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的應用策略

時間:2022-12-16 10:17:14

導語: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的應用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的應用策略

【摘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受到小學音樂教師的歡迎,只因其在豐富音樂教學模式種類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日常教學中,音樂教師利用“體態律動”教學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也有利于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獲得快樂的同時,還能激發其學習音樂的熱情,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音樂;體態律動;應用策略

一、音樂作品的風格奠定了律動設計的總基調

以音樂為基礎的律動設計才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傾聽音樂,去品味其中的情緒、速度、力度和音色的變化,從而更加準確地掌握音樂的風格。其次,教師展現給學生創作音樂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用心感受作者深層次的情感,進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讓律動的語言更具有生命力。以《踏雪尋梅》為例,這是一首簡短而又高雅的歌曲。其中運用了三種形式的表現手法,即連斷音對比,強弱音對比,附點與非附點對比。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唱歌之外,還要引導他們注意曲譜中的變化并且運用多聽的方式來欣賞并把握作品的風格。而在學生學唱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點撥學生,讓他們在連音的部分用胳膊劃弧,而在斷音的部分用腳跟點地,從而使其體會連斷音唱法的不同,進而讓他們品味其中的情感,使其演唱得更為生動。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在體態律動中更好地表現作品的風格。這也有利于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展現淳樸和歡樂之中的典雅、含蓄,進而為作品營造出動靜結合的美感。因為學生掌握了這些要領,所以他們的體態律動才能展現作品的風格,進而創造出成功的律動表演。

二、律動的設計應基于教學實際

(1)教師要審慎地選擇律動的曲目曾經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位音樂教師為讓學生理解所教授的音樂,他將一首《紅旗頌》作為律動曲目,并細心地按照歌詞為學生設計律動的具體動作。然而軍旅歌曲具有正規、威武和威嚴的風格,這位教師雖然十分費力地設計體態律動,但其作出來的效果卻和樣板戲的造型相似,引得學生哄堂大笑,因此這個課堂成了音樂游樂場。教師設計這種類型的律動不僅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嚴重打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因而教師在律動教學時,一定要審慎地選擇作品曲目,還要注重律動的靈活性,更要考慮到律動設計與作品神韻相通性,從而達到最理想的律動效果。(2)律動設計要貼合學生的興趣以羌族歌曲《吹起羌笛跳鍋莊》為例,我教授這首歌的目的為了讓學生感受羌族人民在歡樂的節日里載歌載舞的情景。首先,我給學生講解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題材和風格,讓學生理解作品的感情基調。其次,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情感聆聽這首歌曲。再次,我根據音樂的旋律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興趣去創作相應的舞步律動。然后,合理分組。我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同時根據學生的性格和愛好進行分組。最后,設置體態律動目標。我建議學生在體態律動過程中要注意與其他學生動作的一致性。因為體態律動設計得較為簡單,而且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大部分學生很快掌握舞步律動的基本步伐。學生根據音樂節奏律動自己的舞步,同時也注意到與其他同學動作之間的協調性,從而增強律動教學的效果。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設計舞步律動,使學生不僅體會到律動舞步的快樂,也提高學生與人協作的能力,進而提高小學整體律動的教學質量。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律動才更具有創造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除了要求動作到位之外,更要鼓勵學生親自去體驗和感受音樂,進而激發他們的表現欲,培養其對音樂的感知力,從而讓音樂真正地走入學生的心里,進而實現體態律動真正的目的。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除了讓學生去觀察和思考體態律動外,更要讓他們的身體隨之而動,這才是體態律動的應用的重點。此外,律動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它需要學生進入到一種深層次的體驗中,進而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體態律動。在講授《踩雨》這一課時,我并沒有全程教授律動,而是讓學生獨自跟隨旋律完成自己的律動表演。而學生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這首歌曲充滿了童趣,而且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進而對他們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同時,這首歌曲的曲調也受到了學生的喜愛。而正是因為這首歌曲的音韻和曲調,對學生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四、總結

體態律動教學有利于創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可以在非常輕松的環境中感受音樂的魅力。而教師在體態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按照他們的心理特點設定體態律動,進而讓其感受到律動的快樂,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朱汝俊.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16(09)

[2]張潔.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02)

作者:張雪飛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