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

時間:2022-04-02 02:20:00

導語:深究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未成年人網民數量正在急劇增加,其網絡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正確引導其網絡行為已成為時代要求。開展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應該以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和未成年人的品德發展規律為依據,并且通過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絡,引導和規范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行為,捉使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取得實效。

關鍵詞: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理論依據具體措施

互聯網的出現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交流、休閑娛樂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虛擬平臺。網絡生活也正在成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都積極參與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狀況尤其令人擔優,并且己經演變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道德難題。因此,關注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信息時代賦予人們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新任務。

一、加強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的緊迫性

(一)未成年網民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成為時代必需。

當前,網民中的未成年人數量正在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而急劇增加。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07年1月,我國網民總數為1.37億人,其中未成年人占網民總數的17.2%,是僅次于18-24歲和25-30歲年齡段的第三大上網群體。與去年同期調查結果相比,18歲以下的網民人數增長了513萬人。由此可見,網絡越來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睞,網絡生活正逐步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和規范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二)未成年人網絡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并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道德難題。

互聯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虛擬環境,那些在現實交往中備受關注的特征,諸如性別、年齡、相貌、身份等都能在網絡當中借助虛擬技術得到充分的隱匿和篡改。這就為未成年人充分地暴露自己內心深處的“本我”提供了可能。加上未成年人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從而導致了大量不道德網絡行為的產生,如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隱私權,傳播網絡色情信息、病毒信息,網絡言行隨意放縱,出口成“臟”等。這種狀況的發生不僅令家長擔優,而且成為備受各界關注的社會道德難題。

(三)未成年階段是人生發展的最重要階段之一,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對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構建和諧網絡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人生發展的最重要階段,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在形成時期,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與成年人相比較,他們更容易受到網絡的侵害,也更加需要社會的幫助和指導。很多屢見報端的未成年人因迷戀網絡而迷失自己甚至走向犯罪的事例表明,未成年網民很難自覺并有效地抵制網絡生活中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網絡正在成為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的一把雙刃劍。未成年人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各項社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切實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不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而且對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理論依據之一——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網絡道德教育首先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這也是開展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網絡道德教育是學習和傳播網絡倫理規范的一種道德教育方式,它的根本內容或理論依據就是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網絡倫理規范是指在網絡活動中被普遍認同的道德觀念和應遵守的道德標準。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廣泛利用,從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各國紛紛制定了一些切合實際的倫理道德規范。例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規定的六種不應該的網絡行為就是有代表性的網絡守則:不應該有意造成網絡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與網絡相連的其他系統;不應該將大學信息資源用于商業目的或帶有欺騙性;不應該在網上偷竊資料、設備或其他智力成果;不應該未經許可查詢他人文件;不應該在公共用戶場所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為;不應該偽造電子郵件。另外,國內外計算機協會和信息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計算機倫理規則和協議。比較著名的是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所制定的十條戒律,內容包括:不應該用計算機去傷害他人;不應該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不應該窺探別人的文件,不應該用計算機行竊和作偽證;不應該使用和拷貝未付費的軟件;不應該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不應該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應當慎重考慮自己所編程序的社會后果,應該慎重使用計算機等等。這十條戒律和前述六條守則在內容上十分相近,是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應該遵守的最起碼的網絡倫理規范。

隨著我國未成年人網民的不斷增加,團中央制訂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提出網絡行為要遵循“五要五不”,具體為:要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制定標志著我國青少年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網絡行為道德規范,這必將對今后的網絡道德教育和更為完善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由于網絡走進我國的時間不長,尚在不斷的發展和普及階段,人們對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研究還不能跟上網絡自身的發展。不過,伴隨著網絡的發展和網絡倫理研究的深化,我國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將會逐漸趨于完善,并為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二)理論依據之二——未成年人的品德發展規律。

開展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不僅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還要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學術界對未成年人品德形成規律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解決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中“怎么教”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下面筆者就其中一些研究成果進行簡要介紹。

1.未成年人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在未成年人品德發展規律中,階段性特點無疑是較為突出的。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已取得共識。從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皮亞杰、柯爾伯格提出的品德發展階段論最為著名。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十歲以前的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主要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十歲以后的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多半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系統地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根據自己的大量研究,也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品德發展理論。

我國心理學家李伯黍等人對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學生道德發展規律進行了相關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國兒童的道德判斷確實經歷著從客觀判斷(依據行為外在結果)過渡到主觀判斷(依據行為的動機意向)的發展過程。林崇德通過進一步研究提出,兒童與青少年的品德發展過程可以具體劃分為彼此聯系的六個年齡段,并且存在著關鍵期和成熟期。他認為,5歲——6歲,小學三年級,初中二年級是未成年人品德發展變化的關鍵期。這個時期未成年人的品德發展正處于一個轉折時期,面臨著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因此,在這些關鍵的年齡階段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未成年人品德發展也有一個成熟期,這個成熟期一般地出現在初三末到高二初。進人到了成熟期以后,每個人的品德結構和個性特點就基本定型了,開始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雖然此時未成年人的個人道德品德依然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但其可塑性較小,已經較難訓練和重新培養。因此,一般認為品德發展成熟前與成熟后的明顯差異在其可塑性上。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成熟后的可塑性小。在成熟期對未成年人開展品德教育的成效往往不如關鍵期明顯,此時,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工作重點放在繼續鞏固關鍵期的教育成果上。總之,階段性特點是未成年人品德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規律,也是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品德教育所必須遵循的重要理論依據。只有根據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因材施教,積極引導,才能做好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工作。

2.榜樣示范在未成年人品德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觀察和模仿是未成年人向外界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被模仿者的品德和行為往往會對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產生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重視榜樣的示范作用,這也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理論被稱之為社會學習理論,也就是通過觀察榜樣示范而進行的學習,其實質就是強調榜樣示范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既然榜樣示范在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許多道德行為都是通過觀察榜樣示范而獲得的,那么在具體的品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就應注意遵循這一規律,重視榜樣示范的作用。

3.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是影響未成年人品德發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搖籃,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從來到人世間到完全獨立地進人社會生活,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因此,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品德發展無疑起奠基的作用。

與家庭環境影響不同,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品德發展施加影響的地方。由于大多數未成年人處于學齡階段,而且其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也主要集中在學齡階段,學校教育在未成年人品德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影響學生品德形成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

此外,未成年人雖然并未正式地獨立進人社會,但是由于他們正處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他們對社會生活、社會信息有著特殊的敏感,對新事物接受得很快。因此,未成年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也存在著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就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影響未成年人道德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只有從不同角度同時采用多種教育措施才能切實將相關工作落到實處。

三、加強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的具體措施

加強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必須在遵循未成年人品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和規范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行為,促使網絡道德教育取得實效。

(一)學術界和德育工作者要深化網絡倫理研究,逐步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體系。

網絡倫理是一個正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興學科。目前國內外學者就某些問題已達成一定共識,但由于網絡的迅猛發展,常常是舊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所以,我們要在積極借鑒國外網絡倫理研究的優秀成果基礎上,總結具體網絡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立足于中國現實國情,繼續深化網絡倫理研究,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二)針對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網絡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

根據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適合未成年人的認知水平,并且要采取與其身心特點相適應的道德教育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對于處在品德發展變化關鍵期的未成年人,要及時協調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開展相關德育工作,促進其良好網絡道德素養的及時養成。

(三)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在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各種外界環境對未成年人網絡道德品質養成的影響,重視和加強榜樣的示范作用,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確保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