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創新教學思想源泉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7 10:54:00
導語:幼師創新教學思想源泉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我們都在提倡隨機教育和生成教育。但隨機教育并不是憑感覺的教育,更不是某種特定的可以教會的技能。幼兒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智慧來源。同教育藝術密切相關。
1對全部的教育目標從總體融會貫通
有效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不可能是“一個蘿一個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方式。多數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有效的、尤其是靈活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是某個特定領域中可以稱之為“專家”的標志,其基本條件是:“在某一領域,專家擁有大量的知識、事實、概念和程序,并且,這些知識的儲存都必須精細加工和組織化,以便需要時很容易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睂τ诮淌依锏膯栴}解決而言,一個新手教師要成為一個專家教師,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識儲存”,是她充分掌握了全部的教育、教學的目標。這種掌握不是按照目標本身的邏輯順序和分類標準一點一點地掌握,然后按照類別和順序一次一次地呈現的方式,而是全體綜合的掌握,然后在具體的情境中需要什么就能夠提取什么的方式,即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對于已經記憶和形成良好組織的目標的“再認”,它保證教師能夠迅速而準確地表征問題(即根據價值、目標而不是事實,來判斷問題的價值屬性)。
我們通常泛泛而談的所謂“目標意識”,應當而且只能作如此理解。而這也是破除傳統的分科教育,打破刻板的按照預先的進度和計劃“上課”的教學方式而進行隨機的教育和生成的教育的最最關鍵的環節,也是保證當前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的動力性的因素。
2積累大量的“條件產生式”(即只要出現某種已知的條件就能夠產生相應的策略方法)
幼兒發生錯誤的時候怎么辦?打人和告狀的時候怎么辦?當我需要對幼兒進行強化的時候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進行?幼兒在操作中發生興趣的轉移怎么辦?
對幼兒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有利干培養他們的創造性?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關于在什么情境下采取什么行動的圖式”,即只要我明白了問題情境的性質和意義,我就能夠馬上產生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系列可行的方案,并從中進行選擇、排除和決定。這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是此目標下一位的概念,也屬于“知識儲存”的一部分,屬于一個專家教師“必須擁有(的)大量的可利用的圖式”的一部分。
3養成常向自己提問的習慣
一切教育教學,無論靈活的或刻板的,都不能免除一定程度上的事先的設計和預期。既然有預期,也就必定有預期不到的情況,因為教師對于動態的課堂情境和幼兒狀態的把握,必定只能是局部的、大致的和推測性的。我們傳統的教育,基本上只管教學的進度而不顧及對于幼兒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會遇到很多問題和挑戰,因為一切都按照她預先的思路來進行,如果有什么意外,她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或者采取強制的措施。然而我們現在既然提出要“對幼兒做出合適的反應”(馬拉古茲),要尊重兒童的需要和權利,也就是要在相當程度上以兒童為中心,那么,無論我們設計多么周詳的教學和課程,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都會碰到來自干幼兒的大量的挑戰。這挑戰中有些會使我們超越原來的設計水平,有些會使我們降低原來的設計水平,還有一些則迫使我們完全放棄并且另起爐灶。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非常戲劇性地體現在:當教師的設計和預想同幼兒的反應不相符合時,這種不符合的程度越是遙遠,并且教師最終所采取的措施能夠既不違背設計又滿足幼兒的需要,那么教師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就越是能夠得到充分體現。而這一切得以產生的前提是:教師能夠將幼兒對自己的挑戰,轉化為自己對自己的疑問,轉化為一種積極行動的動力。
4帶著問題來觀察,在觀察中思考
我們不僅要提出問題,不僅要從價值上確認問題的性質,還應當以尊重事實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情境,了解其具體的過程,明辨其中的因果關聯,正如上面案例中的教師所做的那樣。這一步,實際上是科學研究中常常不能缺少的收集現場信息的觀察或調查法。
創造性并不是越偏離越好,也不是越發散就越好;任何創造性都不能離開適用性、客觀性,否則就是謬誤了。事實上,教師所掌握的現場信息越多,對問題的本質越了解,那么她就越是能夠從日常經驗的“大海”中撈出她所需要的“針”來。公務員之家
5在同一個時間里注意不同的事情
一個教師不可能享有牛頓那樣的閑暇,可以一天到晚都思考一個問題而不干別的事情;而且教師的教學智慧的產生,不能完全是頭腦中的頓悟,不能脫離開具體的教學場景,而往往是從什么地方產生問題,就從哪里發現問題解決的方法,并且就在同一個地方來解決問題。這不是說教師不能夠在下班之后從同事的聊天中,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獲得相關的啟示和領悟,而且,這一點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更提倡現場的、就地解決的、互動中的發現和解決。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在一邊做著日常的事情,一邊不放棄對于以前所產生的問題的關注。所有不曾解決的問題,懸在教師的心口上,成為一根十分敏感的“弓弦”,不論在什么時候碰到合適的刺激,就會一觸即發,豁然開朗。但是人們不是一直說要提倡專心致志,反對三心二意、心猿意馬嗎?這是一個傳統的誤解。事實上,專心致志并不意味著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正如JohnBBest的《認知心理學》開篇所言:“與計算機相比,我們的認知系統速度要怪得多。但是它們也有計算機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們能同時做許多事。這個事實表明,我們的認知系統與我們的大腦一樣以平行(paralle1)的機制進行工作,而非計算機工作的序列(seria)機制。”這也就是說,我們不必一定要等到一件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做另一件事,等到一個問題解決好之后再去解決另一個問題。我們不是機器,我們可以同時思考不同的問題,可以在同一段時間里安排好幾件事情一起來做。那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保留著對以前未曾解決的問題的思考呢?
6從日常經驗中得到發現的驚喜
科學的結果雖然光輝嚴謹,但是科學的產生卻不是空穴來風,它仍然產生于我們身邊最直接物質現實。不計其數的偉大科技發明就是從人類最簡單的物質需要開始的,而同樣不計其數的科學規律的發現也是受到最普通的生活現象的啟發(如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
事實上,日常生活經驗是人類一切科學和職業經驗的最豐富和最基礎性的“母體”,如果硬性地拋開常識的“庸見”(林語堂:《中國人》),必定使我們自己的視野大大受限,就像文學作品失去它創造力的源泉一樣。相反,如果我們保持開放的心胸,保持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鑒賞性的敏感,那么我們的教學過程必定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枯燥的,我們的隨機教育和生成教育就會真正成就我們的教育事業,使它成為一門實踐的藝術。
- 上一篇:鎮關于安全生產的實施方案
- 下一篇:當代包裝設計中的民族元素體現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