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當代高校教師的角色轉換

時間:2022-07-18 11:55:00

導語:詮釋當代高校教師的角色轉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當代高校教師的角色轉換

韓愈曾說,“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的職責所在。21世紀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等已滲透到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作為為教育注入生命血液的高校教師,應責無旁貸地在這場以創新教育為中心的變革中,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改革,并充分認識到教師角色轉換的必要性,準確地轉換角色,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并成為推動這場變革進程的合格主力軍。

一、高校教師角色轉換是時展的必然

當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時,傳統的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將不再作為知識的主要傳播者、傳遞者的角色發揮作用。權威地位受到挑戰,角色轉變已成為一種必然選擇。伴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教育技術,不論物化形態的還是觀念形態的,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也必然對教育的社會地位、知識傳遞模式、教育目標、課程、大學生和教師等都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將改變人們對教師角色的認識,也意味著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師角色必然發生轉換。信息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向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傳統的教室、講臺、黑板、課桌以及板書、演示、批改作業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對教師來說都是極為熟悉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教師在這種環境下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當這一切被網絡、屏幕、信息化信息、統一的印刷文字等技術支持的產物代替時,教師的挫敗感是可想而知的;更重要的是絕對控制的地位已不復存在。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不再主要以語言為唯一的交往手段,而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交往手段的多元使得教學能在更大的空間展開,更能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實現教學的最優化目標。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育目標、觀念、課程及師生關系的逐步轉變迫使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地位,要求他們走出傳統的角色,繼而扮演新的角色,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已成為了時展的必然。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信息教育技術對教師挑戰不是教師職業的消亡,而是教師對自身職業角色的重新審視、重新定位。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信息教育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教育信息化進程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落實,也關系到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我國在人才競爭方面的地位。信息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使教育由傳統的封閉式走向了信息的開放式,擴大了教育的規模,提高了教育質量,降低了教育成本,增進了教育、教學的效益。由于信息教育技術手段把傳統上由高校教師、大學生構成的人與人的教育系統發展成為教師、教學機器、大學生構成的人與機器與人的新型系統,教師由臺前被推到臺后,盡管如此,信息教育技術的應用必須發動教師、依靠教師。所以,就教師本身而言,教師需要認識信息教育技術的變革對教育信息化的影響,在“人與機器與人”的新型教育系統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唯其如此,才能自覺地搶占教育的“制高點”,才能承擔信息教育所賦予的歷史重任。

二、新形勢下高校教師角色的轉化策略

(1)大膽創新,轉變高校教師的教學觀念。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新的教育技術,高校教師如何適應新的媒體、駕馭新的技術,利用科技興教、科技促教,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是關鍵。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應從以往的“知識型”“應用型”人才向“創新型”“創造型”人才進行實質性的轉變。向大學生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指導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如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促使他們更為全面地自我發展。信息教育技術改變了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方法,使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從而知識傳遞者這一傳統角色開始發生改變。計算機網絡使大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獲取來自教師以外的大量知識信息,教師知識上的權威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教師仍然是大學生優秀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加強對大學生的育人工作,培養大學生具有優秀的品質和健全高尚的人格。具體來講,要在以下幾個結合上下工夫。一是人機交互的教學與傳統的課堂面授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地用現代的教學手段來取代自己為教學活動主體的能動作用,而應適當增加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的環節。這種面對面的交流,不僅是語言、行為的交流,更是師生心靈和情感的交流。在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過程中,教師起著無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通過知識的講授,教風的熏染,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把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嚴謹的治學態度、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傳遞給大學生,為大學生樹立做人的榜樣。二是傳授現代科學知識與塑造人文精神相結合。網絡信息的龐雜,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容易讓大學生在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失去判斷力。教師在傳授現代科學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教會大學生識別網絡信息中的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培養大學生對世界、對民族、對社會和對人生的理性認識。可以通過學科滲透、文理融合,有意識地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三是課堂教學與課外交流相結合。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課堂教學頻率減少,師生的課堂交流機會也減少了,教師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課外時間,或借助網絡載體如MSN、QQ、飛信等與大學生談心,更好地了解大學生,與大學生在心靈上息息相通,從而給大學生以啟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

(2)突破界限,樹立教師全新的合作觀念。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的最大貢獻是突破了人際交往的時空界限,使“天涯若比鄰”成為現實。以計算機、網絡為特征的各種技術支持地理上分離的研究單位、學科以及個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供更公平地獲取專門知識、信息的途徑,因而對教育改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戰,建立新型的合作關系,改變以往制度上分離以及個體之間的工作相互隔絕的狀況。首先,需要構建教學師生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關系。大學生已經成年,會獨立思考,形成自己不同的見解,可以對教師的觀點提出質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設備進行實驗以求證自己的假設,可以在網絡上暢談自己的想法,師生之間應是一種相互理解承認、相互敞開和接納的社會性關系。其次,在現代教育研究中,教師可以合作研究、交流;在教學的準備過程中,不同地域的教師也可以合作,設計課程、開發教學軟件,討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革新,分享經驗,討論難題的解決辦法。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不再受常規教室束縛,協作交流的范圍可以從班上的小組擴展到整個班級以及班與班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甚至校與校之間,大學生的學伴可能是同班同學,也可能是另一國家的大學生。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與大學生進行交流研討,促使大學生在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發展。

(3)轉變學習觀念,向學習型、研究型教師轉換。當今的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為了適應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教學的挑戰,教師必須要堅持終身學習,要不斷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除了接受業務和教育技術方面的培訓外,還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提高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熟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操作技能,不斷增強教學效果。另外,信息教育技術代替了教師的一部分職能,當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育科研,而且信息教育技術對教師提出了教育、教學研究、改革的要求。所以,教師的角色應從教書匠型向研究型教師轉換。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師施展才華、潛心研究教育教學規律提供了契機。教師要深入探索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學習的特點、規律,以及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時代的前進與發展,必將給高校教師角色帶來更大的挑戰。關于教育信息時代教師信息素質和高校教師角色的定位以及其轉換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很多,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大學生的需要,走在時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