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繼續教育的使命與發展策略

時間:2022-03-26 11:37:29

導語:論繼續教育的使命與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繼續教育的使命與發展策略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賦予了繼續教育新的使命。新時代我國繼續教育的發展,應從強調積極發展到更加注重內涵建設與質量保障轉變,從強調人才培養到更加注重社會服務與文化引領轉變,從強調職業教育到更加注重立德樹人與素質提升轉變,從強調脫產面授到更加注重網絡教學與智慧教育轉變,從強調自身建設到更加注重聯盟合作與共建共享轉變。

關鍵詞:新時代;繼續教育;發展趨勢;轉型策略

黨中央、國務院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繼續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解決了幾代人的學歷提升問題,推動了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和國民素質的提高,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繼續教育仍然是薄弱環節。當前,明確新時代賦予繼續教育的新使命,探索新時代繼續教育的發展趨勢與轉型策略,破解繼續教育發展難題,推動繼續教育改革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賦予繼續教育的新使命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中起先導作用,新時代的繼續教育也必然被賦予諸多新使命。(一)從黨的看繼續教育的新使命。2017年10月,在黨的報告中描繪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指出:從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2]。該報告進一步指出,從2020年到20世紀中葉可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20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教育是先導性、基礎性工程。報告把“建設教育強國”確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求“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關于繼續教育,黨的報告提出要“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2],與黨的十八大報告“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表述相比,不難看出黨中央對新時代的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繼續教育必須注重內涵建設,通過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實現中國夢服務。(二)從全國教育大會看繼續教育的新使命。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著眼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了重點部署。根據此次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我國“要加快建成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讓學習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要加快建成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選擇更多樣、成長道路更寬廣,使學業提升通道、職業晉升通道、社會上升通道更加暢通”[3]。繼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長陳寶生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在我國各類教育中,繼續教育還屬于薄弱環節,如期實現現代化的任務還很艱巨。……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推動繼續教育規范與創新,既要深度調整既有利益格局,做好‘老城改造’;還要推動新的模式與路徑建設,啟動‘新區建設’。”[4]面對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新要求和賦予的新使命,我國繼續教育需要守正創新,砥礪前行,加快發展。(三)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看繼續教育的新使命。國家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不斷引領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同時教育現代化的持續推進也支撐著國家現代化的逐步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適應,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了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實施路徑。該規劃提出的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5年努力,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5]。《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第五個是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構建更加開放暢通的人才成長通道,完善招生入學、彈性學習及繼續教育制度,暢通轉換渠道。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環境,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工作機制和專業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強化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功能,開展多類型多形式的職工繼續教育。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5]這就是繼續教育下一步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也是新時代繼續教育的新使命。

二、新時代繼續教育的發展策略

新時代的繼續教育要準確把握黨和國家的政策導向,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的新理念、新目標、新模式、新舉措。(一)從強調積極發展到更加注重內涵建設與質量保障轉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積極發展繼續教育,是基于教育的總體戰略部署和繼續教育的發展狀況提出的。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繼續教育一直是薄弱環節。一方面,與普通教育文憑相比,繼續教育文憑的社會認可度明顯較低;另一方面,社會和高校本身對繼續教育的重視與支持程度明顯低于普通教育。在改革發展過程中,繼續教育在政策支持、條件保障、工作落實等方面都難以與普通教育相提并論,這導致繼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為突出,繼續教育的辦學質量也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這意味著新時代的繼續教育必須實現從強調積極發展向注重內涵建設與質量保障轉變。為實現這一轉變,我們應搞好統籌規劃,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繼續教育治理機制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全民積極向學、隨時隨地可學的社會環境,充分滿足大眾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二)從強調人才培養到更加注重社會服務與文化引領轉變。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核心職能,但很多高校的繼續教育專注于學歷教育,從而導致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比例失調。根據新時代繼續教育的功能與職責,高校在繼續教育工作中必須克服唯人才培養的傾向,更加注重社會服務與文化引領。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高素質勞動力資源成為驅動經濟增長與轉型的重要因素,人民群眾對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期望日益提高。高校非學歷繼續教育具有內容豐富、方式靈活、針對性強等特點,是提高國民素質最直接的途徑。目前,非學歷繼續教育在政策層面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支持,比如,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了《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15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2018年中共中央了《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各高校要根據黨和國家“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這一目標要求,處理好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關系,以雄厚的教育資源為依托,積極探索非學歷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新模式,在非學歷繼續教育中找準定位、建好平臺、凝練特色、打造品牌,并積極參與社區教育,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為社會服務與文化引領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資源保障。(三)從強調職業教育到更加注重立德樹人與素質提升轉變。職業性是繼續教育的根本特征,培養符合職業崗位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一直是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題。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高校在繼續教育工作中普遍注重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積極對接和服務地方支柱產業,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雙主體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然而,新時代對繼續教育還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繼續做好以職業教育為特征的教學改革之外,還應更加注重立德樹人與素質提升。第一,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繼續教育的特點和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第二,在課程教學中,既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思政課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也要發揮其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形成協同育人機制。第三,要深入研究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規律,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確保教學實效。(四)從強調脫產面授到更加注重網絡教學與智慧教育轉變。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學歷繼續教育規模效益與質量保障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其教學質量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高校工作中的一個痛點。由于繼續教育學員的工學矛盾突出,不少校外教學站點條件差、不規范,教學與管理的難度大、成本高,因此學歷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近年來,繼續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持續開展成人高等教育評估和校外教學站點檢查整頓等措施,促使各高校通過提高教學規范性、加強脫產面授與集中輔導等手段提升繼續教育的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問題仍然存在。網絡的普及和智慧教育的發展為這一問題的徹底解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當前,人工智能、5G網絡、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正在給中國教育帶來新的變革。2018年教育部將“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示范”列為當年的工作要點,預示著智慧教育將成為引領教育發展與變革的基礎性、主導性力量。面對這樣的形勢,高校在繼續教育工作中應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和管理手段,積極開發網絡共享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系統,建設基于資源共享與自主學習的信息化學習平臺和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管理平臺,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態。(五)從強調自身建設到更加注重聯盟合作與共建共享轉變。從理論上、政策上來講,高校的繼續教育和全日制普通教育應該是“一體兩翼”的關系,但是,長期以來重普通教育、輕繼續教育的傾向一直存在,這導致兩者難以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近年來,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各高校也不斷強調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實現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和學習平臺的共建共享,促進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優勢互補,但是,在共建共享過程中,卻出現了專業設置針對性不強、教學實施過于依賴校內教師等問題。新時代的繼續教育應該堅持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互利共贏的原則,在校校之間、校政之間、校企之間建立合作聯盟,是助推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徑。高校之間通過共享研究成果、管理經驗、信息化平臺和教學資源,有助于彌補辦學能力的不足,充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與企業、地方黨政機構之間的合作,有助于學校開拓繼續教育市場,提高社會服務的針對性,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還有助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學校的教學科研保障能力。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共享國際化教育資源。

新時代的繼續教育已經進入深化改革的攻堅期,任重道遠,前景廣闊。我們相信,未來15年,隨著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繼續教育對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將會進一步彰顯。

作者:李東亞 黃寧 單位:黃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