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干預策略

時間:2022-01-14 09:37:18

導語:遠程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干預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遠程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干預策略

[摘要]如今社會,職業倦怠現象日趨嚴重,特別是教師作為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如何預防和干預教師職業倦怠成為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關鍵。特別是遠程教育教師有著與普通教師不同的特點,教育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行為的獨特特點使得遠程教育教師更易發生職業倦怠,因此本文基于遠程教育的獨特特點探討遠程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預防和減輕教師職業倦怠的發生,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遠程教育教師;職業倦怠;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遠程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成因

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研究比較多,目前國內外研究認為職業倦怠與個體因素特別是人格特質、環境因素如工作負荷過重、控制感、學生問題、角色沖突與角色模糊、人際情緒壓力、社會支持缺乏等因素有關。并提出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相關理論。而遠程教育的獨特特點,導致遠程教育教師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及解決策略。

1.教學效能感低。研究發現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高低反映了個體教學成就感、自我價值感,作為中介因素影響了教師職業倦怠的程度,一般認為二者成反比,即教師體驗到教學效能感越高,產生職業倦怠的可能性越小。而遠程教育時空分離的教學模式導致師生分離,直接的教學反饋較少,另外遠程教育教學評價相對于普通高校缺乏直接卻適用的評價指標,教師對自身教學成效的評價缺乏直接反饋,從而導致教學成就感較難獲得,自我成就感降低,相應地長期從事某職業而無成就體驗更易產生職業倦怠。

2.教師職業認同低。遠程教育特別是基于網絡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知識的豐富性、易得性,成人學習零散化、自主化,導致教師從普通教學模式中的主導地位變成輔助、督導,以及相對于網絡知識的豐富性體驗到的教師自身知識的匱乏,往往使得遠程教育教師對自身作為教育者的價值認同較低,體驗不到成就感和掌握感,對自身職業認同感較低[1]。

3.職業壓力大。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壓力能夠引起工作倦怠,教師職業壓力與情感衰竭、去人性呈顯著正相關[2]。職業壓力某種程度上是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最直接原因,遠程教育教師一方面承擔著普通教師同樣的教學管理任務,另一方面還具有遠程教育的獨特特點,身份角色的多樣性,教學任務、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督導和學習支持服務等工作種類的繁雜,遠程教育教師不堪重負,如果個體不懂得心理減負,則極易產生工作倦怠。

4.教師角色模糊。現代遠程教育的特點使得遠程教育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統面授課教師,據陳麗和李爽的研究遠程教育從業人員就有10中角色分類,需具備16中基本能力[2]。遠程教育教師同事身兼多種角色,同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與指導者、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又是學習資源的開發者、網絡教學的設計者等,不同角色任務不同,勝任此角色所需要的特殊能力不同,而現代遠程教育教師往往身兼多種角色而無明確細化分工,多重角色及繁雜任務要求導致教師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長時間的壓力及角色勝任的無助感,往往導致遠程教育教師習得性無助,加重職業倦怠。

二、遠程教育教師職業倦怠與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關鍵,但是對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缺少對教師自身心理因素的關注,而教師的職業倦怠與教師專業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教師職業倦怠阻礙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利于預防和減少教師職業倦怠,而減少教師職業倦怠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三、基于教師職業倦怠干預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心理學策略

1.根據行為主義療法,建立和完善遠程教育教學互動反饋機制和評價體系,強化教師積極教學行為。一方面,建設完善遠程教育師生互動平臺,促進師生交互。通過師生互動特別是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饋,教師一方面可以調整自身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對自身專業的成就體驗,對自身工作的肯定,間接的對教師積極行為進行強化;另一方面建立多指標的教學反饋和評價體系,形成科學教師激勵機制,通過物質與精神的獎勵對教師積極教學行為進行直接強化。

2.依據是工作匹配理論,增加職業技能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匹配理論認為,如果員工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就會導致他們與工作崗位不匹配,由于長期無法適應工作,無法體驗到成就感,其自然會產生職業倦怠。Halbesleben等(2006)研究發現,個體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倦怠中的核心成份如情緒疲憊、個人成就感降低存量等會明顯減少[4]。因此,除了對新入職教師增加崗位培訓外,針對6-10年是職業倦怠高發期現象,對此年齡段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增加訪學、短期培訓等提升自己的機會,減少職業倦怠存量,促使個體專業化發展,從根本上避免職業倦怠的發生。

3.根據工作需求-資源理論,增加社會支持,提高工作投入。Blanc(2007)指出,根據工作需求—資源理論,工作資源與工作倦怠是工作狀態的兩個極端的,如工作特定需求較多而工作資源匱乏,那么個體更容易工作倦怠。如果個體得到這些群體的支持,就豐富了個體可用的工作資源,而豐富的工作資源可以有效降低倦怠存量[5]。因此,增加團隊協作與交流、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以及學校以教師為主的管理方式等都能有效預防職業倦怠。

4.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增強學校歸屬感,提高教師職業認同感。Blanc(2007)認為參與度高的員工對所從事的工作有很強的認同感,并且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最終增強組織承諾,產生積極的工作投入,倦怠存量明顯降低[6]。因此,學校管理增面上適當增加普通教師參與決策的機會,認真聽取基層教師的意見和看法,增強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使得教師熱愛學校、熱愛工作,為學校發展做出自身努力。

5.通過精神分析移情,弘揚師德、學生情增加工作投入程度,提倡敬業奉獻精神,提高職業角色認同。移情即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從別人的角度去體驗別人的感情。教師作為傳到授業解惑人員,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特點及不足,結合遠程教育的獨特教學手段因材施教的去輔助和督導,另一方面熱愛學生,增加對職業本身的理解,發揮敬業奉獻精神,提高職業角色認同,增加職業卷入程度,尋求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從精神層面杜絕職業倦怠。

6.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發揮明星教師榜樣力量,增進教學反思。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而學習,從而達到替代性強化的作用,遠程教育教師可以發揮遠程教育的優勢,通過觀摩明星教師的明星課程,拜讀專家博客,聽專家報告等方式提高自身知識修養及教學水平,特別是慕課盛行的當下,利用慕課可以瀏覽與學習世界上著名大學公開課,領略世界大學的特點,汲取精華為我所用。

7.根據認知療法理論,采用心理干預,改善消極認知行為模式。認知療法認為認知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認知有關。職業倦怠者往往對自身工作的價值存在消極認知,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職業倦怠者的錯誤認知,改變歸因方式,改善消極認知行為模式。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進而欣賞自我,輔助放松訓練,改變不良認知和情緒,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體會工作的樂趣,增強職業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職業倦怠存量。

[參考文獻]

[1]王彥亮,秦金亮.工作倦怠和工作卷入的整合[J].心理科學進展,2009(4):802-810.

[2]黃瓊.高職教師的職業壓力對職業倦怠的預測性研究.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9-13.[3]陳麗,李爽.中國遠程教育領域從業人員分類和能力需求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4(11):27-30.

作者:公艷艷 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陜西省遠程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