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校本管理在課程改革中的理論功能
時間:2022-04-10 11:22:00
導語:分析校本管理在課程改革中的理論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改革需要從“課堂教育層面”跳到“學校組織層面”,需要校本管理的支撐。教育論文具體表現在校本管理對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課程來說是前提和保障,它貫穿、滲透在校本研究、校本課程、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間,起著組織、協調的作用。
關鍵詞:課程改革校本管理作用分析
任何一所學校都是具體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它具有的復雜性是其他學校的經驗所不能說明的,是理論所不能充分驗證、詮釋的。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深入這所學校具體的生活場景,了解其運作機制,認識其人際關系、規范、制度等,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1]因此,要提高教育的質量,還要從“課堂教育層面”跳到“學校組織層面”;學校管理也應植根于本校的土壤,認真分析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立足于學校實際從事的管理活動,既不能照搬其他學校的模式,也不能簡單地把學校作為一般政策、規則等的應用場地。基于以上背景,校本管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一、校本管理和校長負責制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是西方20世紀80年代學校改革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學從“外控式管理”向“內控式管理”的轉變,在國外教育管理領域非常有影響。[2]顧名思義,校本管理就是以學校為本位或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它指學校的管理工作是根據學校本身的特征和需要而制定的,所以學校的成員(包括校理事會、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和責任承擔,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他們運用資源對學校的財政預算、課程設置、教科書選擇、學校人事決策等方面實施改革,解決面臨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改革學校的管理系統,優化教育資源,以提高教育質量。[3]給學校以管理的自主權,針對學校實際進行管理工作,突出學校的自治性、自主性和自覺性是校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我國的校長負責制是教育行政部門將辦學的權力歸還給學校,其授權內容包括人事權、財務權、教學管理權等。相對于校本管理來說,校長負責制只不過更強調將權責集中到校長手中,以使責、權統一。[4]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建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擴大學校課程管理的自主權為目標,也表明學校辦學自主權正在不斷擴大和深化。我們透過深層不難看到,校本管理和校長負責制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它們正在教育改革的核心層次得到深化,將在學校教育改革實踐中得到全面落實。值得關注的是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種教育文化和學校管理文化的改革,從而引導廣大教師實現從教育理念到教育信念再到教育行為的轉變。因此,新課程改革以及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依托點在于校本管理。
二、校本管理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作用
校本管理既是辦學思想的物化,也是辦學目標的體現。相對于新課程改革來說,校本管理的重點應該是校本隊伍建設、校本課程建設、校本資源建設、校本制度建設和校本文化建設。具體地說,校本研究是起點,校本教研是中介,校本課程建設是落腳點,校本管理則貫穿、滲透在它們之間,起著組織、協調的作用。因此,校本管理對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課程來說是前提和保障。當然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課程開發等的開展,也會極大地推動校本管理的進行。
(一)校本課程建設需要校本管理的依托
新課程改革的實現形式是“一標多本”,學校承擔一定的課程管理與開發任務是國家對學校的要求,無論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最終都將通過學校來實施,形成事實上的學校課程。同時,國家還給予學校自主開發課程的權限,讓學校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求,依靠自身的條件進行課程開發,形成一種本土的、獨特的、有個性的校本課程,這是新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一個顯著亮點。所謂校本課程指的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通過自行研討、設計或與專業研究人員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編制出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由于校本課程開發是可以全員參與、自我評價的課程開發活動,所以它更多的是教師、學生、環境等各種資源的挖掘和有機整合,是體現學校本體的教育平臺,賦予了學校和教師新的使命和角色,從而導致學校的管理模式要轉變,教師自身角色定位也要轉換。當然,校本課程建設絕不能僅僅局限于一門門課程的開發,更不能演化為一本本教材的編寫。真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質上就是對校本資源的開發。新課程嶄新的理念、鮮明的目標、多層的結構、生成的內容等等都要以校本資源為基礎,沒有了資源就沒有了學校,離開了校本資源的建設,我們不但達不到新課程實施的最基本要求,也使學校的存在失去了價值。校本課程開發應該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學校環境的開發,要讓學校的每一片綠地、每一面墻壁都能說話,營造處處體現育人意境的環境課程。二是課堂建設,無論課程或是學科都是大概念,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校本課程建設的核心是校本課堂建設。因為學校的要求不同,參與的學生、教師不同,所以發生的教學過程肯定不同。課堂建設是校本建設的主陣地。三是校本教材建設,這是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提煉出的最能使學生心智健康發展的過程。校本課程建設需要在“實踐—開發—反思—改進”中不斷生成。總之,沒有校本管理,校本課程開發就不能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更難以在學校中將開發的課程加以貫徹、落實。
(二)開展校本教研需要校本管理的協調
校本教研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校本教研對推進課程改革的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它的提出從本意上講是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多年來形成的“三級”教研體系長期存在的教育科研與教研相分離、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確立“教育科研天生于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理念。強調校本教研就意味著教育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要以學校為中心、為基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學校就是研究中心,教室就是研究室,教師就是研究者。另外,校本教研在校本研究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校本教研的內容、方法、形式等要借助于校本研究發展起來,另一方面校本課程的開發要依靠校本教研使廣大教師加以掌握。從校本教研的實施看,深入開展校本教研的關鍵仍在于實行校本管理。沒有校本管理,校本教研就局限在校內部分教師身上,研究的范圍、水平,投入的精力、人力、財力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沒有校本管理,校本教研就很難成為大家共同協作的活動,也就不能滿足每個教師的工作需要。在校本管理協調下的校本教研,能夠真正源于對學校實際的認識和把握,也源于對學校中存在的現象、矛盾等的深刻洞察。其教研內容能根據學生個性特長和培養創造能力的要求,從改革傳統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提出教師培訓與攻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難點相結合的教研內容。并能從學校實際出發,謀求在素質教育領域中通過改革實踐,形成學校的素質教育辦學特色。建設起一支能夠根據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具備健康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具有扎實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和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在校本管理協調下的校本教研能夠較好地解決工學矛盾的時間、費用以及培訓的針對性等問題,它能在同一時空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教師的課余時間和學校的辦學條件,調動學校的各種有利因素,采用相對集中、分散自主討論交流和自主實踐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較為科學經濟地解決好理論學習、課題研究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相互間的關系。
(三)教師專業化發展需要校本管理的支撐
由于校本教研是以學校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為目的的研究活動,這種研究活動的開展必然要求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忠實地執行、被動地實施課程,照本宣科地傳授知識的教師職業生活方式。而以前的這種職業生活方式使得教師這個職業變成了只要有知識就能做的行當,從而使教師職業缺乏專業性。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能動地生成課程,并不斷地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使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教學研究和自身的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教師職業行為方式既可以被看成是一種科學,又可以被看成是一種藝術。與其說教師職業是一種技術型職業,還不如說教師職業是一種理念型職業。馬克思曾說:“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個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5]因此,教師職業生活方式的轉變是由教師職業特點決定的,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增強研究意識,養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要建設一支過硬的校本師資隊伍,應該按照建立學習型組織的要求,從思想上、制度上、組織上、方法上加以落實,并通過三條基本途徑來加以實施。一要依靠培訓,著重解決觀念層面和方法層面的問題。要使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深入人心,并使其能夠內化成教師的教育言行。這種以校為主的培訓應該是一種極具針對性的培訓、緊密聯系實際的培訓,以身說法的培訓。二要依靠“教科研”,著重解決怎樣做好的問題。教師們針對自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自我學習、討論交流、反思改進,往往采用課題研究的任務型方式來促進教師發展。三是有效實踐,著重解決實效性問題。學校為主的培訓和教科研將學習與教科研賦予了理性的色彩,但本質還是加強學習,改進實踐。校本管理為每一名教師教育實踐提供了肥沃土壤,所以有目的、高質量的校本管理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力支撐。
不容置疑,一個有能力推動和駕馭改革的校長是實施校本管理模式成功的關鍵,其角色具有多樣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領導者,而且還是授權者、促進者、學習者,又是與外界的溝通者。同樣,教師的角色也要發生根本性變化,即從課堂的管理者轉變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參與制定學校的目標、任務以及各種政策。此外,家長、學生和參與學校管理的社區代表,也必須從建議者的角色向決策和參與者轉變,能夠站在學校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因而,切實提高所有參與者的工作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對于校本管理來說迫在眉睫。鑒于校本管理在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期盼早日全面實施校本管理,以利于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瞿葆奎、張濟正等.教育學文集學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8。
[2]劉寶存.校本管理:當代西方學校管理的新模式[J],比較教育研究,2001,12、13。
[3]毛亞慶.論西方校本管理的管理特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2,1、34。
[4]黃威.校本管理:理念與策略[Z],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2001年年會交流論文,4~6。
[5]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6。
- 上一篇:漫談金融危機與中國期貨市場
- 下一篇:醫院電子信息失控成因及防范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