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閱讀教學的三重境界
時間:2022-03-21 02:52:29
導語:閱讀與閱讀教學的三重境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閱讀與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怎么樣的閱讀是有效的,閱讀教學又該如何有效進行?試圖從三個方面解讀閱讀與閱讀教學的要點,語文教師怎樣的閱讀才算是真正的有效閱讀,在閱讀教學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
[關鍵詞]閱讀;閱讀教學;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尋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沒有千百度的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閱讀何嘗不是如此?當前的閱讀教學,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課文,不是支離破碎,就是庖丁解牛,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割裂開來,展示給學生看。也有的語文教師把課文分段、概括段意,然后逐段講解,接著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色等,把一篇完整的優美的課文,肢解得面目全非。這樣的閱讀教學恐怕只會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低下。關于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有非常細化的闡述,其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些闡述已經為當前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但是,為什么新課程標準實施已有多年,語文教師還是熱衷以往的教學方式呢?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閱讀其實是一種個性化的體驗,更是閱讀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沒有那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執著精神,閱讀無從談起,也無法獲得個性化的情感體驗。閱讀首先是在自己現有的體驗下進行,閱讀者要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擾,不為眼前的“煙霧”所迷惑,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遠方的“天涯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不妨先讓學生自己閱讀,不給學生設定閱讀目標,而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文章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談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沉醉于文字之中,陶醉于文章所描述的形象之中,隨他們說去。但是教師自己必定是清醒者,遇到學生不能理解之處,恰當加以點撥即可。閱讀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對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看法或某個觀點,教師要敢于肯定,切不可用自己的觀點去代替學生的觀點,叫學生強行接受教師的分析理解。例如,有學生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后,認為文中的父親形象并不美,父親既矮又胖,穿著青布藍衫,走路的樣子也是慢騰騰的,而且還有點“迂”。作者在敘述父親的時候,一個20歲的年輕人,怎么哭哭啼啼的,不見得是真情的流露。對于這樣的閱讀感受,教師不管學生的看法對錯與否,而首先贊揚他的獨特理解,敢于提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想法來。也有學生在閱讀《臺階》一文時提出:父親辛苦了大半輩子來造一間有著高臺階的新屋,新屋造成后,人老了,腰也閃了,自己一點福都沒享受,何苦呢?實在是不值得。對于這樣的理解,教師首先給予肯定,閱讀本身就是個性化的體驗,提出問題比接受問題更富有創造力。其次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內涵,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當閱讀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要進入深讀、精讀。在這一階段的閱讀,教師可以重點圈定部分精彩段落,引導學生深讀。深讀,就是一字一句地讀,連標點也不放過。在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去讀,比如疑難句子的理解、文章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的特色與作用、描寫的角度、蘊含的哲理等。比如閱讀《故鄉》中的:“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他的身材增加一倍;……像是松樹皮了。”這是一段人物外貌描寫,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中年閏土的形象。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掌握作者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描寫的順序,以及形象生動的比喻句。提問:“我”記憶中的閏土是怎么樣的?聯系上文進一步比較。同樣,對小說最后的“我”內心獨白的部分,教師要加以指導讓學生進行深讀、細讀。此時的閱讀,學生已經進入到非要探究個明白的境界,大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種堅強與執著。閱讀不僅要入乎文,更要出乎文。當學生在閱讀中有了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時候,其實他們已經進入了文本中,閱讀后合上書本,再進行細思,從中形成自己的情感經驗,獲得真切的感受。比如學習《背影》一文,學生都被文中父親的愛子之情深深地打動。這時,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敞開心扉談父愛或母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相比文中的父親有什么不同,感受到天底下父愛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愛的含義是一樣的,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苦苦閱讀后,掩卷沉思,對于文章中難以理解的某些問題,突然之間若有所思,一下子明白文中所說的,這就是頓悟。閱讀其實需要悟,尤其是讀詩,更需要去感悟。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與失之間,全在于讀者的感悟。于丹的《論語》《莊子》解讀,就是她多年來的感悟與心得。當閱讀與自己的經歷聯系起來時,會獲得一種無法形容的快感,獲得心靈上的洗滌,這就是感悟。比如閱讀《紫藤蘿瀑布》時,作者說:“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需要讀者聯系自己的經歷去感悟作者話中包含的深刻含義。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聯系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災難,就會明白:不管遭受到怎樣的不幸,生命都是永恒的,是不會被災難所擊敗的。對于魯迅《孔乙己》中有關“茴香豆”的描寫,粗看孔乙己到店里來喝酒,要一碟茴香豆,似乎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仔細讀,就會發現其實用意極深。課文這樣寫道:“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張水魚老師在《巧解讀:語文有意思》一書中這樣解讀:這也許是孔乙己唯一的快樂,因為“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那可是他生命中最豐盛的時光。難怪他擺出“排”的架勢來付賬。他把一枚枚錢幣一一排列出來放在柜臺上,讓眼前所有的人都要看到他付的是現錢,對他,那也許是一種奢華的排場。這樣的解讀可謂真正理解或者懂得了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描寫孔乙己要茴香豆這一情節。真正的詩人,看天地萬物,有獨特的感受,真正的讀者也一樣,閱讀作品時,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唐代詩人李商隱看見月亮時,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周汝昌先生在解讀唐詩宋詞時,靠的就是自己的悟性,于是他有與眾不同的理解。閱讀教學中,我們有時也會遇到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課文中的豐富內涵并非人人都能完全理解,何況閱讀者經歷不同,感悟也就不同,多年以后,人生的經歷豐富了,再回頭去讀曾經讀過的作品時,或許會獲得全新的感受。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閱讀教學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教師的閱讀感受與學生的閱讀感受相互碰撞,定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閱讀從讀到感再到悟,閱讀教學也應如此,先讓學生讀,再從讀中去感,最后上升到悟的境界,想必學生會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唯如此,閱讀教學的目的到矣!
作者:王梅芬 單位:浙江象山縣文峰學校
- 上一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分析
- 下一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