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畢業生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23:4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師畢業生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幼師畢業生畢業論文

篇1

【關鍵詞】 比較優勢戰略 人力資本 智力產業 體力產業

本世紀以來,大學生就業難迅速成為困擾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之一。高校的就業率不斷下降,畢業生的入職薪酬越來越低,學非所用、用無需學的情況日益普遍。為什么在一個鼓吹“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卻遭遇“讀書無用論”的泛濫?人們不能不加以深思。本文從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的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加以分析,論述長期以來主導中國經濟發展思路、決定中國經濟結構形成的比較優勢戰略與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為問題的根本解決提供啟示。

一、比較優勢戰略導致產業低端化發展和內需嚴重不足

1、推行比較優勢戰略意味著主動產業低級化

長期以來,比較優勢戰略因其理論簡單易行且能充分迎合人們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在中國大受追捧。該理論宣稱,衡量資源配置合理與否的標準是看有無自生能力。所謂自生能力,就是指所發展的產業從一開始就具有成本優勢,可以各自馬上賺錢的能力。該理論認為成本優勢取決于要素稟賦比較優勢,中國的優勢在于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所以中國應依托國際分工主要發展低工資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產業區段。該理論否定保護和扶持的意義,反對自主創新和優先發展重工業,主張直接引進適用技術和資本品,從而集中資源用于有自生能力產業的發展。

然而,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于人力資本的積累,科技進步、生產率上升和發明創造涌現都是人力資本積累的產物。比較優勢戰略片面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經濟卻極大地損害了人力資本的積累,使中國掉進粗放式發展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提到人力資本積累,一般人都會關注學校教育的作用,殊不知產業實踐更具決定性的意義。產業實踐可以將人最終塑造成才,而各種新的知識也只有在產業實踐中才能不斷產生。因此,教育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產業實踐才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主戰場。

不過,不同的產業實踐積累人力資本的效果也不同。按工作的知識技術含量和創新性,產業分為高端的智力產業和低端的體力產業。高知識技術含量和高創新性的智力產業主要使用復雜的智力勞動,因此需要并培養大量且高質量的人力資本;而低知識技術含量和低創新性的體力產業主要使用簡單的體力勞動,因此需要并培養很少且低質量的人力資本。所以,一個國家智力產業的發展程度決定其人力資本積累的廣度和高度,智力產業才是人力資本的關鍵載體。中國要積累人力資本,就必須逐步建立和發展健全發達的智力產業體系,而體力產業的發展應符合智力產業發展的要求。

可是,比較優勢戰略割裂了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相互依賴、彼此支持的有機聯系,錯誤地要求按自生能力配置資源,其結果必然是犧牲民族智力產業而畸形發展外向型的體力產業。因為高端的智力產業必須在人力資本成熟后才有競爭力,但這需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沒有效益、需要保護和扶持的學習期,只有低端的對接國外智力產業和市場的外向型體力產業才能各自馬上賺錢。因此,推行比較優勢戰略意味著主動產業低級化,意味著對人力資本積累道路的扼殺。而沒有人力資本的積累,中國會逐漸被鎖定在國際價值鏈分工的底端,產業升級將變得有心無力。毫無疑問,產業低級化和人力資本退化會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中國為什么始終擺脫不了粗放發展模式的根源。

2、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必然造成內需嚴重不足

首先,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就是一種毀滅內需而依附于外需增長的理論。我們知道,內需的基礎是消費,而消費的根本是勞動者報酬,只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的報酬不斷增長,內需才能充分釋放。但是,比較優勢戰略以廉價勞動力為經濟增長的依據,大力發展血汗工廠,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內需發育的空間。并且,該理論本身也不關注內需的培育,而是寄希望于國際市場來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與內需發展的要求完全相背離。

其次,比較優勢戰略奉行自生能力和自由貿易,逼得國內資本無法考慮長遠利益,只能追逐短期利潤。由于資金、資源、人才和傾斜政策等都紛紛轉向外向型的體力產業,中國已初步建立但遠未成熟的智力產業頓時陷入困境;同時幼稚期的產品無法匹敵發達國家成熟的智力產業又使其進一步失去市場的哺育。在前后夾擊之下,中國的智力產業迅速衰敗了。但是,智力產業是迂回生產方式的核心和內需的引擎,它的衰敗必然使得龐大的與之相聯系的各種內向型部門隨之瓦解。而因為產業鏈條短、產業關聯度低和附加值少,兩頭在外的外向型體力產業對其他部門的帶動牽引作用很弱。所以,在比較優勢戰略的作用下,一方面外向型體力產業迅速擴張,另一方面民族智力產業和內向型部門紛紛破敗消亡,國民經濟的不同產業部門之間難以相互提供需求,無法交互促進而實現內需的循環擴大。隨著這種畸形產業結構的形成,就業緊張和內需不足的問題自然尖銳起來。

最后,比較優勢戰略片面發展低工資的外向型體力產業,由于民族智力產業和內向型部門的破滅,失去出路后只有都擠到這個狹小的低門檻領域展開最為慘烈的“競次”。在上游,生產所需的重要技術、資本品以及某些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而在下游,制成品高度依賴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市場。這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低端生產結構和惡性競爭使得中國企業徹底失去市場定價權,上游被迫支付壟斷高價,下游被迫接受自相殘殺形成的產品低價,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產業附加值不斷遭受擠壓。在產業升級困難和勞工最為弱勢的條件下,企業必然不擇手段地削減人工成本來挽救其利潤空間,這就導致中國本來就很低的實際工資水平不僅提升無望,反而陷入節節下滑的泥沼。據報道,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1983年的56.5%逐年下降到2005年36.7%,22年間竟然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后續的變化更是不容樂觀。而隨著勞動報酬占比的不斷下降,居民消費當然持續疲軟下去,內需嚴重不足的存在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政府刺激內需的壓力誘發高校過度擴招政策的出臺

因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在高校連年大幅擴招之后才出現的,所以,很多人都指責高校過度擴招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禍端。而事實上,高校擴招的確過度了。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普通本專科招生數據,自恢復高考以來,從1978年的40萬到1998年的108萬,高校招生整整用了20年才增加68萬人。但從1999年起,平均每年擴招56.7萬,到2005年時,大學普通本專科招生已達到505萬人。之后擴招幅度雖逐年收窄,但到2010年仍然上升為662萬人。不僅如此,隨著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形勢的緊張,為了分流壓力,碩士與博士研究生也先后出現了大幅擴招。從2000年到2010年,碩士招生由102923人增加到474415人,博士招生則由25142人增加到63762人。但研究生大幅擴招的結果并沒有有效緩解本專科生就業難的困境,反而自身也陷入身價大貶和求職艱難的泥潭。

供求規律告訴我們,供給必須與需求相適應,脫離市場需求的供給過快增長必然會引發一場災難。大學是培養預備人才的工廠,這些預備人才在進入生產實踐之后,能夠迅速成長為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術與管理人才。但如前所述,比較優勢戰略造就了中國低端的產業結構,這種低端的產業結構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很差(這一點后文將進行專門理論闡述),盡管經濟在高速增長,可是市場對大學生的真實需求并未增加。因此,如果僅考慮市場法則,在這種微弱需求下高校連年大幅擴招無疑是很不明智的。

然而,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高校過度擴招政策的出臺并非偶然的決策失誤,而是比較優勢戰略綁架的不得已。根據前文的分析,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必然造成內需嚴重不足,只要不轉變發展戰略,這個問題就會愈演愈烈。但是,路徑依賴理論告訴我們,轉變戰略其實是最不容易的。因為戰略一經推行,它就具有自我強化的特性,不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機,轉變戰略就缺乏足夠動力。對于危機積累過程中的問題,人們總是采用修修補補的方法來應付。在比較優勢戰略下,修補內需問題的方法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尋求外需突圍,即通過出口擴大來彌補內需不足,為此,本世紀初中國政府選擇了不惜代價地加入WTO;二是國家干預短期刺激內需,或者通過大量舉債擴大投資,或者抓住民眾軟肋刺激消費,或者兼而有之。而高校過度擴招的做法正是當時政府刺激內需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的修補手段都只能暫時掩蓋或拖延問題,都是不可持續的,反而會使矛盾變得更加復雜,危機變得更加深重。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主要是依靠內需發展經濟,但自1992年開始,以大力引進外資為契機,外向型經濟變得突飛猛進。這種大規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使得全球逐利資本紛紛把血汗工廠搬遷到工資低地的中國,從而嚴重地沖擊了之前走同一道路但名義工資已經上漲的東南亞各國。因為產業外遷又無力升級,泰國等國的產業空心化最終釀成了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危機導致國際局勢惡化,中國被迫承諾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出口頓時受困。與此同時,多年來比較優勢戰略的作用使得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內向型經濟走向瓦解,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改制,高達五千萬工人下崗失業,農民工式待遇成為就業群體的主流,以消費為基礎的內需由此急劇萎縮。在內憂外困的局勢下,為了維持經濟的增長,政府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刺激內需。于是,赤字財政政策、教育產業化等措施紛紛出籠,而高校大幅擴招正是教育產業化的基礎和核心。

自古以來,中國民眾就十分重視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擴招前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社會地位又恰好佐證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宣傳。因此,在初期不能預見后果的情況下,高校擴招幾乎被當成一項福利,盡管過去讀書幾乎不花錢,而現在則要支付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由于阻力相對較小,所以承載著拉動消費厚望的高校大幅擴招政策在1999年被政府迅速推出,并在以后多年慣性運行,直到2010年后因難以為繼才逐漸趨于停滯。

由于教育支出是家庭的剛性支出,所以,從短期來看,教育產業化下的高校大幅擴招有利于撬開中國老百姓的錢包,使得消費總額增加,并通過乘數效應刺激內需的擴大,同時升學會推遲求職還可以暫時緩解過大的就業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和提高實際勞動報酬(這恰好擊中比較優勢戰略的死穴),擴招的結果必然是教育消費擠占其他消費、高校所在地消費擠占全國各地消費和當前消費擠占未來消費,從而給國民經濟制造更多難題、加劇地區發展不平衡和形成報復性的消費萎縮,最終將讓內需不足的問題變得更加難解。

三、低端的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低下

盡管高校大幅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比擴招前增加巨大,但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離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而大學生的人口占比就更是極為低下。比如,在25—64歲勞動力中大學生的比重,美日等國多在40%以上,但我國2000年只有4.63%,即使經過10年的高校過度擴招,到2010年也才上升為9.68%。據報道,中國的GDP按匯率計算在2010年已經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二,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甚至接近于美國。并且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30多年的平均增長速度幾乎達10%,本世紀后甚至連續多年高于13%,遠超世界各國。因此,相對于中國巨大的經濟規模和高速的經濟增長而言,高校大幅擴招只不過是極低大學生比重的一個補償而已。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和科教興國的時代,這種補償理論上似乎還不夠快,即使有再多的大學畢業生也應該被萬分饑渴的經濟所吸收。換言之,由于存在各種有利因素,高校大幅擴招并不一定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至少不會極為艱難。

可惜,因為排斥性的低端體力產業結構,表面光鮮的中國經濟根本消化不了多少大學生。雖然是在極低的基數上進行擴招,但擴招依然演變成了一場就業的災難。

大學生屬于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他們的優勢是懂技術、會管理,應該從事高知識技術含量和高創新性的智力工作。在國民經濟中,這種智力性的工作崗位密集地存在于高端的智力產業,而在低端的體力產業中分布稀疏。所以,大學生的就業前景與產業結構高度相關。概括地說,一個國家智力產業發展得越好,其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就越強,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就越光明。

首先,作為大學生就業的天然場所,智力產業構成了經濟吸納大學生的主渠道。智力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部門,其大部分工作崗位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很高,通常只有大學以上文化者才能勝任。建立與壯大智力產業有利于提高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密度,而大量高素質大學生的加入又反過來推動智力產業的蓬勃發展。因此,一個發達的智力產業體系可以源源不斷地吸收大學生,并形成智力產業發展和大學生就業之間的良性循環。

其次,只有強大的智力產業才能支撐以內需為基礎的所有體力產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進而以國民經濟整體的力量創造出海量的大學生就業機會。作為提供先進技術與資本品、新的知識與創意的部門,智力產業可謂是國民經濟的大腦和心臟。民族智力產業的崛起意味著獨立自主生產與消費體系的形成,有利于爭取平等的國際經貿秩序,掌握市場定價權,防止經濟增長的利益外流,從而為內向型發展開辟道路。智力產業迂回的生產方式,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高,且其高附加值可以實現高工資、高利潤和高稅收的三贏。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智力產業拉動各種體力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支撐具有無限發展空間但要以內需為基礎的服務業的擴張,體力產業則反過來又強化智力產業的進步。通過國內經濟大循環,各種產業相互依賴又交互促進,同時就業不斷增加,工資持續上升,城市化快速挺進,系統協調效應導致內需生生不息。在這種內需型經濟中,盡管單個的體力產業企業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較弱,但13億高購買力人口形成的最廣闊內需將使各行各業無比繁榮,由此成為消化大學生就業的又一重要力量。

然而,比較優勢戰略瓦解了中國的智力產業和內需型經濟,制造了畸形的外向型體力產業結構。這種低端的產業結構無疑是最為排斥大學生的,因為其大量需求的是年輕力壯和吃苦耐勞的簡單勞動力,是拿著微薄工資還能任勞任怨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的農民工,但對知識技術型人力資源的需求水平卻非常之低,從而大大降低了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密度。

不僅如此,由于具有豐富內容和無窮潛力的內向型部門的破敗消亡,體力產業失去最主要的發展空間,只能擠在出口領域競次謀生,其狹小的規模造成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廣度也非常狹小。因為外向型體力產業的發展潛力基本取決于有購買力的發達國家市場的大小以及能獲得的份額,但人口數量決定市場的潛力,全部發達國家才8億人口,中國則超過13億,這意味著整個國際市場的潛力都遠低于國內市場,何況在全球激烈爭奪下中國只能分享其部分份額,且很不穩定。

由于既沒有吸納密度,又丟掉吸納廣度,低端的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十分低下,當然無法消化高校擴招后大幅增長的畢業生,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也就成為必然了。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中國低工資的優勢再難維持,企業倒閉、資本外逃和產業外遷漸成趨勢,外向型經濟面臨傾覆之危,這對大學生的就業更是雪上加霜。

四、結語

大學階段是個人和國家積累高質量人力資本的起點,經過巨額的教育投資,大學畢業生成為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大學生就業難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而且意味著國家人力資本積累進程的中斷,以致前期積累損失殆盡,科教興國的目標付之東流。只有徹底否定比較優勢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國家保護和扶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民族智力產業的重新崛起,進而創造國民經濟大繁榮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才能獲得根本解決。

【參考文獻】

[1] 賈根良: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致命弊端[J].研究,2010(12).

篇2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實踐教學;培養模式

2010年我國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未來十年要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加強幼兒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素養,以學前教育為突破口達到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目的,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多途徑加強幼師隊伍的建設。學前教育日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再次重申要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并提出要切實辦好學前教育。學前教育作為幼兒的啟蒙者和引路人,應該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能力,并能做到終身學習。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高等院校,肩負著為祖國培養高素質幼師隊伍的重任,采用何種教學模式能培養出適合新時期學前教育發展的幼兒教師是對高校學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當前高等學校學前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1.1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偏重理論

當前傳統的高校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形式多樣豐富多彩,設置了各種的專業選修課、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等門類齊全種類繁多。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主要以理論教學和知識傳授為主,除了畢業前的四周教育實習很少有參與和接觸到學前教育教學一線的機會,學生在理論方面往往是紙上談兵,說起來都能頭頭是道,真正到了教學一線,面臨眾多復雜的情況和真實的教學環境,往往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多數學生顯現出高分低能入職后面臨適應學前教師角色困難的尷尬境地,主要原因是在校學習時重理論輕實踐。

1.2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中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學前教育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往往忽視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感受和知識的技能遷移,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和文藝、舞蹈等藝術功底,忽視了藝術技巧和技能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能力。出現了眾多現實的教育情景就是,學生具有扎實的美術功底,卻不能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和學前兒童特點設計出符合教學情景的美術作品和課程;還有多數學生具有扎實的舞蹈功底,卻不能很好地組織好像樣的幼兒舞蹈課堂和兒童演出作品。

1.3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教學實習趨于形式化

高校教育實習和見習往往安排在學生快要畢業的最后一個學期,實習時間相對都很短,或者學校跟實習學校合作很少,實習往往流于形式,個別實習領隊老師缺乏組織經驗,有的實習學校怕實習教師影響學校教學成績,很少給實習生實踐教學的機會。在臨近畢業時安排教育實習,學生往往還要面臨完成畢業論文和就業求職應聘等多重壓力,既要實習還要查找資料完成畢業論文應對畢業論文答辯,還要四處求職參加各種應聘會,讓學生顯得力不從心對教育實習也難免有應付的成分,從而影響了教育實習質量。

2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進措施

2.1切實改善教學條件完善學生實踐教學環境

建設和完善高校內的學前教育實訓教室和校外實訓教學基地和相關的教學配套設施。首先需要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組成元素進行深入了解和調查,結合學生個性發展和教學實際需求,制定相關的技能培養目標,在開設藝術理課程教室的基礎上增加與幼兒看護技能實訓室、教育活動模擬實訓室等形成合理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實踐有機結合,功能優勢互補的完備教學環境,為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教學提供物質保障。

2.2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教學實踐能力

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堅實的學前教育理論和豐富的實踐教學技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合理整合教育理論專業課程,充實學生的幼教科研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內涵的實用性教育人才。以培養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基準,改變單一化的教學課程,拓展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特長及實用技能,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充分結合課堂和課外學習成果,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滿足學生的多樣化訴求,促進教學實踐的改革和發展。

2.3改進教育實習縮短教師角色適應時間

教師角色適差缺乏與家長溝通和組織孩子活動的能力應往往是畢業生面臨的一大難題,更快的角色適應為畢業學生盡快就業和融入教學提供了優勢。這就要求學校在教學實習安排上下功夫,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深入教學一線和參與到實際教學環境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和讓幼兒園長及一線教師分享教學經驗。高校要有自己的附屬幼兒園或者教育實習基地,讓學生作為助手在經常參與到幼兒教學一線的各個教學環節,在幼兒園組織大型活動(如元旦活動、六一兒童節活動、競賽、表演等)組織學生觀摩或作者為助手協助組織,學生在實踐中感知越多獲得實踐經驗越多,對縮短角色時應有很大幫助。

3高校學前教育完善培養模式教學建議

3.1高校學前教育教學要根據幼兒園實際需求培養

目前高校學前教育教學往往根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很難做重大改革和變化。對一線幼兒園的教學動態和學前教育用人方向很少去做調查,高校學前教育教學和幼兒園教學改革和培養機制明顯滯后,學生畢業后還要經過崗前培訓和學習才能適應新的教學環境。這就要求高校學前教育要多深入了解學前教育一線教師的教學,及時了解和把握最新教育動態,掌握好國內外學前教育的風向標,積極參與幼兒教學改革,根據幼兒園的需求來及時調整、更新和改革高校的教學內容。

3.2高校學前教育教學要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培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方向不僅僅是幼兒園。更多的幼兒特長培訓機構、親子樂園、母嬰生活館、學前教育商業培訓、大眾媒體幼兒專欄、幼兒出版機構等都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和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專門為幼兒園培養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變被動培養為根據用人單位和人才市場需求主動改進培養方案,為學前教育培養方式開拓了新的方向。就要求在專業課設置和選修課內容增加相應技能的內容,或者根據用人單位需要開設相關課程。

3.3高校學前教育教學要根據學生需求來培養

學前教育專業的不同學生對畢業后的就業需求和培養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希望畢業后考取研究生繼續學習深造獲得更多更好的理論學習機會。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畢業后就直接就業;有的希望從事對科學、語言、健康等對藝術要求低的教學工作;有的愿意到幼兒園從事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專門教學工作。就要求在學習完基礎課程后進行分班制教學根據學生畢業的需要分班管理,或者設立選修課制度,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畢業后的需求進行選修,修滿學分即可畢業,滿足了不同就業需求的學生都能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4結語

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絕不是簡單的理論教學、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教育見習和實習,而是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的對學生專業態度的養成、專業情感的培育和專業能力的綜合塑造過程。我們在教學中應當不逃避和不回避的客觀面對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結合學前教育一線對不同能力教育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教學水平和提高教學環境,以及不斷提升我們高校教師隊伍的素質以提升學生的整體教育水平。做到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的高校學前教育培養模式,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注重特色,強調個性,分層培養,因材施教全面培養具有強盛生命力的創新型學前教育人才。

作者:董愛霞 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梁艷.學前教育專業的全程式“園校合作”模式初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04):73~76.

[2]劉海利.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6):110~112.

[3]丁敏.高校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105~108.

篇3

【關鍵詞】 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中高職銜接;問題;對策

近幾年,“學前教育”專業異常火爆,這是在終身教育理念普及之下教育改革的成效,這也使得中高職銜接成為我國當前職業教育領域中所探討和研究的熱點問題。由于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還沒有完成協調發展的步伐,二者在學前教育方面缺乏溝通,因而造成諸方面的不匹配:比如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方面,最終形成脫節、斷層或重復的現象。要想培養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就應該重視中高職教學的銜接問題,了解其形成原因,對癥下藥。

一、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實踐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從一些相關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分段式,一種是下延式,還有一種是提升式。分段式,通常被說成“3+3”,是中、高職聯合辦學的學習模式,以專業對口為前提,實行一所或者多所的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的聯合辦學。學生在中職學校學習滿三年時進行考核,考核通過的學生就有機會就讀高職院校的相同專業,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下延式是指,高職院校越過中職學校,直接對新畢業的初中生進行招生,學制為五年制。提升式針對的是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這些學校以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嚴格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學制三年。三種學前教育中高職銜接模式中,分段式和下延式較為普遍,但是無論哪一種模式,在實踐教學銜接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

1、實踐教學銜接受到忽視

“實踐性”是幼兒教育工作的一大特殊之處,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畢業之后要在幼兒園與小朋友們接觸,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都應重視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慢慢得到提升,從而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為學校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學前教育教師提供保證。同時,還應該注重實踐教學的銜接,讓中職學生與高職學生的實踐具有層次性。但是目前我國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卻不夠理想,實踐教學銜接問題更是受到忽視。

2、實踐教學銜接不暢通

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近幾年,實踐教學在中、高職雖有發展,但尚未形成體系,而且我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與高職也存在重復和脫節現象,中職主要包括軍訓、社會實踐、見習、 教育實習和頂崗實習等,而高職則包括軍訓、幼兒園見習、畢業論文、頂崗實習等。可見,這樣的實踐沒有形成系統化。

二是實踐教學教材沒有形成一體化。在缺乏統一實踐教材的情況下,我國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材都是以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教師的教學經驗為依據來編寫,是典型的校本教材。由于各個學校情況不一,有的院校甚至實踐教材的實訓大綱和實踐指導書都沒有,在實踐教學中僅憑借著想象完成實訓、實習,使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訓考核評價的客觀性受到影響。

三是存在“倒掛”現象。“倒掛”現象在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中并不少見,主要原因是高職學校的辦學條件低于中職學校。由于一些中職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管理經驗豐富,因而在學前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但是一些高職學校,是近幾年才申報學前教育專業,在設備投入、師資力量、實訓場地都存在不足,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上無法與上述的中職院校抗衡。

二、重視中高職實踐教學銜接,實現科學發展

1、提升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課程的內涵

學前教育的專業技能課程是彰顯中高職培養特色的關鍵,因此,中高職院校應該以科學發展為指導,實現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與創新。上面提到了中高職不同的銜接模式,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應該建立一個課程體系,實現教育理論課程、技能課程的科學性。比如針對五年一貫制(即下延式)的學前教育專業,其課程體系雖然沒有建立,但多數研究者已經默認了幾個版本:一種是公共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技能教育課程和社會實踐,另一種是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文化基礎課及教育實踐課。這兩種課程體系的設計都關注到了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技術,側重于幼兒教師的專業技能培養。

研究表明,幼兒教師的培養必須有以下三個層面:基本教育技能、一般教育技能和綜合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是教師實施教育活動行為的基本要素,幼兒教師與小學、中學、大學教師都應該具備,具體包含了課堂導入、活動引導、設疑提問、知識講解、銜接過渡、歸納總結、課堂評價、多媒體使用等等。一般教育技能是幼兒教師與其他教師的區別,體現為特有的技能,包括舞蹈、唱歌、繪畫、彈琴、講故事、觀察和護理幼兒等等。而綜合教育技能則是能夠對上述基本技能協調運用的能力,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橋梁。三個層面的內容表明看似獨立,實質卻是相互滲透,它們全面地揭示了幼兒教師職業技能的行為結構,只要將三個層面的培養做到位,就能夠提升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課程的內涵,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的特色。

2、實現學前教育技能課程和實踐課程的統一

有一項調查表明:幼兒園的園長們在挑選幼兒教師時,除了關注到幼師本身的談吐之外,還會關注到幼師畢業學校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特別是在專業理論課程和藝術技能的學習方面。可見,園長們渴求的是個人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幼師。要想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中高職院校應當關注到實踐技能課程的重要性,適當調整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技能課程的比例,形成“實踐性特色訓練”,實現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創新。為此,建議理論課程與教學實踐的比例應該各占 50%,這種最佳的比例不僅能夠幫助學前專業的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能提升素質,促進實踐能力的發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1)從校內訓練中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要加強基礎性訓練。基礎性訓練可以算是常規課程,每一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都必須要扎扎實實做好基礎訓練,訓練內容涵蓋了音樂、說話、繪畫、舞蹈等幾大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自覺訓練,學校還應該建立起相應的考核機制,發揮教師的監督作用,使這種訓練帶有強制性,從而幫助學前專業的學生養成良好的訓練習慣。

重視模擬訓練。模擬訓練的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有教學小競賽、課前5分鐘小表演、教學試講等等。形式多樣的模擬訓練可以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因此模擬課往往會受到學生的喜愛,這是模擬課特有的魅力。但是這一類的訓練必須由任課教師進行主導,并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積極的參加,使得課堂的互動率提高。

課外活動。課外活動可以定期開展,形式也不受限制,比如專業匯報演出、年級擂臺賽等等,可以由學生自己組織,也可以由老師指導。

以上三種形式的校內訓練可以搭配在一起,貫穿于整個在校學習階段,形成整體性的綜合實踐學習,培養學生主動訓練、自覺參與、逐步提高的良好習慣與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因自己所學專業與眾不同而感到驕傲。

(2)從校外訓練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一是利用好校外實訓基地。為了提高學生深入一線幼兒園的機會,親自感受一線教學的專業需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雙休日或其他課外時間進行援教活動。這樣學生可以在就業壓力之下樹立起強烈的專業意識,發奮學習。

二是利用好寒暑假的實踐機會。學校可以在新生入學之后的第二個學期開始,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在家鄉的幼兒園開展假期實踐活動,返校時每位學生都應交一份實踐報告,對自己的假期實踐進行總結和反思。

三是制訂與時俱進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方案,提高教育實踐的效果。

總之,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實踐教學銜接問題的解決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來為社會培養出更出色的專業人才。未來的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實踐教學銜接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一是政府支持,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體制和高效的運行機制;統一制訂專業課程標準。二是學校創新,不僅要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清晰定位;還應加大中高職院校的合作力度,攜手開發,優化課程結構,重視師資建設,完善教師管理制度,使學校自己形成品牌。三是社會關注,我國幼兒園教師人才的輸入離不開中、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社會應該關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培養和就業情況,監督中高職院校的管理和運營,使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在銜接得當的環境下得到均衡發展,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幼師人才。

【參考文獻】

[1] 秦銘. 中高職銜接背景下《學前衛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6.

[2] 黃芳.《學前英語》中高職銜接的教學與實踐[J].內江科技,2015.07.

[3] 董暉.學前教育專業(雙語幼教方向)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4.

[4] 鄭瑩瑩.中高職《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課程銜接體系初探[J].考試周刊,2014.66.

[5] 李新生.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現代教育,2014.08.

[6] 梁俊.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

篇4

[關鍵詞]實踐教學;核心目標;地方院校

近年來,辦好基礎教育已成為當下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識,而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要求在高等教育領域“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在這樣的形勢下,承擔了基礎教育師資職前培養任務同時正處于向應用型大學轉型之中的地方師范院校,更需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合格乃至優秀的師資。而當前地方院校師范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入職中小學、幼兒園老師時往往容易出現入職適應困難、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偏弱等問題,這與諸多因素有關,其中與實踐教學核心目標的不甚明確有一定的關系。如能清晰地厘定實踐教學核心目標,并運用解決復雜問題的頂層設計理論,從全局的角度對教師職前教育實踐教學自上而下地進行全面設計,或許可以有效地破解當前師范專業實踐教學效益不高之困境。本文擬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就此問題進行探討,藉以拋磚引玉。

一、實踐教學核心目標的確定

頂層設計理論指出,明確目標是達成改革目標的首要條件。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屬。實踐教學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指與理論教學相對的、旨在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其教學目標應從屬于人才培養目標。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合格的幼兒教師,那么其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并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而人們對幼兒教師崗位實踐能力的認知存在分歧,這就需要對學前教育教師崗位實踐能力進行厘定。

從教育價值觀來看,確定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幼師崗位實踐能力――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學科專家的建議。在注重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應充分聽取學科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的建議可以基于學科知識體系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提出內在的規格要求,同時也可以通過政策文件的形式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規約,如教育部頒布的相關政策文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等,以及部分地方性政策文件如山東省2010年印發的《山東省三年制大專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方案(試行)》等等。

(二)社會需求。服務社會是大學的三大職能之一,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是地方師范院校的天職,學前教育專業應當通過深入當地及周邊地區幼兒園對園長及骨干教師開展訪談調查、對畢業生進行追蹤調查等多種形式對社會需求進行深入研究,根據社會需求的狀態和未來發展趨勢為當地制訂適切的專業發展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以強崗位實踐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合格幼兒師資,以滿足社會需求。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以及幼兒教師等就業崗位需求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距,如此,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實踐教學之核心目標。

具體就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幼兒教師崗位實踐能力應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能力:教師通用能力和幼教專業能力。其中教師通用能力由兒童觀察能力、教學反思能力等次級能力組成;幼教專業能力則包括保育能力(幼兒生活護理技能、早中晚餐營養搭配技能、急救醫護技能等)、幼兒教育能力(五大領域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及家園合作教育組織能力)、藝術能力(鋼琴彈奏與伴奏技能、幼兒舞蹈創編與表演技能、幼兒歌曲創編與表演技能、幼兒繪畫與手工制作技能、幼兒園環境創設技能等)等次級能力。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幼兒教師作為一種獨立設置的專業技術崗位,具有天生的特殊性,在以下兩方面與中小學教師相比存在著特色鮮明特征,這樣的差異能顯著地影響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幼兒教師的職業態度。職業態度是崗位實踐能力可以充分發生發展的基礎。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等學校,關愛學生、真誠待人、責任意識等品質是教師職業道德及其態度的基礎,而幼兒教師對此要求則更高一些,因其教育對象是幼兒這一特殊性所致。與幼兒親密照看人相比,幼兒教師對幼兒的關愛顯然應更加富于知性與理性。由于幼兒教師通過完整的專業學習而擁有幼兒心理、幼兒教育相關專業知識,更能牢固地樹立“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喜歡學習并且善于學習,都能夠快樂成長并樂于融人成人社會”的信念;幼兒教師通過接受專業訓練而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可以將普通的日常或科學知識組織成幼兒易于理解接受且喜聞芳的知識而為幼兒創造更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為其健康成長、愉快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為崗位實踐能力發生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幼兒園教師崗位特點決定了其知識結構特點與中學、小學教師存在著顯著的差別。這些差別體現在:(1)在職前培養中并不強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所開設課程中具體學科高深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畢竟學科高深知識的擁有對于將來的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并無直接的促進作用,幼兒認知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艱深知識并不在他們認知能力所能抵及范圍之內。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學科艱深知識的學習的意義則更多地體現在對自身心靈的訓練上,正如耶魯大學教授們所言:“有哪一類課程的學習能夠比一個受過良好訓練并因此能將其能力遷移到其他任何方面的心靈更為實用的呢?”而經過良好心靈訓練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幼兒教師――的自身進步將有助于其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活動的需求并勝任職業崗位;(2)基于幼兒認知能力發展的局限性,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應該更突出知識面積的寬泛程度,以適應幼兒對生活環境廣泛而持續的探索興趣之需求。對身處信息社會的幼兒教師而言,應更重視通過泛在學習等方式加強各方面的知識儲備,不斷增厚自身文化底蘊,并在教育實踐中凝聚成新的教育智慧和創造能力。二、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實現實踐教學目標需要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的良好運作,做好常規工作、加強教學體系建設將是必由之路。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包括應嚴格依托教學目標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進行的精心設計,以構建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加大校內實驗實訓室建設力度、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加強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以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的落實以確定實踐教學的有序進行;建立科學、規范、有效而適切的實踐評價體系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

在實踐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還須注重突破影響實踐教學體系運行效率的三個難點:目標認同、協同培養及全面滲透。

(一)對實踐教學核心目標的認同

旨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個復雜系統,各個組成部分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明顯呈現繁雜狀態,包括實操技能類課程(幼兒繪畫與手工制作課程等),各領域教育實踐類課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等),作為教育實踐類課程重要支撐的理論課程(學前衛生學等)、各類專項實踐教學(教育實習等)、校園文化、校外相關影響因素等等。如果能基于頂層O計理念統一思想并整體推進,實踐教學改革之核心目標的實現將可以期待。頂層設計特別強調目標的明確性,因此,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作為實踐教學中教與學的主體,深刻理解并接受實踐教學目標是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

毫無疑義地,教師及其管理人員理應是明確教學目標的主體。教師及其教學管理者的目標認同是有效地實施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如果對改革預設的教學目標缺乏確切而清晰的認知,那么對教學實踐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本質就難以把握,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難度便自然增加,教學改革效果很可能收效甚微。其中,教師作為研制實踐教學目標的主要責任主體,對教學目標尤其要有清晰的認識。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需要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通過將實踐教學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內容,并同時制定完善的實踐教學大綱,明確各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確定實踐教學的評價方式。將教學大綱落實為諸如《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指導方案》等操作文件,指導教師則在操作文件的指引下具體落實有關實踐教學活動,系統統籌教學銜接,合理安排實施進度,以確保有關活動的順利實施。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認同教學目標是其充分激發自身學習動力的基礎。只有自身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生才可以喚起更強的學習動機,更加努力完成各種艱深的知識學習任務。考慮到實踐教學目標主要是由教學管理人員及教師研制的,為方便學生學習并認同教學目標,新生入學后,實踐教學管理部門就編制、發放《學生實踐教學手冊》。《學生實踐教學手冊》將學校關于實踐教學的各種規章制度、各個學段需完成的實踐教學登記表格裝訂成冊,每位新生通過手冊可以了解每個學段各個實踐教學任務的目標、教學內容與要求及評價標準,對各項實踐教學有了清晰的認識。手冊的編制規范了實踐教學管理。每個學段的實踐教學結束后,由實踐教學主管部門簽署評價意見、評定成績,平時由學生保管手冊,方便學生總結和反思,畢業時交回學校,作為實踐教學檔案材料保管。

(二)實踐教學實施主體之間的協同培養

最初,協同效應是指一種物理化學現象,是指兩種或以上的部分加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大于各部分單獨應用時作用的總和。作為一個復雜的教學系統,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也存在協同效應。

實踐教學系統的協同也可以分為外部協同和內部協同。外部協同是指高師院校與校外各實踐基地之間的協同,尤其是院校與幼兒園的協同,即u-s(university-school)合作模式。u-s合作模式包含兩個層面的協同:單位之間的協同和指導教師之間的協同,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協同應在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前提下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利益共享的合作關系,協商幼兒教師的職前教育實踐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指導教師協同主要是指校內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與幼兒園指導教師之間的協同,校內導師長于理論與研究,園內導師則恰恰與校內導師相反,強于實踐而弱于理論,二者協同互補則相得益彰,這就需要構建指導教師的合作機制,達成實踐教學主體共識,共同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內部協同則是指校內各項實踐教學活動以及各教學主體之間的協同。內部協同主要包括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各指導教師之間的協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至關重要,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實驗實訓、實習見習、社會調查、學科競賽、社團活動等各項實踐活動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主管,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合理統籌安排、共同指導,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學生實踐能力構成中,各項實踐能力的培養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的關聯,抑或存在著或前或后的邏輯關系;同時,一些綜合性實踐活動如教育見習、課堂教學觀摩又蘊含著多種崗位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指導教師應加強協同以增強培養效率。

加強協同培養,應注重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共時性聯系與歷時性聯系。

(1)共時性聯系是指同一時段各門課程、各具體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機聯系。實踐教學是全程性的,在各個學段同時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各指導教師應加強橫向聯系,共同探討培養方式方法,使各實踐活動通過有機聯系形成系統對接,提高教學效益。以音樂技能培養為例,歌唱能力、鋼琴彈奏能力、幼兒舞蹈能力等技能培養分屬不同課程的指導教師負責,上述能力培養均包含節奏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各指導教師加強課程共建,合理地分工合作。

(2)歷時性聯系是指在時間縱向維度(過去-現在-將來)中各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機聯系。各項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指導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延續性,關注能力發展的前期基礎和未來目標是做好現在實踐能力培養任務的必由之路。以科研能力為例,科研能力屬于培養結構疏散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通常是安排大學階段中后期的畢業論文寫作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這兩個教學環節中,但科研能力又是一種綜合能力,它不僅包含信息收集與處理、批判性思維等核心能力、也包括寫作、溝通、組織等等邊緣能力,顯然,此類能力并非依靠某一科或某幾科課程就能良好解決,而是需要全時段,全學科長期協同才可能產生的某種預期效應,須強烈需要各相關實踐指導教師關注學生各學段的科研能力培養現狀及目標,及時調整實踐教學內容以提高效益。

(三)實踐教學實施的全面滲透

從教學時間看,應強調實踐教學的全程性。以往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一般是在完成理論教學之后,通常安排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中后期,這是典型的實踐教學是“理論之應用”[6]的傳統教育范式,此類價值取向的實踐教學強調普適性的教育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確實有其合理性,但從理論與實踐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看卻有忽視了實踐經驗反作用于理論知識建構功能之嫌。基于此,我們強調實踐教學應統籌安排在從入學至畢業的完整學段內。以教育見習為例,從新生學年開始至第三學年,每學期安排內容不同的幼兒園見習等活動,讓學生能從入學伊始就接觸并熟悉將來的工作崗位,其見習經驗也更利于激發學習動機,進而促進理論課程的學習。

從教學空間看,傳統教學實踐對實踐教學的理解過于狹隘,各院校更重視校外活動、社團活動、實踐實訓等各種傳統的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如何利用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逆向作用卻重視不足。事實上,在教學實踐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總是交織在一起。我們認為,實踐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并解決實際境況下問題的能力,以及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和鍛煉學生實操技能而設置的教學環節。如是觀之,常規理論課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可以融為一體,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的安排可以幫助W生既習得實踐知識與技巧,又可以在實踐中鞏固并強化理論學習的成果,這為任課教師在理論課程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按以上思路,理論教學作為整個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子系統,在著重搞好本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學習(這是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的重要基礎)之外,,要因地制宜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合理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身心投入到教與學的活動中,在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中促進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以《普通心理學》課程為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它既要為未來的幼兒教師提供心理學基礎知識,也應為實踐應用提供專業思路和解決方案,同時其教學內容與個人的生活實際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亦可指導學生自身心理與人際關系的調適,以發揮其實踐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隨時緊密聯系學生自身與他人心理展開學習。根據實踐教學的根本特征判斷,理論課程中“習明納”式教學、專題探討、問題探究、讀書匯報活動、課程論文等教學活動均可歸屬于實踐教學,我們應充分挖掘并運用理論課程中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教學的互動過程,提高自身的實踐智慧、操作技能或增加其親身經驗。因而,實踐教學是《普通心理學》這一理論課程教學的有機組分,對學生在普通心理知識的習得與運用、情感態度的發展與培養、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提升等方面均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