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
時間:2022-11-14 08:42:23
導語:論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是高校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教師在這項工作中不僅要熟悉傳統文化典籍,還要恰當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計劃,既要注意傳統典籍中句讀篇章和文義梳理,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考慮將經典的閱讀教學與學生的道德培養密切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后活動引導學生樂于閱讀和學習經典。
[關鍵詞]高校閱讀教學;傳統文化經典;通識教育
隨著國學熱的盛行,傳統文化經典閱讀已蔚然成風。從學齡前至小學、中學,各種形式不一的傳統文化普及性質的培訓科目悄然興起,不少高校也開設了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課程。對于已有一定閱讀和思考能力的大學生而言,如何才能正確引導他們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如何才能使他們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經典的真正韻味,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學生的言行,這無疑是高校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者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目前國內各類高校在傳統文化通識課的重要性認識方面已有不少共識,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正逐步實現正規化,探索傳統文化經典教學模式和發揮傳統文化經典教學內涵價值的時機已經到來。國內學界對于高校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給予了高度關注,不少一線教師根據教學實踐提出了不少啟發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有效設計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的導讀課程,進而實現“將經典文本的導讀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變教師推介為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導讀,變學生的自我閱讀為教師指導下的理性閱讀”[1];當下高校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中存在放任自流的問題,因此要“重視經典著作課程和文化經典導讀相結合,優化經典閱讀過程”[2];應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資源的優勢,利用好圖書館的大量藏書,將圖書館打造成學生“閱讀文化經典和提高學習能力的課堂”[3]。由此可見,正確引導高校學生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重要性已廣為學界所認同。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文化經典可謂汗牛充棟,并不是每部經典都需要教師導讀和講授,并不是每部經典都需要不同專業的學生在短暫的數年時光中充分閱讀,并不是每部經典對于學生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對大學生意義重大而深遠,特別是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過程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但是,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興趣點不一,在高校專業劃分明確、課程設置導向性鮮明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經典教學更要因材施教,不能簡單地整齊劃一。教師對于經典的領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傳統文化經典的解讀從古到今就存在形形色色的領悟路徑,很多問題難以形成統一的觀點,對于教師而言,完全做到充分和正確地把握經典難度很大,放任學生閱讀和泛覽更不可取,這意味著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要發揮教學相長的重要性,既強調學生的自覺,又要發揮教師的引導和答疑解惑的作用,這樣方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的文本選擇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首先面對的是版本問題。例如,《論語》篇幅不大,但選擇不恰當的文本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會導致厭倦和畏難情緒。因《論語》之類的經典文本復雜,簡明扼要者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繁雜者如《論語正義》《論語注疏》《四書章句集注》。針對不同層次的閱讀者而言,傳統文化經典的文本選擇應置于首位。就國內高校學生的現狀而言,可考慮兩種文本選擇并交替使用。第一種是“白文本”,即只有經典的原文,不加任何詮釋;第二種應盡可能選擇名人、大家和流傳廣泛的經典文本解讀或翻譯。“白文本”旨在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幫助的前提下,對于經典有比較全面和感性的認識,“詮釋本”旨在“白文本”的基礎上對經典中不易理解和產生歧義的成分予以必要的疏解,這兩種文本的選擇是高校傳統文化經典閱讀課程開設之初教師必須完成的任務。“白文本”的選擇可視學生的能力高低有所取舍,對于文史哲專業的學生而言,可采納傳統的木刻本或木刻影印本。以“十三經”為例,既有簡體橫排標點本白文“十三經”,也有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所刊印的“十三經”可供選擇。筆者對于本單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了授課嘗試,兩種文本交替使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更有助于提升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讓學生接觸繁體字可以增進他們對于漢字歷史演變的感悟,進而激發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眾所周知,傳統文化典籍體量巨大,即使清代樸學大師終其一生也不能窮盡冰山一角。很多普通高校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如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對傳統文化形成感性的認識,側重點自然落在文化典籍的選擇上。1923年胡適應約提出最低限度的國學必讀書籍后,即有《清華周刊》記者懇請道:“我們希望先生替我們另外擬一個書目。一個實在最低的國學書目,那個書目中的書,無論學機械工程的,學應用化學的,學哲學文學,學政治經濟的,都應該念,都應該知道。”[4]盡管如此,胡適在刪減先前的書目名單后,所開列的文化典籍仍多達三十三部。筆者認為,傳統文化典籍的選擇既要能夠凸顯傳統文化的全貌,又要保證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充分消化和吸收,不妨考慮以經、史、子、集、其他五種分類方式擇取代表性文章向學生推薦。經部首讀四書,朱子謂“四書用力少,而收效多”,其次挑選《左傳》中一二敘事篇目,則大抵經部可以概覽;史部選擇“四史”中若干“列傳”匯成一個章節;子部專注于先秦諸子中膾炙人口的數篇即可;集部可酌情挑選兩漢至明清有巨大影響的文章數篇;其他類即佛書、小說、詩詞等酌情選用。總之,文本選擇的優劣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中對于學生的影響巨大,既不能盲目擴大閱讀范圍和閱讀量,也不能肆意縮小閱讀規模,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風采。因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版本目錄學知識,盡可能選擇“善本”,而不能簡單依靠互聯網和一般的通俗讀物,良好的版本選擇可以大幅提高授課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教學困難。
二、傳統文化典籍的閱讀教學
在妥善選擇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如何正確開展傳統文化典籍閱讀工作是另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從國內若干高校的經驗來看,在指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典籍閱讀工作中應當意識到,“課程設計方式上,應貼近現代生活和學生實際。課程設計方式應與當代社會生活和青年學生的精神需要、思想狀況、思維方式等實際需求相結合”[5]。質言之,教學設計要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的有效銜接,而教師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引導人角色。然而值得商榷的是,以傳統文化附會現實生活是否真的能夠為我們提供些許精神慰藉?抑或真的有助于學習者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師在傳統文化典籍閱讀教學中應立足于對典籍的充分研讀,最佳的授課教師應對傳統文、史、哲皆有一定研習,在課程準備階段要立足于客觀的教學環境需要,合理取舍教授內容,對于尚存爭議的篇章如今文經和古文經等概念,應抱存疑態度,不要草率下結論,以免學生誤讀和誤判。有鑒于國內傳統文化通識類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的現實,可考慮按照文史哲專業劃分,合理搭配形成教學團隊,綜合教學內容設計,集合群體的力量將傳統文化經典教學提升到一個新臺階。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傳統文化典籍閱讀障礙之一是字詞句的理解,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第一要務是正確克服字詞句理解的困難。在實踐過程中,用好以《古代漢語詞典》為代表的工具書是最基礎的工作,對于文意和段落的理解,要在有充分、公認的注解基礎上形成對于文意的正確領悟,而不能信口開河致使教學產生不必要的歧義和困惑,只有在文本的篇章句讀障礙基本得到清除后,經典的閱讀方可有條不紊地展開。這是比較費時費力的階段,需要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經典的注疏和解讀類文獻有一定的閱讀量才能正確取舍。基本的“小學”工作完成后,才有望從“義理”層面對傳統文化典籍進行準確闡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傳統文化經典時切忌帶有暗示性和指示性的閱讀引導,應當側重于將經典的形成背景、所傳達的本旨原原本本傳遞給學生,鼓勵學生將古人的智慧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現象相對照。例如,傳統文化中宣揚的“四維八德”“名教”,“理”“氣”“道”“命”“性”等諸多內容,在向學生做一般性介紹時既要把本義道出,又要對這些理論的社會影響給予必要闡發,盡可能不要摻雜意識形態色彩,以便于學生原原本本地領會傳統文化經典中義理產生和發展的始末。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指導課程中,可以考慮將某些具有共性特征的概念進行歸納,便于學生在閱讀和研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雖有年代、人物的差別,但學派間師承關系明確,派系門戶涇渭分明。以儒家思想為例,儒者群體龐大,但其流傳過程中大致分化為荀子、孟子二家,由二家衍生而出的尊德性和道問學實則開創了后世儒學發展的兩大脈絡,若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中能將這些線索性的信息分門別類提煉出來,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則可跳出就文本談文本、就思想家談思想家的狹隘路徑。可惜的是,不少從事傳統文化教學的教師對于此類線索性信息的持有有限,認為這類信息過于繁瑣,學生不易掌握。對此,可以考慮化繁為簡和化整為零,在講解某個關鍵的思想家時,專門開辟一個時間段講授這類文化史發展的線索性信息。在經典閱讀教學中,閱讀量過大不利于學生充分品味、消化和吸收經典的價值,而閱讀量太小更不能在有限時間內令學生盡可能接觸不同門類的經典,所以務必于每次授課中以固定的閱讀量要求學生,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說,國學典籍部頭過大,但不能說無法閱讀,倘若規劃好一定的閱讀速度和篇幅,“全看二十四史,一日不輟,亦不過四年”[6]。經典閱讀教學在質和量之間要有所平衡,以比較枯燥的“經學”為例,不宜講授太快和太多,應當循序漸進。對于易于理解的史書、小說之類則可適當加快進度。進度的把握需要學校有固定的授課時間,確保每學期授課量的恒定性,在規定學時內必須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三、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的學生參與
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僅依靠教師課堂講授是不夠的,如何動員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環節是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的傳統文化教學不是私塾教育,其主旨不是為了科舉考試,而是力圖通過經典的學習,了解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正確的人生觀。筆者認為,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經典閱讀教學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1.對話式教學的引入。這種方式通過師生面對面的互動,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理解與掌握。從中國教育發展史看,對話式和問答式教學在強化概念認知中扮演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宋儒非常推崇這種教學方式,朱熹有門徒問:“浩然之氣,即是人所受于天地之正氣否?”朱子答:“然”。又問:“與血氣如何?”曰:“只是一個氣。義理所附于其中,則為浩然之氣。”[7]朱子與門徒的交流實際上并非刻板的師生關系,而是以平常的對話模式就“浩然之氣”展開探討,朱子沒有否定門徒將“血氣”歸入“浩然之氣”的觀點,而是將其觀點納入個人理論中,即“只是一個氣”。這種對話教學模式在當前教學中可選擇性采用,特別是中小班教學,既可以消除學生對經典理解的困惑,還可以深化學生對經典的認識和了解,更能促進教師檢討備課得失以提高授課質量。2.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引入。目前,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高校教學已然普及,在傳統文化經典教學中可通過構建“翻轉課堂”的方式,充分發揮網絡、手機、電腦的便捷作用,鼓勵學生就學習心得進行充分交流和討論。教師可以此為紐帶,加強師生互動,還可將圖、聲、像等多媒體信息傳遞到平臺,供學生參考使用,為學生自主學習打開方便之門。筆者單位使用的超星數字平臺和爾雅平臺中國學經典類學習課程不僅提供大量相關課程資料,而且設有學習互動機制和慕課功能,后者方便學生以快捷的方式在線品味原汁原味的國學通識課教學名師的視頻授課錄像,受到廣泛歡迎,網絡平臺使傳統經典閱讀教學的授課內容豐富多樣。3.指導學生摘抄典籍中的句、篇、章,并定期安排學生交流心得體會。例如,閱讀《論語》時將提及“仁”字的句、篇摘抄出來,閱讀《孟子》時將述說“性善”“氣”的關鍵句予以摘抄;閱讀《左傳》時將褒貶善惡的詞句摘抄,等等,這樣既能加深對某學說或思想概念的了解,還可就某一問題展開充分探討,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積極性。摘抄工作務必強調“有的放矢”的重要性,切忌不區分主次的盲目摘抄,要邊抄邊思,最好將心得體會形成文字。4.合理引導學生對經典進行反思和評價。這是建立在學生對經典閱讀相當熟悉的基礎上,由學生先行對所讀經典進行評論和闡發,教師作為仲裁者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不輕易打斷其陳述的邏輯思路,可給予一定的提示以促使其對傳統文化的精髓產生自發性的正確認識。例如,對于學界探討較多的“三綱”問題,動員學生廣泛閱讀《白虎通》等著作,在通讀相關經典文獻后組織課堂討論,促使學生客觀理解和掌握這些概念的來龍去脈和對于當代社會的啟迪,對于領悟能力較高的學生可進一步引導其思考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社會公民道德的差異。
四、高校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與學生道德的養成
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擔負著雙重使命和任務,一方面旨在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健全知識儲備為目的,另一方面擔負著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準、促進大學生養成現代公民道德的重要任務。就后者而言,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的意義更加重大,這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切實貫徹于實踐中。1.詮釋好傳統文化經典是當務之急。傳統文化發展時間跨度大,不同的社會存在對于社會意識的影響不同,我們很難用幾千年前的著作去約束今人的一言一行。誠如韓非子所說,“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8],對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不能盲目照單全收,而要根據世道變化有所取舍,古為今用。詮釋傳統文化經典并不是斷章取義,更不是歪曲經典,而是在全面解析經典含義的前提下提煉出于大學生道德有益之處。對于明顯不合乎時代潮流、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糟粕成分應堅決予以舍棄。如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孝道”“二十四孝”中不乏愚昧和落后的成分,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有必要以批判態度詮釋其中的部分內容。2.組織好學生閱讀和反思是重要一環。宋儒在讀書過程中看重“涵養”的重要性,“學問之道不在多言,但嘿坐澄心體認天理”[9],強調的便是要靜下心來對習得的知識予以反思和涵養,通過“嘿坐澄心”以達到“體認天理”的最終目的。大學生在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后,也要有一定的時間對獲得的知識予以切實的反思,通過自我檢討和糾正以實現道德體驗的自我完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深刻的自我解剖,傾聽學生的心聲,指引學生通過反思在日常一言一行中爭做合格、優秀的學生和公民。這種自我學習和反思既有助于將傳統文化經典教學融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又可避免傳統經典閱讀課空談心性、缺乏實踐的弊病。3.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銜接。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中要置于重要位置。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側重個體的品德修養,主張通過個人的道德踐行帶動全社會向道德完滿的方向邁進,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契合之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也是公民的個人道德培養,但又將這種個人道德踐行上升到家庭、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高度,因此,在傳統文化經典教學中有必要將經典的釋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踐行要求相結合。正如在2018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宣傳思想戰線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工作要體現文化與時俱進的特征,體現時代感,夯實共通的價值觀和價值追求,將傳統文化提倡的修身、持敬、誠信、自強不息的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相聯系,如此才能將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與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需要緊密關聯到一起。
五、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的課后活動開展
從國內院校的教學實踐來看,傳統文化經典閱讀需要課后活動的支撐才能鞏固課堂授課成果。從切實可行處考量,相關的課外支撐性活動可分為三類。1.以社團形式存在的各類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組織。這類組織由學生獨立完成,以定期集中探討閱讀經典的學習體會和延請專家學者講學為主要活動方式,這種自發性的國學傳播組織具有靈活性、多樣性、趣味性的特點,合乎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習習慣,但由于學生理論修養和閱歷局限,時常出現理解的誤區和錯誤,甚至出現歪曲化和庸俗化的傾向,教師有必要積極參與相關社團建設,及時提出建議和主張,引導學生活動步入正軌。2.依托固定的傳統文化講習平臺進行傳統文化經典閱讀和講授。湖南大學利用岳麓書院的獨特地位建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國學研究基地和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定期開展國學經典教學和講授工作,師資力量雄厚,且面向校內外師生、國學愛好者提供不同層次的傳統文化經典課程。這種模式可以提升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的正規性和正確性,但并非各類高校均可采納,而其設立專門的傳播平臺卻有可取之處。3.以學校為依托,以傳統文化經典閱讀為主要內容定期開展各類專項活動。安徽工業大學每年開展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頗具特色,國學經典誦讀會比賽分國學經典朗誦、國學經典背誦和現場詩詞創作三個主題進行,誦讀題材選用《論語》、《道德經》、《楚辭》、李白詩歌、《弟子規》、《醫古文》等經典讀本。這種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既是課堂教學環節的補充,又可吸引學生參與經典閱讀活動,值得肯定和借鑒。從傳統文化經典教學設計考慮,相關支撐性課下活動的開展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各類高校的實際來看,上述兩套方案切實可行。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課后支撐性活動,必須充分考慮方案的可行性和持續性,即實踐難度不高又能廣泛吸引學生參與,并能以固定的時間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將這項工作的現實和長遠意義充分體現出來。
六、結語
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既需要教師對于課程設計的精心準備,也需要學生的參與和配合,更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將這項工作做好,正如在2017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所指出的,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國學經典的閱讀教育是彰顯國粹必不可缺的部分,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其工作任重而道遠。未來的傳統文化經典教育需要關注的維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進一步探索完善課程教學體系,包括教材的完善、授課內容的細化、師資實力的培養和提升;第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考核機制,在傳統文化教學中如何正確、客觀、全面地考核學生學習質量是學界長期以來研討的熱點,考核機制既不能使該課程陷入應試教學的窠臼,也要能夠科學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此,我們不妨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如課業論文的習作、傳統文化網絡學習成果、學生的傳統文化才藝展示等,以期全面客觀地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第三,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可適當并入其他公共科目,如大學語文、中國文化導論等課程,逐步形成全新的高校文科、理科、工科必修的通識類教育課程,改變傳統高校公共課教育內容單一枯燥的弊病,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朱浩 單位:安徽工業大學
- 上一篇:淺析重慶打銅街民國銀行建筑
- 下一篇:用動態思維方式看圖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