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歐幼兒教育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1-13 03:04:07
導語:瑞吉歐幼兒教育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意大利東北部瑞吉歐•艾米莉亞地區的幼兒教育模式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幼兒教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成果。這一模式對我國學前教育課程開發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啟發我們應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注重關系的建立,構建家園、社區一體化的課程模式;在記錄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以方案課程為主,預制性與生成性相結合;科學、合理地創設幼兒園環境,凸顯民族文化特色。借鑒瑞吉歐的教育理念及其模式,我們可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體系。
關鍵詞:瑞吉歐;幼兒教育;學前課程
1瑞吉歐幼兒教育理念的主要內涵
20世紀80年代以來,瑞吉歐幼兒教育逐漸走向國際社會,其教育理念非常豐富,主要內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1科學先進的兒童觀、教育觀
在瑞吉歐看來,兒童是社會成員之一,是社會文化活動的繼承者、參與者與創造者,兒童擁有自己的文化與權利。他們能廣泛運用、創造各種不同的象征語言,并通過不同的媒介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與看法。他們在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及經驗。兒童天生就是藝術家,馬拉古齊形象地說:“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和說話的方式,如語言、繪畫、雕刻、泥工、建造、肢體動作等等。”[1]26瑞吉歐人認為教育要在一個和諧、民主、平等的環境中實施,應從兒童的興趣、需要及經驗出發,讓兒童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在重“教”之時,更應重“學”,以學定教。根據幼兒的行為反應決定主題進行的時間與空間。幼兒教師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權威者、知識與技能的擁有者,兒童也不是被教育者,兒童的行為引領著教師的教育,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
1.2注重關系的建立
在瑞吉歐學校,教育者與兒童、家庭、社區公民在一個和諧、民主、文明的世界中對話,民主參與與合作是他們實施幼兒教育的砝碼。教育者在平等、對話的關系中關注、關心每一個兒童,但并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兒童。關系是幼兒教育長遠發展的樞紐,促使幼兒與他人建立關系并及時、有效、良好的互動,是幼兒完成教育目標、走向世界的基石。幼兒與教師即使有社會角色及社會地位的不同,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學校與家長、社區人員建立起溝通、合作、共同管理學校的關系。意大利人堅信,個人———“我”只有在團體———“我們”中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教師之間建立集體協作的關系,通過認知沖突的發生與解決來共同進步。
1.3教學記錄的影響力
在瑞吉歐教育理念中,教學記錄是其重要的教育精髓之一。教師通過持續、細心地觀察幼兒,與幼兒耐心地交流,通過幼兒作品、文字、聲像資料等工具,從不同的角度對幼兒一日生活中的表現進行資料收集與記錄。在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教師對幼兒使用多種符號表征世界的方式進行全面、具體的分析與詮釋,不斷反思與總結幼兒的優缺點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況,并對自己及幼兒的發展做出評價與展望,從而更進一步了解幼兒,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拓寬教學思路。記錄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而且可以促使師幼互動,促進家園共育。
1.4生成課程和方案探究
瑞吉歐幼兒教育課程的設計強調團體中心、關系與互動中心,構建孩子與教師、成人一起游戲、工作、對話、創新的課程模式;強調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自由、自主地建構自己的文化。瑞吉歐幼兒教育取向認為,“與幼兒共事,是由三分之一的確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確定和新事物構成的。”[2]方案課程在重結果的同時,更重過程。以“課程就是所發生”的為課程觀,立足于兒童的生活和興趣,倡導教育應當“引導人去探索知識”,“變得更自由、更有創造力”[3]190。其課程資源來源于生活,是在即時的情境、突發的事件中生成,是教師與幼兒對話、探究、合作的結果。方案課程在橫向上將認知、情感、技能等多種領域加以組織和整合,縱向上不斷地生成新的主題與方案。
1.5工作坊是兒童成長的樂園
瑞吉歐教育中,“環境是兒童的第三位老師”。環境創設以家庭社區、文化折射、年齡發展、時間與空間、尊重使用者、評估更新為原則;堅持環境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要素,環境是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幼兒與物之間互動的關鍵性因素,環境是“第三位老師”,環境是最佳的“記錄”方式之一的價值取向。瑞吉歐的工作坊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不僅收集了幼兒的各種學習作品,而且收集、記錄著老師及家長們研究學習的各種成果。馬拉古奇說:“工作坊是幼兒雙手和心智探索的空間,是課程整體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功能更多,所以‘工作坊是激發幼兒的地方’。”[4]137-140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孩子們聚在一起,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互相接近,一起游戲、對話,享受童年的樂趣。
2瑞吉歐教育理念對我國學前教育課程開發的啟示
當前,我國幼兒園課程在實施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瑞吉歐幼兒教育理念啟示我們,要在中國文化的視角下,在我國先進、優秀的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因時、因地、因勢的學習并吸收其教育精髓,從中獲取靈感,得到感悟。
2.1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
我國幼兒園教育課程是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秉持“以教定學”的主旨,課程實施以教師為中心。課程設計目標化、成人化、知識化;課程內容以教材為主,小學化傾向嚴重;課程實施機械、死板、非游戲化;課程評價重結果,輕過程;教師是教材內容的“搬用工”,兒童對教師更多的是害怕與服從。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兒童,理解兒童、關心與關注兒童”。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通過幼兒園課程來實現的,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審視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5]。課程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以培養完整人格為目標,將計劃性與生成性結合;課程內容游戲化、生活化,同時具有興趣性、啟蒙性、安全性、適宜性、可探究性、整合性;教學活動生動、有序、以學定教。
2.2注重關系的建立,構建家園、社區一體化的課程模式
在瑞吉歐,學校與家長、社區建立對話、合作、共同管理學校文化建設的關系。瑞吉歐學校的課堂允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允許“錯誤”觀點的存在,是兒童和教師發表各種不同觀點的場所。在我國,由于教師專業素養及幼兒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其“關系”的建立及家園、社區一體化的課程模式的開發不容樂觀。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及社區公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學前教育的發展對其社區及社會文化建設帶來的相關益處;家園及社區關系的建立被功利化;社區發展的重心只在文化建設上。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家長、學校、社區共同管理的關系;提高家長、教師、社區人員的“兒童意識”;鼓勵他們參與到幼兒園文化的建設中來,使其在成員合作中找到平衡點,讓彼此之間的關系平等、和睦,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能自由發展,逐漸壯大;將自身文化滲透到學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區文化及社會文化中,為孩子建立幸福、快樂的家園。
2.3在記錄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在我國,教師的記錄面臨著巨大挑戰。教師隊伍發展緩慢,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幼兒園班額較大,教師難以記錄幼兒的成長經歷;教育任務的繁重,使得教學記錄流于形式;家長的參與度低,其記錄的效度難以保證;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評價模糊。由此可見,各方面的制約使得教師教學記錄的意義難以顯性。因此,我們應通過記錄及觀察的方法去研究教師與兒童的成長及發展。首先,轉變教學觀念,加快學前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教師的實踐-反思精神。其次,縮小幼兒園班額,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觀察、記錄幼兒成長的點滴。再次,規范幼兒園的管理。再者,讓更多的老師、專家、學者參與到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的隊伍中來。最后,規范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給教師一個公平、民主、和諧的工作及學習環境。
2.4以方案課程為主,預制性與生成性相結合
瑞吉歐教育之所以創造出自己的國際之路,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的教育者可以擁有自己的教育內容、方法及體系,他們可以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也可以不遵循任何國家預設的課程內容框架。其課程的主要運行形式是方案活動,主題的開展以“兒童的興趣、需要、經驗”為主,預制性與生成性相結合。當前,我國幼兒教師對生成性的方案課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對課程的預制性與生成性把握不準,找不準二者之間的平衡點,教學效果不容樂觀。因此,我們應不斷地學習、同化、吸收、借鑒國際上先進、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構建彈性課堂,促進幼兒智慧的成長。鼓勵教師學習生成課程理論,處理好幼兒的自主學習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提高教師在生成課程實施過程中駕馭生成性與預設性關系的能力;鼓勵家長及社區人員為生成課程的實施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完善教師培養及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保障幼兒園、家長、社區及專家、骨干教師的協作機制。
2.5科學、合理地創設幼兒園環境,凸顯民族文化特色
兒童是環境的產物,瑞吉歐課程的內容主要來源是兒童周圍的環境,來自生活中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現象和問題,來自他們的各種活動[6]。“工作坊”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精髓,代表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文化特色及人文情懷,代表著人類基礎生活的物質及精神生活的特質。在我國,活動室就是工作坊的縮影,記錄著教師與幼兒的成長經歷,記載著我們的文化精髓,寄托著國家及民族的希望。然而,我國幼兒園環境創設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幼兒及家長的參與;以視覺刺激為“美與教育”的象征,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沒;重視物質環境創設,忽視精神環境創設,對環境的理解片面;追求昂貴、時尚的教育資源,鄉土教育資源被邊緣化。因此,幼兒園環境創設應以幼兒為本、歸還幼兒、家長、社會人員的主動權、參與權、自主權。根據各地發展差異、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開發幼兒園課程思路,進行地域課程資源開發,完善課程結構,增加課程的選擇性,促進課程與生活、課程與社會的聯系[7]。既重視物質環境的建設,又重視精神環境的建設,活動室的建設避免“唯美的誤區”“文字的誤區”和“結構的誤區”[8]。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建設具有教育性、環保性、適宜性的幼兒園文化,使園內環境自然化、多元化、民族化、生態化、生活化、動態化。
參考文獻:
[1]屠美如.向瑞吉歐學什么———一百種語言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卡洛琳•愛德華茲.兒童的一百種語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埃德華茲.兒童的一百種語言[M].羅雅芬,等譯.臺北:心理出版社,1998.
[5]鄭益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審視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J].文教資料,2011(28):138.
[6]李從軍.意大利瑞吉歐幼兒教育課程模式述評[J].教育論壇,2015(320):297.
[7]朱從琴.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開發園本課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5):17.
[8]李俐.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J].學前教育研究,2008(8):49-51.
作者:賈周芳 廖娟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 上一篇:微時代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改革
- 下一篇:美術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