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高校線上網絡教學探討
時間:2022-06-28 10:58:05
導語:疫情期間高校線上網絡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病毒肺炎疫情現狀,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決策部署,根據本科教育教學特點,開展完全脫離課堂的線上教學,提出“騰訊課堂+超星學習通”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網絡途徑完成教學準備環節、課堂交互環節和課后提升環節的全部教學元素,逐級達到教學目標,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超星泛雅;騰訊課堂;線上教學;病毒肺炎疫情
2020年初,病毒肺炎疫情(簡稱疫情)暴發,全國進入“非常戰疫”階段。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教育部了《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高等院校根據本科教育教學特點,積極開展線上網絡教學,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落在實處。在這個特殊時期,云上在線教學突破時空,成為代替傳統課堂教學,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首要途徑,這是在面對面教學無法開展的特殊時期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替代,可謂是疫情防控期間的“雪中送炭”。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并在多年努力探索中形成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之路,這為疫情防控期間的“停課不停學”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支撐。同時應該認識到,疫情防控期間應用于“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云上教學與日常教學中的教育信息化本質是不同的[1]。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在線教育,并非只是把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資源和平臺使用起來;必須看到,完全脫離課堂教學這一載體,將教學的組織、師生的互動等全部教學要素都通過網絡途徑完成并不簡單。如何高效、快速地打造出一堂高質量的線上直播課堂顯得尤為重要。課題組教師積極探索,根據往年開展混合式教學的經驗,結合疫情防控,克服困難,集思廣益,精心設計,集成各平臺優點,探討出“騰訊課堂+超星學習通”的教學模式,教師可在教學準備環節(課前)、課堂交互環節(課中)和教學提升環節(課后)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有機結合,逐級達到教學目標。
1開課前的準備工作
1.1制訂適合疫情期間的教學計劃。現有的教育信息化資源和平臺大多是在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前提下搭建的,與疫情防控期間線上完全替代線下的教學模式未必適應,因此要做好在線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設計。教師應制訂適合疫情期間的教學計劃,確定線上教學的實施內容,制作有利于線上教學的直播課件,并在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鼓勵學生“堅持向學、共克時艱”,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建議其科學安排學習、生活和鍛煉;同時針對疫情情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情緒安撫和疏導,穩定學生在延遲開學期間的學習狀態和心理情緒。通過推送電子版教材、課件,提供學習視頻等方式,緩解學生手頭缺失教材和教輔材料的難題,有助于學生拓展學習。1.2確定教學模式。課題組教師密切關注各種直播工具的使用經驗,測試多個直播平臺性能,以避免直播過程中出現網絡卡頓、雜音較大、內容記錄不足等問題,并綜合考慮與學生互動的便利性、實時性,最終選擇騰訊課堂作為直播授課的主要方式。作為備選,同時需要掌握QQ群屏幕共享及學習通的使用方法,以確保網絡教學的順利開展。開課前,在超星學習通平臺、騰訊課堂平臺導入學生用戶,并利用QQ建立教學班級群,及時疫情期間課程教學的模式和要求。教師下載疫情期間騰訊推出的教師極速版軟件,入駐課堂之后,教師課程。學生安裝手機App或學生電腦版軟件,免費注冊后,通過教師推送的鏈接進入課堂報名。教師在正式開課前應開展試播活動,讓自己和學生盡快掌握設備使用技術,及時發現問題,以確保直播順利實施。1.3搭建課程網絡教學平臺。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是超星集團整合課程資源、學習軟件和數字圖書館等優勢,研發的新一代網絡教學平臺[2]。該平臺以課程為中心,提供并支持作業、測驗、通知、答疑、討論、課程資料、課程評價等較為全面的網絡教學功能,為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模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主要展示課程信息、課程章節、課程介紹、教學團隊、教學方法、教學條件、課程效果和參考教材等條目。其中,課程章節建設是關鍵和核心。以傳感器課程為例,課題組組建了八章內容,每章都配有完整的教學資料,如視頻、PowerPoint、圖片、動畫、例題、參考書籍、課后作業等相關學習資料,同時該課程設置了52個學習任務點,根據章節內容的不同,主要有測試、閱讀、觀看視頻等,學生需要通過完成一個個學習任務點來掌握課程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該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可支持各種移動終端,滿足疫情期間師生的學習要求,為新學期教學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2傳感器課程線上教學模式實施
2.1教學準備環節(課前)。課前,教師利用超星學習通向學生推送教學資料,并對重要的教學環節進行質量診斷,將教師的教學視頻、傳感器的工程應用視頻及練習題等設置為任務點。如在緒論部分給學生推送了9個傳感器的應用視頻,包括汽車裝配機械手、德國工程機械、汽車無人駕駛等主題,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登錄平臺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包括PowerPoint課件預習,觀看教學微課程、應用視頻、動畫演示等,增加感性認識,并完成教師設置的預習題目,完成課前有效知識儲備。當然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情況和網絡現狀,適當延長各個任務點的完成期限,建議學生自主錯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隨時登錄查看本班學生任務點的完成情況,使用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了解學生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有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2.2課堂互動環節(課中)。騰訊課堂是由騰訊推出的模擬真實課堂的專業在線教育平臺,與QQ深度整合,可打破以往在線教育平臺缺少課堂互動的窘況,有較好的音視頻功能,直播課具有良好的效果[3]。上課有四種模式可供選擇:分享屏幕、演示PowerPoint、播放視頻及攝像頭,教師可根據需要在各種模式之間進行無縫切換,如點擊“播放影片”“演示PowerPoint”或打開攝像頭與學生面對面地溝通,也可以直接對電腦屏幕窗口或某一區域進行操作。語音模塊包括教師說話模式、自由說話和舉手模式等三種語音模式。其中“教師說話”適合教師課上進行講解,“自由說話”適合全班學生討論,“舉手模式”適合排隊朗讀和答疑。上課工具包括開啟或關閉攝像頭畫中畫、音量調整、麥克風調整、播放課堂伴奏以及錄制上課視頻等。教師嚴格按照課表時間開展直播教學,提前10分鐘進入課堂測試平臺性能,確保課堂直播順利進行。教師注意儀容儀表,直播背景也力求簡潔大方,體現人性和溫馨,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直播教學中,考慮到網絡畫面的聲音常常會延時的情況,應適當放慢語速,保持適中音量,注意攝像頭的角度和穩定,確保學生觀感和聽感舒適;為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直播中結合簽到、抽查、舉手提問、定向討論、測試等環節的使用,實現師生互動,保證教學效果。簽到可統計學生到課人數,舉手提問及測試環節可以及時檢查學習效果;在討論區,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實現傳統課堂的實時交流與及時反饋;同時,注意言簡意賅、一次持續授課的時間以45分鐘為宜,確有需要延長直播的,一般中途休息5~10分鐘,休息期間播放有關抗擊疫情的視頻或音樂作品,豐富授課內容。2.3教學提升環節(課后)。傳感器型號、種類眾多,并有各種新型傳感器不斷涌現,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有限的課堂時間遠遠不夠完成對傳感器知識的深入學習,教師可利用教學提升環節將任務延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或QQ群向學生推送復習任務,布置課后作業并設置完成時間。教師可提出發散性問題,并提供學習網站和文獻的檢索關鍵詞,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檢索工具獲取解決相關工程問題和相關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自主建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的能力,適應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此外,相關文獻學習可使學生緊跟最新技術發展動態和前沿,既能夠檢驗課堂學習效果,也能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延伸,開闊學生視野。教師也可對學生的復習進行及時的監控、釋疑解惑、在線評閱作業、打分和評價。教師在統計界面可直觀看到該課程學生的學習進度及任務完成情況。通過該界面,學生也可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學習進度及任務完成情況,以及自己在本班級中的排名,這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會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課后及時聽取學生的線上教學反饋意見,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可在班級教學QQ群中進行在線交流和討論,分享新觀點、新資源,拓展知識面。教師可利用學習通督學功能,在QQ群中及時截圖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完成情況欠佳的學生,安排個別聊天,詢問緣由,幫助解決學習困難,督促所有學生及時完成學習任務,及時檢查學習效果。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使得師生有了更多的互動,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情感,這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有裨益。授課結束后,教師及時總結教學實施過程得失,對問題進行及時記錄及解決,調整上課方式,力求打造更完美的在線課堂。
3結語
傳感器課程的在線教學針對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生開展以來,課程受到了普遍歡迎和好評。疫情防控責任重大,學生培養任重道遠!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直播教學,是在面對面課堂教學無法開展時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替代,可謂“雪中送炭”。教師應強化使命擔當、眾志成城、全力以赴,以實際行動為學生做好服務,取得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的雙勝利!
參考文獻
[1]魏軼娜.“”疫情打破教學常態,“停課不停學”如何科學有效開展[EB/OL].
[2]辛建麗,張海霞.高職“公路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85-89.
[3]黃樂安.騰訊課堂在線教育在《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7(7):104-105.
作者:張雙雙 楊洪濤 張義龍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上一篇:網絡平臺教育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
- 下一篇:基于網絡教學平臺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