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性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4 10:19:00

導語:創新性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性人才培養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要恰當地選取教學方法和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新學習方式的共同點;開放性教學,以歷史為主軸,有機地和比較自然地融合滲透多種學科知識;合理定位,評價要給每一個學生自信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是新經濟時代的顯著特征、創造性學習當代教育教學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條件、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新教材豐富的直觀生動的圖片資料、培養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出發探索和思考問題、注重啟發學生的思路,為學生提供線索等,具體請詳見。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實踐、善于創造的素質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目標。“教師將來的任務是培養一個人的個性,并為他們進入現實世界開辟道路”(《學會生存—世界教育與明天》),無論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是新經濟時代的顯著特征。

創新思維是整個創新活動的智能結構的關鍵,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創新思維指的是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用于處理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下面從幾方面談談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看法:

一、要恰當地選取教學方法和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這就要求我們要創造性學習當代教育教學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條件。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是一句空話,也不能簡單地看老師講課占去了多少時間,主要看老師的講課是否引起了學生心理上的注意,喚起學生多少積極主動的思考,是否創設了一個討論、思辯、探究的環境,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一個任重道遠的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研究、探索、總結。創設思辯性的歷史課堂,以自主活動和問題探究為特征的教學模式,結合每堂課的內容,每一堂課都讓學生發揮創造思維的閃光點。教師指導學生正確進行批判性學習和進行反思性學習,敢于懷疑,善于肯定和否定,大膽提出和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新學習方式的共同點就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

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新教材豐富的直觀生動的圖片資料,動腦筋和活動與探究開發創造思維的潛能。例如第1課,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的洞穿里發現海蚶殼說明什么?在討論課本兩種觀點的基礎上,同學們經過討論又提出了一些設想,有些很有道理,如他們可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那里的人群交換而來的。

三、開放性教學,以歷史為主軸,有機地和比較自然地融合滲透多種學科知識。

培養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出發探索和思考問題,拓展其思維廣度,有利于創造思維的形成。過去,我們的課程強調學科本位,現在,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學科間要加強整合,提高教學效率。如在講孔子時,孔子的幾段言論剛剛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讓同學們抑揚頓挫地朗誦其言論,結合語文課上對孔子思想的介紹,配合歷史課本上關于孔子的材料,更加全面豐富了孔子的形像,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觀點,比如:為什么孔子的學說在當時沒有受到各國的重視?在今天有哪些可以借鑒?評價孔子的教育思想時,同學們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如輕視勞動人民,鄙視女子等等。讓學生突破定式進行拓寬式指導。通過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挑戰性、新穎性、難易適當的問題,實施可行的探究性課題,誘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某一方面或不完整時,教師就要從多角度旁敲側擊,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多樣性,讓學生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培養其獨立探究,引導其質疑解惑。只有把學生引入開放思維的天地,才有創新。譬如在討論戰國百家爭鳴的原因和對其評價時,學生想到的很多,雖然有些很幼稚,但討論的很熱烈,辯論的不可開交,課堂延續到課外,我讓大家寫小自己的觀點。再如,活動課《尋找歷史》,同學們發現了許多從古到今身邊的感興趣的“遺跡”或“遺物”。如講圓形方孔錢時,同學們找來了許多古錢幣,增長了知識,加深了印象。無論價值大小,從中卻可以顯現出他們無數創造性的閃光點。

四、合理定位,評價要給每一個學生自信。

在新的教育觀念下,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壟斷者和宣示者,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研究者的角色使老師不能總是把學生的探究引向一個已有的結論,注重啟發學生的思路,為學生提供線索。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評價時要有賞識性,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要盡量地發現和吸收學生觀點中的閃光點。特別是初一學生,他們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和老師的認識總有一定距離,我們必須允許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允許他們做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給他們足夠賞識和贊揚,讓他們充滿自信。挫傷了孩子的思維積極性就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如對劉備“三顧茅廬”,學生大都從傳統的劉備愛才,求賢若渴方面去認識,但有的同學對諸葛亮的做法提出了疑問,認為諸葛亮太清高,這種看法也不無道理,當今社會就是需要抓住機遇,施展才能,那樣豈不坐失良機,誤了前程。

總之,每個人都有創新性潛能,我們必須深入體會新理念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創造一個激發潛能、形成創新力的環境和氛圍,最終將其引向真正的創新行為,才能實現對創新性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