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高校生心理障礙影響歸因

時間:2022-01-24 08:51:00

導語:論現代高校生心理障礙影響歸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現代高校生心理障礙影響歸因

摘要:本文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歸納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的表現類型,對其成因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對如何預防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這一問題進行了有益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理障礙表現成因

改革不斷深入,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為高校培養了大批人才而欣喜的時候,一個新的問題—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卻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了。有關方面對全國l2,5萬大學生的抽徉調查發現,大學生中有20。23%學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有關單位對南京4所高校的一萬多名大學生精神狀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問題,有”,7%的學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對南京市的608名同學調查時發現,有過心理危機的占75%。夭津曾對5萬大學生進行調查,16%存在著焦慮、恐怖、神經性憂郁和情感危機等心理障礙。去年對全國14萬大學生的調查顯示,27%的學生存在負面心理情緒,大學生因心理疾病退學的高達總人數的54。4%。研究還表明,大學生中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一、當今大學生基于他們特殊的生活環境、心理環境和生理環境,可以看到引起他們的心理障礙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表現

(1)學習持久緊張感和競爭壓力感。從進入高中到考上大學,持續3-4年的緊張學習,沒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進入大學后依然按照原來的學習方式拼命。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考上大專的要爭取專升本、考上本科的要爭取畢業后考上碩士研究生、博士……。有的大學生,中學時代一直是尖子,總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家長的夸獎,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到了大學,服胃‘‘強中自有強中手”相比之下,原來的優勢消失了,這在心理上產生了競爭壓力感,使大腦處于高度疲憊狀況,導致心理功能失調。

(2)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我國著名已故的心理衛生學家丁攢先生曾經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的。”大學生有強烈的交往欲望,但不少學生表現出人際溝通不良,性格上不合群,相容性差,使自己易在同學中處于不被理解,被排斥,被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往往會產生精神壓力,因而一遇到問題影響情緒時,便無以寄托,無所支持,無處抒發,于是只能壓抑。激烈竟爭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擅長單打獨干,易于自我封閉,不善與人交流,在恐懼失敗的心理下,不敢與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競爭力的喪失。

(3)強烈的孤獨、空虛及壓抑感。學校生活的單調,早年建立的伙伴關系的解體。青春期綜合反應所帶來的煩惱,缺乏精神支柱,理想與實現的矛盾,人際感情的失真,特別是高消費和外來的誘惑與所造成的心理落差,往往給人以壓力感,并由此產生孤獨和空虛感。

(4)情感危機難以排除。目前大學生戀愛問題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據對在校的大學生抽祥調查,正在戀愛的一年級為IS%,二年級為25%,三年級為40%,四年級為65,單相思者為10%,失戀者為20%o調查還顯示有手淫的占62。5%。由于傳統認識與性心理、性生理知識的不足,以致很多學生在手淫后又往往產生較強烈的恐懼與不安、自責與自罪,使心理處于持久的疲勞與沖突之中而不能自拔。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上看,都需要動用大量的精神能量,其強度不亞于緊張的學習。就年輕人而言,如果學習和戀愛交織在一起,并產生各自的或交叉的沖突時便可能造成心理危機。

(5)經濟困難。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部分同學家庭經濟比較富裕生活好點也無可厚非,但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因而使學生的生活水平產生日益明顯的差別,使“窮困者”的自尊與虛榮受到挑戰,從而破壞了其心理內環境的穩定。近幾年高校學費節節攀高。學生消費也日益增長,許多下崗職工家庭和農村家庭的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內心閉塞。

(6)進步受阻和評優評先榜上無名。積極進取,奮發成才是大學生的主流,樂于表現,勇于竟爭也是大學生的一大特點。因此,大學生中有很多同學積極要求進步,靠攏黨組織,有不少同學希望從事社會活動當學生干部。然而,有些同學由于種種原因而得不到重視和肯定,或者評優評先榜上無名,因而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陷入痛苦之中,而這種現象往往又發生在那些上進心比較強的學生身上。

(7)專業興趣低。許多學生因對專業不了解誤填或其它種種原因進入了一個無趣的專業,但在我國現有教育管理體制下,進校后沒有一定的關系是無法轉專業的。致使他們對本專業產生抵觸情緒,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性去應付學習,心理矛盾倍出。

(8)文化選擇和社會沖擊帶來的困惑。大學是思想開放的地方,各種思潮和文化流派齊頭并存,物質誘惑和文化選擇豐富多彩,這對于一直生活在單一思維氛圍中的大學生們來說無疑是眼花繚亂。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也在大學校園中找到了土壤,這些都很容易讓大學生們失去方向。

(9)網絡時代還帶來了信息和機會強迫的危機。這是一個“信息爆炸”,也是一個“信息匾乏”的時代。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一位教授就指出,網絡資源的巨大能讓深入其中的人們產生自己信息不足的錯覺,從而越來越拼命的陷入其中,最終把自己折騰得疲憊不堪,傷害了身心健康。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已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了,如果我們不給這些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以及時地、有效地幫助和治療,就可能使他們心理障礙進一步力口深,給社會造成潛在的損失和危害,其后果是嚴重的。

二、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的成因主要可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從生理、心理的發育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狀況從簡單走向復雜,大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大多數學生在這段時期內都可以完成生理上的成熟,但多數人還不能同時在心理上達到成熟,這個時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處在變動之中的大學生一方面產生了強烈的自主意識,且隨著知識的逐漸豐富,逐漸走向成熟。同時,又因為一下子失去對父母和家庭的依賴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應。

第二,從社會變革來看。今天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化的歷史過程中,加之中西文化的沖突,各種思潮的涌入,民主化逐漸推進,時代突然把社會轉型過程中紛繁復雜,撲逆迷離的矛盾現象呈現在心理結構十分脆弱的大學生面前,這不僅會造成價值觀混亂而且還會造成情感的極度苦悶,至使他們心理復雜而動蕩不安。加之缺乏社會生活的磨練,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薄弱,因而極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心理失衡,產生各種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第三,從家庭、學校來看。心理不健康的大學生除了生理原本有缺陷的,從小受到歧視(如私生子、棄兒、父母犯罪)未能正常成長以外,有相當部分則是被家庭和學校刻意重視、溺愛的“驕子”。強烈的優越感,造成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但由于缺乏自主意識和適應能力。加之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間距以及面對考試、畢業分配帶來的持久的期待焦慮,在任何一場哪泊是不大的精神沖擊下,都可引發心理障礙。

第四,由干社會、歷史、文化等傳統因素的影響,我們一直把健康狹義理解為身體健康,而忽視了人們的心理健康。迄今為止,心理治療與咨詢意義仍未被更多的人所認識。有不少人心理、情緒、行為失常,卻一直以為是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四處求醫問藥仍不見好轉,經人指點才來見心理醫生。

第五,獨身子女的群體不斷增多。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委屈,心理特別易受挫折。同時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過去更導致他們無法適應新的生活。思鄉與適應不良。多見于一年級新生,以女生為突出,她們在家中是寵兒,來到新環境,沒有獨立生活及在外的經驗,面對社會化的大學生活,感受到陌生和不知所措。

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都存在著產生心理間題的潛在可能性,一旦這種可能性受到外部某種條件的激發,就會產生心理問題。但是心理問題并不是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只有發展的一定的程度,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之后才形成為心理障礙。雖然我們的心理咨詢和一定的思想教育緩解了無數大學生心靈的痛苦,不同程度地矯正了他們中眾多人行為上的偏差,彌補了他們人格上缺陷,挽救不少瀕臨絕境的輕生者,為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如果我們從多方面(家庭、學校、社會等)重視心理衛生教育,尤其在高校加強心理衛生保健,使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情緒、行為得以及時地引導、排泄和治療,那么,大學生心理障礙就會得到及時的調節和控制,許多潛在的因素也可以避免。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病癥,而是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一種安全安寧的狀態。’,希望學校、家庭、社會以及每個大學生都能切實重視心理衛生問題,重視大學生的自我保健和自身調節,從而真正激發起大學生的昂揚斗志和進取精神,使之成為真正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