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教學體驗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4 03:44:00
導語:習作教學體驗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育家黃光碩說:學生的語文學得怎樣,作文可以作為橫量的重要尺度。學生的語文能力不過關,作文也是一個重要標志。可見,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長久以來,小學習作教學的效果不佳。許多教師對如何上好習作課深感困惑,很多學生也不時發出“作文、作文,聽見頭疼”的感嘆。在教學中我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總結以前的教學經驗,造成以上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的習作教學不顧學生是的客觀實際,人為地提高要求。長期存在揠苗助長的現象,以成人化的習作標準要求小學生習作,總認為所謂作文就應該寫一點“有趣的”、“有意義”的東西,因而導致學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傳統的習作教學過程,老師講得多、深、透,難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師把學生習作的標準定位在一些優秀作文選上,一上作文指導課就讀范文,或者不厭其煩地指導,甚至如何開頭,怎樣結尾,中間又是怎樣,都要反復強調。結果是教師指導越細,學生的思維就限制得越死,寫出的文章難免千篇一律,有的學生甚至失去了習作的興趣。
三、積累太少,語言詞匯貧乏。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分析講解過多,不注意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和背誦,胸無點墨,何談妙筆生花?學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
四、脫離生活,內容空洞單調。由于教師不注意引導學生寫他們喜歡的人和事,眼睛只盯住一些大型的活動,殊不知這樣的題材學生更難駕馭,很難表達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故寫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單調的流水帳。
五、有的教師由于舊的思想觀念影響,把學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會上的一些“稀奇事”視之為“不健康”,對于有些敢說真話,敢寫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殺,壓抑,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要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促進學生主動地習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體驗到作文的樂趣,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精神,明確改革目標
造成上述現狀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教師對習作教學的具體要求不明確,教學中不能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造成的。有的老師還以為習作乃是上了三年級后的事,一、二年級沒必要加強訓練,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例如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低年級的寫作提出了要求,具體要求是:(1)對寫作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2)在寫作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或感嘆號。以上要求雖然簡單,但對低年級學生來講,仍需循序漸進地教學分步落實。一般來講,應在一年級注重引導落實第一條,而對后面的兩條暫時步不做要求。此時教師應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引導學生樂意寫,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由寫一句到寫幾句。要鼓勵學生自由寫,一開始可只考慮學生是否寫了,一次能寫多少字,能否堅持每天寫等方面去引導,甚至不必過多地注意內容是否得體,語言是否重復等毛病。因為只要能養成每天動筆寫的習慣,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會逐步克服的。要求過多,則欲速則不達。等到二年級時,再加上后兩項要求逐步落實,這樣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避開“作文”二字。低年級叫“寫作”,中年級叫“習作”。在小修訂教材中,習作練習已作了修改。大修訂時又在此基礎上作了改進。習作練習的修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豐富了習作訓練的形式。實虛并舉,既安排了記實作文,又安排了想象作文,還安排了日記,書信,讀后感等常用應用文的練習。想象作文一般每冊安排兩次。
作文的安排盡量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以利于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為此,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基本上不搞命題作文,一般是指出寬泛的內容范圍和習作要求,讓學生自己擬題作文。
2、允許學生不按照提出的內容范圍作文,另選自己想寫的內容作文。
3、每冊安排一次不提任何范圍的作文。
4、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地運用教材,盡量為學生的自主習作創造有利條件。
這樣做強調了小學生要“對寫話有興趣”,“樂于表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好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在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不僅是教學要求,而且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從根本意義上說,只有徹底解放了學生讓他們無拘無束地根據自己的認識、感受自由地表達,才容易讓學生對寫作有興趣,才可能出現“有創意的表達”的好文章。
二、聯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開放式作文素材庫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學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寫作時只能“咬筆桿”,宋朝著名詩人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課外”。因此,建立開放式作文素材庫是有效解決“無米之炊”的好辦法。
1、定格“生活小鏡頭”
教師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還要盡量讓教學過程貼近生活。將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紀錄下來,也許就是以后習作時又一個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許就是過眼煙云,等到作文時,哪怕你搜遍記憶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點相關的內容。因此,“生活小鏡頭”這本紀錄本就孕育而生了,讓學生把從報紙上、電視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義的新聞紀錄下來。“生活小鏡頭”就成了同學作文內容的源頭、活水。在此基礎上引導作文,很容易喚起創作的靈感,他們會挖掘素材,寫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習作教學中遇到過這樣一個作文題目<<我愛___>>,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題作文,可以寫物、寫景、寫人等,只要自己喜歡,什么都可以寫,大部分學生看到題目后,不假思索地寫<<我愛媽媽>>、<<我愛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經老師點撥后,展開合理想象,創作靈感應運而生,學生的習作思路就大不一樣了。有一個學生寫<<我愛白色>>,他寫到了白色的和平鴿,又寫到了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聯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純潔。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膽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實際。還有一個同學的<<我愛早晨>>,她從充滿希望的早晨想到“我們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嗎?”“我們要發奮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這稚嫩的內容創造活動,必然給學生帶來快樂,喚起不斷創作的靈感。
2、開啟“詞句百寶箱”
積累了生活經驗,有了作文的題材,還得把內容寫具體、寫生動,對于孩子來說從他們一到這個世界,他的一舉一動無不都是以模仿為基礎,正是這種模仿,才成為日后形成思維的準備。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讓學生準備“詞句百寶箱”,把平時閱讀中看到的一些優美的詞句“儲存”起來,時常誦讀,作文時能活學活用,便使作文錦上添花。也許有人會問:象一些農村學校沒有圖書館、閱覽室,許多學生家庭教為困難,除了讀規定的科技書外,很少能自己買課外讀物閱讀,那又怎樣來積累詞句?這就希望學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資金,購買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報。這一點我們學校做得教好,學校訂了<<課堂內外>>、<<三里河報>>、<<學語文>>等課外報刊,還為三年級以上的班級準備了“讀書筆記”,人手一本,讓學生從書籍中摘抄優美的詞句,并歸類,培養學生讀書動筆的好習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還指導出手抄報,開展手抄報展評活動。讓學生背一些優美語段,加強多讀、熟讀、背誦的訓練。讓學生堅持寫日記,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接觸的人,體會到的甘苦記下來,養成及時整理材料的習慣。還有教師提供詞句;在學生說話中提煉詞句。
三、打破常規,形成開放式作文指導課
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老師講得多、深、透,等老師作前指導結束,學生已失去作文的興趣,而開放式的作文指導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再給以指導和幫助,或者組織學生互相幫助,以達到寫好作文的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激發強烈的寫作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穎的作文課導入會讓學生興趣盎然。所以教師在作文課導入時要有特點,讓學生對此有興趣。如一位老師指導學生寫<<××,我想對你說>>一文,他巧妙地出示了班上的“悄悄話信箱”,讓學生從信箱中取得一封題為<<班長,我想對你說>>的信,讀給大家聽,創設一個說話交流的情境。
2、拓展廣泛的選材空間
現行的人教版小語教材對作文要求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給了學生更廣闊的選材空間。如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作文要求是:“在你身邊有關心疼愛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和奶奶;有誨人不倦的校長、老師;有活潑可愛的小伙伴;還有工人叔叔、農民伯伯……選擇一個人寫一篇文章”。第八單元的作文要求是:“這次作文不出題目,也不限制內容范圍,請你自由表達。寫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寫自己最想說的話;寫自己的夢想……”這就是現行習作要求與以往習作要求的不同之處。教師要認真領會這些作文要求,不能再強制要求,學生選擇自己能寫的,會寫的,自由發揮。
3、保證充分討論時間
學生之間有許多共同語言,當學生明確了作文要求后,讓學生展開討論,既可同桌之間,也可以是四人小組之間,還可以全班討論,可以交流自己準備寫什么,對別人說的你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你的感受,他的想法,我的認識,相互補充,產生良好的班級磁場效應,使學生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四、多管齊下,實行開放式作文評價與指導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有一個學生在習作中記敘他三年級上課時玩游戲機,結果被老師沒收了“玩具”,課后又罰作業……這件事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有條有理,堪稱“優秀”,可惜最后一句話是這樣寫的-“這深仇大恨我永世難忘”。老師看后評之“有損教師形象,思想不健康”。學生因敢說真話、敢寫真事而“觸電”,也許從此以后他作文中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教師應當從學生寫出的作文中反思什么,得到什么,是鼓勵引導還是扼殺、壓抑?
本著“大綱”關于作文“要激勵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精神應讓學生大破思想顧慮,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認真發揮和發展作文能力,這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其次,反思作文中“不健康”思想。社會上有一些“稀奇事”,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而且學生把它當成作文中的“新鮮”材料,學生尚能在實踐中發現,教師卻由于舊的思想觀念的影響視之為“不健康”而加以扼殺,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除了以上所述幾點,還要注意對作文的評改。每次學生習作時,我邊巡視邊尋找學生習作中是閃光點,及時予以表揚,發現學生下筆有困難,耐心予以點撥。學生完成習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來批改,而是將巡視時發現的典型文章拿出來讓大家評議,彌補不足。最后,學習自己修改謄抄。作文交上來后,我用符號指出不足,評語多以贊賞語氣。這樣做既使學生有成功的喜悅,又讓他們愿意改正習作中的不足。漸漸的,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再為難了。
總之,我認為,只要在習作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上幾點,作文就再也不會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習作的“攔路虎”。
- 上一篇:學生語言積累管理論文
- 下一篇:財政局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暫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