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兒童傳統文化素養培養途徑
時間:2022-02-22 11:55:00
導語:探索兒童傳統文化素養培養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重視國學不是要撿回過去的東西,而是要面向未來,繼往開來,走出一條適合現代化背景下的素質教育途徑。為此,**市金沙小學提出“幸福國學”的理念,通過誦讀經典、編演金沙劇、編寫《金沙探秘》等。將國學滲透于學生的學習當中;通過構建生態學習樂園、開展金沙故事會等,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國學氛圍。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體會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推動了學校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市金沙小學;傳統文化;幸福國學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黨和國家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指出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之路。我們認為,重視國學不是撿回過去的東西,而是要面向未來,繼往開來,走出一條適合現代化背景下的素質教育途徑。因此,**市金沙小學提出了“幸福國學”,希望通過努力,使金沙小學的每一位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涵養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一、點滴浸潤,文化養成
兒童學習國學的重點不應該是“學”了多少、能背多少古詩、能講多少古文,而應該是讓他們了解國學、喜歡國學,自覺地在生活中運用國學,讓國學的精髓浸潤他們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人后仍能對國學津津樂道,仍能保持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
(一)經典誦讀,養成與清晨共舞的生活方式
經典誦讀是兒童認識國學的良方,文化養成需要持久浸潤。學校利用每天早晨一刻鐘時間,讓全校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并根據學生年段特點,由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提供誦讀內容,編選涵蓋國學各類經典的教材。同時,為激發兒童興趣,學校鼓勵各班創新各種有效的誦讀形式。有的班級采用輪流負責的方式,由學生準備每天的誦讀內容,向全班推廣自己喜歡的詩歌;有的班級編排有趣的國學故事短劇。在星期一的全校升旗儀式上展示。學校還在校門處搭建了舞臺,每個班輪流在此激情朗誦。開放的展示區使兒童早早地來到學校,隨到隨讀,早到早讀,接送孩子的家長們雖不能任意進出校園,但仍會站在校門口,看著孩子們在陽光下煞有介事地誦讀先賢經典,這里也成了面向社區進行國學傳播的窗口。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讀經典悄然成為金沙小學孩子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年級二班的吳怡逍把《弟子規》《三字經》當成“知心朋友”,不僅能倒背如流,而且還將其作為勸說別人的最新武器,所到之處無所不勝,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學妹妹”。有一次,媽媽要打她,她抗議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你干嗎要打人?”媽媽只好笑著放了手。她說媽媽胖,媽媽生氣了,她對媽媽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你這樣子下去,好朋友都要跑光了,在你身邊都是壞人了。”媽媽聽了,連氣也不敢生了。期末考試之前,媽媽對吳怡逍說:“如果你考3個100分就帶你去旅游。”吳怡逍答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你考3個100分試試!”媽媽愣了一下,說考不出來,吳怡逍這下更得意了:“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自己做不到,為什么要要求我呢?”這樣一問,媽媽啞口無言了,只好修改了旅游條件。《華西都市報》的記者聽說了吳怡逍的故事后,專門采訪了她,她的專訪文章足足占了大半個版面,她一躍成為金沙小學的“名人”。
(二)經典與寫作,豐富學習的內涵
課堂教學是國學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中滲透經典是我們始終堅持的做法,其中,寫作教學是學校研究的重點。學校將經典誦讀與寫作相聯系,開展經典與寫作的課題研究,發掘傳統經典的精髓,內容涵蓋成語積累、故事與交流、名句欣賞、詩歌與創作等。更有意思的是,孩子們將寫作與金沙文化聯系起來,展開豐富的想象,對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的來歷、背后的故事進行大膽構思,寫出一篇篇精彩的“兒童版”金沙傳說,加深了孩子們對家鄉文化的認識,豐富了作文的內涵與外延。
金沙小學中、高段學生每學期都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金沙文化的創作活動。有的學生演繹與金沙有關的成語故事,有的學生給古蜀傳說來個“新編”,有的學生還在參觀了金沙文物以后對精美文物背后的故事展開豐富的想象……一篇篇精彩的作文,讓人拍案叫絕。二年級孩子田宇在作文《太陽神鳥》中說“相傳在遙遠的古代,古蜀大地是沒有冬天和秋天的……”;四年級孩子徐萌楊在《金面具》中則認為古代的金沙應該有金沙神廟……孩子們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難道不是富有創造力的表現嗎?這,或許正是成人所缺失的。
(三)編演金沙劇,體驗古蜀文化
金沙遺址以磅礴的氣勢、瑰麗的色彩如歌而至,引得驚呼一片。**市花巨資打造了成人版《金沙》舞臺劇,在各地巡回演出,受到好評。金沙小學從教育的視角出發,由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編寫了金沙小學兒童版金沙劇,大家自己排舞、制作道具,在學校舞臺上展示,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次上演金沙劇,全體家長都會安排時間來到校園,社區代表們都會自覺來為孩子們加油。
在大家的關注下,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舞臺劇相關的文本寫作、美術、手工、主持、表演、舞蹈等逐漸形成學校特色選修課程。孩子們自制道具的難度最大,大家把成人版金沙劇的宣傳海報看了一遍又一遍,從中尋找靈感。孩子們用藍色塑料薄膜為主體,用彩色紙為花邊,做成了漂亮的斗篷,不僅便宜,而且在活動時更輕盈;他們用紙板做成船的側面模型,提著“船”滑行更省力……
這些細小的“創新”,是對團結協作、節儉美德的詮釋,是對古蜀文化的體驗式學習,它們給予孩子的是成功的榮譽感。金沙小學校本兒童劇不再僅僅是一場表演,而是發展為有助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綜合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逐步形成金沙小學“幸福國學”系列校本教材,讓國學教育在金沙更有序、更持久。
(四)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共建,編寫《金沙探秘》
金沙小學和金沙遺址博物館比鄰。學校抓住這一優勢,開拓途徑,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建成“文明共建單位”,簽訂了文化共建和約。遺址領導對學校發展給予極大關注,很多遺址文化資料都向學校開放。兩年來,金沙小學教師和學生一次次踏進金沙遺址博物館,與精美的文物親密接觸;也有許多博物館工作人員走進金沙小學,為孩子們講解文博知識。在博物館的支持下,學校成立了課題組,編寫金沙小學“幸福國學”系列校本課程的《金沙探秘》他分冊,在各年級開設校本課程。
《金沙探秘》內容豐富,有金沙遺址建筑、主要文物的特點介紹,也有**著名景點、名吃等民情風俗的講解。《金沙探秘》與同學們見面后,立刻受到了大家的熱捧。孩子們認真閱讀教材,對家鄉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很多身邊常見的事物成為孩子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現在,金沙小學中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流暢講解金沙遺址博物館兩件以上主要文物的特點。2009年5月12日,金沙小學20余名學生在震后一年走進金沙遺址博物館擔任義務小講解員,太陽神鳥金箔、金面具、玉琮等一件件精美文物與孩子們燦爛的笑臉輝映。孩子們清晰的講解、活潑的面容迎來了參觀者的好評,連專業講解員也說:“小朋友們太厲害了,看來我們得加油了,不然就得轉行了。”
二、文化引領,環境熏陶
素質養成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各種因素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在學校教育層面,首先要構建涵蓋傳統文化的學校文化,用學校文化大環境來熏陶孩子;其次要建設體現傳統文化的校園環境,用幽雅的物質環境來感染孩子。
(一)營建國學氛圍。構建生態學習樂園
金沙小學雖然是一所建校僅兩年的新校,但是她卻誕生在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蜀金沙遺址旁,作為這一知名文化社區內唯一的學校,必須肩負起“傳承文明,發現未來”的責任。學校立足金沙文化,提煉出“追逐夢想,從心綻放”的辦學理念,以“開放、探究”為主題,營造了人文、科學、生態的校園環境,以自身特有的影響力潛在地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了教學活動的效果。
金沙小學構建了開放式圖書館。在寬敞的走廊里,學校精心設計,充分利用立柱、墻面、墻角等空間,建成各種書架、閱讀臺、閱讀角、展示架。走在走廊里,孩子們就如同來到書的世界,隨地坐下來就可以取書閱讀,文學、美術、音樂、歷史、地理……暢游書海的樂趣在金沙小學隨時隨地可以享受。同時,學校建立了富有現代色彩和技術的國學教室,孩子們來到這里,既能感受濃郁的國學氛圍,又能使用現代手段來學習經典,樂在其中。
(二)開展金沙故事會,讓國學走進生活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也是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指引孩子具體的生活實踐。學校開設“金沙故事會”講壇,由學生、家長、教師、社區共同搜集經典故事,包括成語故事、歷史故事、名人故事、佛學故事、傳說故事等各100篇,共計500余篇,以學生為主,向學校、社區宣講、演繹經典故事。金沙故事會不斷發展,孩子們還把故事編成舞臺劇,穿戴上各色服裝,制作各式道具,以舞蹈、歌曲、朗誦等多種形式去展現故事。2009年6月,金沙故事劇伴隨“國學進社區”活動,走進同德社區,為居民帶來了精神食糧。
我們希望以講經典故事的方式,宣講故事里蘊含的傳統哲理、傳統美德,浸潤孩子和成人的精神世界,讓傳統文化走入人們的生活。這是一種以學校為主、面向社會的積極的文化浸潤方式,學校既是傳播文明的窗口,同時也是社會了解孩子、關注孩子的良好陣地。在學校一家庭—社區的共同參與下,國學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其教育價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三、言傳身教,成人垂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成人在積累知識、掌握技能等方面有優勢,教師、家長、社區人士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中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激發孩子對國學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構建學習型文明社區。
在當今,要求教師或家長當圣賢君子,當德行的典范,是相當不容易的,但能讀經的父母、教師,應該在日常行為上作出表率。所以,我們倡導教師讀經典、背經典、用經典,號召家長和孩子共同走進經典。在經典學習中,師生應該是同學,因為國學內容涵蓋非常廣泛,需要師生共同去探究。另外,整體提升教師的國學素養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學校在用傳統文化豐富教師精神世界的同時,要求教師對國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學會運用。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將國學思想更科學、合理地講述給學生,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在經典教育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黃鶯老師為了上好《伯牙絕弦》一課,除搜集了大量教學資料,精心制作課件外,還查閱了很多古典詩詞資料,整理出二十余首與單元主題“山水情”相扣的詩詞。課堂上,老師信手拈來,孩子們詩意激蕩,伯牙和子期相知相契的情懷得到充分闡釋,下課了,孩子們還不忍走出教室。課后,黃老師談到。其實上這堂課本身是沒底的,因為沒底才去“充電”,沒想到效果這么好。
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文化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看待她。中國教育學會顧明遠會長在《弘揚傳統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誤區》中指出,弘揚傳統文化要走出的誤區之一是形式主義,“讓孩子穿上官袍,戴上官帽,搖頭擺尾地讀《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這傳遞給孩子一種什么信息?這不是弘揚國學,而是宣揚一種封建的意識”。金沙小學“幸福國學”摒棄形式主義,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體會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也帶動了學校的整體發展。
- 上一篇:科技服務發展工作講話
- 下一篇:學校加強民主管理工作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