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文化在大學通識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3-25 04:45:42
導語:傳統中醫文化在大學通識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已逐漸被我國的教育界所接受,并開始在一些高校中得到實踐。中醫文化由于具備自然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因此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色彩,包括中醫的理論基礎、診斷和治療思想、哲學思想和人文特色、疾病概念以及對疾病的預后和防護。所有概念都滲透著深厚的人文特質。將中醫文化的內容納入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將有利于大學生提高健康意識,學習與科學健康觀相關的健康知識,增強體力,提高學習效率,感受中醫文化的魅力,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中醫文化;通識教育;綜合院校
1通識教育概念
在現代的教育理念中,通識教育是一種綜合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具有專業知識、思維敏捷、德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通識教育以人為根本出發點,不同于以往片面地強調理性、追求功利學、學術不端的教育理念,一直致力于培養同時具備良好學術態度和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人才。北京大學率先在1990年代后期發起了通識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
2中醫學科的內涵和特點
中醫理論體系最顯著的特點在于,中醫理論是以整體觀念為思想指導,在人體生理和病理的認識上都是從整體觀念出發的。人體相應地會產生病理反應,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治療是基于調節人體陰陽整體平衡的原理。因此,中醫理論揭示的是整個宏觀系統的生命規律和疾病規律,不同于西方醫學理論。通過在非醫學院校推廣中醫通識教育,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地了解中醫文化的內涵[2]。
3推廣中醫文化通識教育的困境
3.1專業建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根據我國綜合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中醫文化并沒有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去落實,因為中醫文化的專業建設是諸多資源利用下的綜合項目,其專業建設包括課程體系開發、教師隊伍建設等系統性項目。3.2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對于通識教育的開展是通過通選課的開設來實現的,因此各院校在通選課上的開設具有很大的自主決定權。其考核過后所獲得的學分為6~16分。如今,各大高校都有開設通選課程,其課程數量也是從幾十個到一百多個不等。可以說,通識課程數量比專業課程和必修課程數量多。但是,對綜合性院校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通識課程的開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中醫通識課程選修課和專業必修課程相比,也存在學分過低、課程質量低、教學資源不集中的問題,導致中醫文化通識教育在綜合性高校的開展存在一定的障礙,難以擔負起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的重任。使用SPRSS19.0統計軟件,將測量數據表示為x±s,并通過t檢驗進行各組之間數據的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對參考數據的分析,發現大一至大四階段的大學生對于開設中醫課程的接受度較高,但學校開設的綜合性中醫課程數量偏少。正是由于開設的課程偏少,缺乏考勤以及考核的要求,學生對于中醫文化接觸較少,對于傳統中醫文化帶有陌生感。
4傳統中醫文化在通識教育中的作用
4.1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當代大學生在促進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負責青年發展和教育的大學教育是國民素質發展的基石。傳統中醫文化因受古代思想文化的影響,具有傳統文化的內涵。在綜合性院校開設傳統中醫文化課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中醫文化的熱愛之情,而且可以促使他們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因此,通過開展傳統中醫文化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4.2了解中醫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中醫是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發展形成的。它是有關疾病預防和健康維護的傳統醫學,也是幾千年來積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中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引用和吸收了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理論。從文化淵源角度來看,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醫的內涵[3]。
5結語
當前,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綜合培養的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醫學由于自身法乎自然的哲學基礎,尤其關注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在中醫教育中的作用,符合本科教育階段對于綜合型人才德智培養的要求,因此在綜合性院校開展傳統中醫文化的通識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邵佳,駱殊.將傳統文化和通識教育引入中醫人才的培養模式[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6):79-81.
[2]殷平善,張國華.淺論通識教育與中醫的創造性思維[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6):773-774,779.
[3]何蘭萍,亓曙冬.高等中醫藥院校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再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32(5):647-651.
作者:梁攀 朱偉群 李啟秀 王麗君 單位:1.湘南學院 2.湘南學院附屬醫院
- 上一篇:計算機通識教育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