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理論在翻譯活動中的應用論文

時間:2022-07-16 03:39:00

導語:圖式理論在翻譯活動中的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圖式理論在翻譯活動中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圖式理論冗余翻譯過程翻譯策略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圖式理論對人的認知行為和心理的基礎性解釋廣泛應用于語言研究,在涉及認知、理解、記憶等大量心理過程的翻譯活動中,圖式理論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譯者可以依據圖式理論在翻譯過程中對冗余信息進行衡量和取舍,在冗余不足和冗余過量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幫助讀者激活已有圖式或建立新的相關圖式。

1.引言

Kant提出,圖式(schema)是組織人們世界知識的內在結構,認為概念只有和個人的已知信息聯系才有意義。現代圖示理論起源于Bartlette的“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1932)(圖式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對過去經驗的積極組織)。外部輸入的信息通過編碼、組織,匯入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網絡,即進入長時記憶并儲存起來。編碼的具體形式即各個具體的圖式,是人們頭腦中已有的結構性知識或知識單元,其中心作用在于構建對某個事件、客體或情形的解釋。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心理活動,涉及譯者的思維、感受、動機、情感、記憶等心理因素。翻譯過程基本發生在人的大腦之中,我們應當應用心理學的規律,在有關感覺、信息處理、記憶及認知科學等心理研究的框架中來分析該過程。翻譯過程中,圖示理論不僅可以解釋譯者本人對源文本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進一步指導譯者的翻譯行為。

2.語言的冗余性

(1)語言符號具有相關性,根據前面出現的符號,可以預測后面可能出現的符號。當語音或文字不清楚時,人們可以根據上下文來理解話語或文章的含義。在有噪聲干擾時,仍能根據已聽清楚的部分來識別不清晰的語音。話語或語篇中并非一切成分對于傳達語言符號整體所包含的信息都不可缺少意味著語言符號具有冗余性,它保證了話語或語篇在不理想的環境下(如書面文章中有遺漏,談話時有嘈雜聲,書寫的字母不清楚,發音不清晰)仍能發揮其交際功能。

(2)不同的語言冗余度有差異。英語書面語的冗余度在67%到80%之間,漢語書面語的冗余度在56%與74%之間。可見,漢語書面語的冗余度略低。對于同樣長的字母序列,漢語在語義方面給人們的預示比英語弱,語義的不確定性程度更大。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要考慮兩種語言冗余度不同,根據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對不同的冗余度的適應的差異,采取必要的翻譯策略:一,調整譯文,使冗余度適量;二,幫助讀者建構新的圖式,拓展舊圖式或激活已有圖式,在譯語讀者和源語文化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梁。

3.對翻譯過程中冗余信息處理的啟示信息度(informativity)是建構語篇標準之一,指語篇信息量超出語篇接受者心理期待的程度,也就是語篇信息是否在預期之中、是否已知、是否不確定的程度。當源語語篇提供的信息超出解碼過程所需,多余信息被稱為“冗余”。冗余是有效語言交際的重要因素。從信息角度來說,語言冗余在語內交際中總是適度的(王金波、王艷,2002)幫助接受者保持相同的信道容量,即受到噪音(信息缺失、外部干擾等)干擾時依靠理解能力來理解信息發送者的含義。一個語篇或話語中,冗余和信息度成反比:冗余信息比例越大,信息量(新信息和有效信息)比例越小,信息度越低;反之,冗余信息比例越小,信息量(新信息和有效信息)比例越大,信息度越高。信息量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語言交流的障礙。讀者作為語篇信息的接受者,有付出一定努力來理解語篇內容的心理準備。信息度高的語篇處理的難度高,更有挑戰性,也更有趣味性。但是信息度不能高到完全超出了讀者的現有圖式,以免影響讀者激活相關圖式幫助理解的過程。信息度是所有語篇的共性,不管結構或內容多么為人們所熟悉,一個語篇中總會有讀者未知的或不能預測的因素。每個部分信息度都很低的語篇會讓讀者感覺單調枯燥,味如嚼蠟,甚至完全不可接受;而信息度處處過高的語篇則晦澀難懂,讓人如墜云霧。所以一個語篇中高信息度的語段和低信息度的語段互相補充是常態的,也就是說讀者的已有圖式要能部分地映射語篇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閱讀效果。例1.TheAidsepidemicscontinuestospread,particularlyinAfricaandIndia.HereinBombay,1000peoplebecomesinfectedeveryday.ThedeathrateistheequivalentofaHiroshimabombex-plodingeverymonth.例1中第一句話的論點廣為人知,如果把它看成一個獨立的語篇,其信息度很低。但它引入了一個信息度較高的語段。保持語篇恰當的信息度,有2個常見方法:以常規的銜接方式保持特殊的連貫性,或以特殊的銜接方式保持常規的連貫。從圖示理論來看,更新完善內容圖式,或拓展新的形式圖式。例2.“...62counties,16months,3debates,2opponentsand6blackpantsuitslater,becauseofyou,hereweare.”“輾轉六十二個縣,歷經十六個月,三場辯論,打敗了兩個競爭對手,穿破了六套便服以后,由于你們的支持,我們終于勝利了。”希拉里的演講詞中使用了常見的并列結構加強連貫,將“2opponents”和“6blackpantsuits”放在“later”之前,異常的搭配產生了強烈的幽默效果,提高了語篇的信息度。例3.Nowfadestheglimmeringlandscapeonthesight,Andalltheairasolemnstillnessholds.為滿足詩歌對韻腳的特殊要求,例3詩節中動詞后置。這個例子體現了常規的連貫性(概念)和特殊的銜接手段(語法)結合,也起到了提高信息度,加強閱讀理解過程的難度和趣味的效果。譯者構建譯文的時候不能無視信息度。不加調整地把源語文本中適量的冗余信息譯入譯語文本,可能出現冗余過量或冗余不足,不能和讀者的圖式知識和信道容量匹配,造成理解困難或審美誤解。須采用各種翻譯手段來處理冗余,調整原文的信息度,或對讀者的圖式進行補充和豐富。對于冗余不足、信息度過高的語篇,要適當降低信息度(downgrading),增加冗余。常用策略有:解釋晦澀難解的表達或陌生的概念,使特殊的語法結構一般化。降低信息度是廣泛使用的翻譯策略,采取各種翻譯技巧使譯文通順自然的方式都可以歸為這一類。增加注釋,在語篇中添加解釋性成分,在序言或后記中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和常識都屬于降低信息度的手段。尤其在文學翻譯中,譯者通常要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社會時代背景,等等。總之,降低信息度包括調整譯文,使之對應讀者的圖式知識,或幫助讀者建立、拓展、激活相關圖式的一切方式。例4.theItalianfields,wherestilldothswayThetripletyrant...”譯者在注釋中解釋了“thetripletyrant”:“指羅馬教皇,因為教皇戴的皇冠有三個邊沿。”幫助對基督教了解甚少,缺乏關于教皇的圖式知識的中國讀者建立相關圖式,理解原詩。例5.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emphasisonthreethings:study,politicsandintegrity.漢語政治口號傾向于使用省略說法,很多政治文本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譯者必須加以解釋,以幫助外語讀者理解語篇,幫助他們建立起相關圖式。漢語中有大量缺乏實義的詞,表示范疇和種類,比如“任務”、“現象”、“過程”、“情況”、“態度”等。應適當刪減避免譯入英語產生過量冗余。例6.污染防治工作pollutioncontrol例7.環境保護活動environmentalprotection對于冗余過量、信息度過低的源語語篇,要適當提高信息度(downgrading),減少冗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語言本身的差異和語言習慣的不同,漢語中的適量冗余有時在英語中是過量的冗余。如漢語中大量使用形容詞和副詞修飾名詞、形容詞和動詞,或對主題進行強調。如果直接移植到英語譯文,就會產生過量冗余,不僅不能加強效果,反而削弱原文力度,甚至形成別扭錯誤的英語表達。

4.結論圖式是人腦中關于世界知識的認知組織形式,是人類認知、理解、記憶的基礎。讀者的圖式直接影響到對語篇信息的理解。譯者翻譯過程中要適度調整冗余度,使之適應讀者的圖式,或及時填補源語語篇中略去的圖式,在讀者認知語境中建立新的圖式,幫助激活、拓展相關圖式,推進不同文化的溝通交流。這既是翻譯的策略,更是翻譯的根本目的之一。

參考文獻:

[1]Bartlette.F.C.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32.

[2]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University,1989.

[3]馮志偉.論語言符號的八大特性[J].廣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1).

[4]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劉明東.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及其實現手段[J].北京:中國翻譯,2003,(3).

[6]王金波,王燕.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漢英翻譯的冗余現象[J].北京:中國科技翻譯,2002,(3).

[7]趙艷芳.認知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