海歷史。同時,這種土地時間維度的景觀歷史,今天仍展開在整個區域范圍的空間維度上,從城市南郊的山林到海邊正在修筑的海塘、山海之間,從城市到村莊農田,再到灘涂魚塘,慈溪演變的歷史依然在上演(圖8)。
(2)場地記憶:規劃場地現狀仍保留著城郊村鎮的水鄉格局,其中所蘊含的生活場景,作為普通人的記憶,在新的城市建設中,同樣應得到適當的保留。它包括現狀水網和街區的縱向平面肌理,舊的河堤、石橋、埠頭,小面積的稻田村舍,以及鄉土植物群落等。
4.3.2具體規劃措施
(1)建立區域性的遺產廊道和解說系統
建議將三灶江的濱河綠帶繼續延伸至城郊,建立山海之間一條完整的區域性遺產廊道,講述土地的故事,展示山海之間一系列的景觀演化和不同年代的舊塘遺跡,成為城市最好的環境教育和休閑廊道。
建立場地內的解說系統。包括解說牌和博物館,標明歷史遺跡,同時可用歷史剖面講述每塊土地的歷史。
(2)景觀設計體現地方精神和場地記憶
三灶江兩岸的景觀設計,從對場地歷史內涵的解讀中獲得靈感。將土地所經歷的5種典型景觀——海洋、鹽沼、鹽田、棉田、農田作為三灶江沿岸5個重要節點景觀設計的基本概念,如市政廣場、體育會展區廣場等,用抽象和現代的形式語言進行講述。而對于有價值的場地記憶,則作為歷史碎片與新的社區綠地相結合,成為有意蘊的社區中心。在綠化規劃中則強調了對鄉土植物的使用。
5討論
目前國內的濱水區規劃,包括從城市規劃角度出發的規劃設計和水利部門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將濱水區的問題予以綜合理解和綜合解決。而景觀設計學,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更為綜合的學科,其優點之一在于可以從比其他學科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解決問題,綜合建筑學、藝術、城市規劃、地理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提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景觀設計學更善于綜合的、多目標地解決問題”,“同時掌握關于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兩方面的知識,懂得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師”,更應努力發揮其綜合優勢,致力于更完善的濱水區建設,而多學科的知識和綜合分析的能力也應是景觀設計人員首先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本次規劃作為進行多目標濱水景觀設計的一次嘗試,運用了綜合的知識、方法,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設計,以期實現綜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孫鵬,王志芳.遵從自然過程的城市河流和演水區景觀設計[J]城市規劃,2000(9)19-22.
[2]干哲新.淺談水濱開發的幾個問題[J].城市規劃,1998(2):42-45.
[3]劉曉濤.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規劃師,2001(6):66-69.
[4]楊蕓.論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J].四川環境,1999(1):19—24.
[5]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6]慧溪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慈溪市圖志[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3.
[7]GozvadaD.Characteristicsofmodernlandscapearchitectureanditseducation[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2(60):117-133.[8]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 上一篇:景觀設計學與風景園林論文
- 下一篇:櫻桃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景觀設計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