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

時間:2022-10-11 10:49:58

導語: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組織胚胎學教學改革

1傳統醫學課程的設置形式以及優缺點

我國傳統醫學教學模式主要采取的是“三段式”教學結構,即普通醫學教育、基礎教育以及臨床醫學教育。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加充分和詳細的對課程各個階段的知識內容進行掌握,同時也存在著較多的缺點,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傳統醫學課程所設置的科目較多,其中一部分的課程所占比重過高且內容較深,致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壓力和負擔較重,同時各個相關學科之間彼此相互獨立,在知識點方面有很多重復的地方,這樣不僅在教學課時上占用一部分無意義的時間,同時也對教學的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第二就是醫學課程的設置結構不科學,在必修課的設置方面所占比重過大,基本占據了整個教學過程,相對選修的科目極少,如:老年醫學和社會醫學方面等。這種形式的教學結構很難激發出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同時還會對學生整體的醫學知識結構造成影響,不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

2全新醫學教學體制下組織學與胚胎學在教學課程中的設置

以“器官系統中心”的課程體系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紀50年代由美國西儲大學提出,它指的是以器官系統為主線、以形態和功能為內涵,將醫學課程重新組合,將各器官系統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綜合起來組織課程。傳統的醫學教學體系中,組織學和胚胎學是兩個彼此獨立存在的科目,在大學的科目的分布方面,組織胚胎學課程被編排在第二學期開課,共計88學時,其中包含理論課程共38學時,實驗課程50學時。在具體的實施課程改革之后,整個基礎醫學課程按器官系統劃分成基礎醫學概論和系統醫學教程兩大部分,其中系統醫學教程又分成血液、循環系統、消化與呼吸系統、泌尿、生殖與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胚胎學與組織器官發生學(原胚胎學內容)等五個模塊進行教學,原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內容在以上五大模塊中穿插進行,第一至第五學期上課。在總體的教學編排上,組織學內容在解剖學內容完成后立即進行,緊接會有生理、病理、病生等學科的內容,具體安排內容如下:

2.1基礎醫學概論

合計:9學分,144學時,其中理論82學時,實驗62學時。基礎醫學概論(1)第一學期開課(學分5,80學時,其中理論34學時,實驗46學時)設置的科目分為解剖學、基本組織學、生理學總論和基本病理學。其中基本組織學設置成共24學時,其中理論10學時,實驗14學時。基礎醫學概論(2)第二學期開課(學分4.0,學時64,其中理論44學時,實驗20學時)設置的科目分為基本病理學30學時、病理生理學總論24學時、藥理學總論10學時。其中涵蓋了原組織學緒論和總論的內容,包括緒論、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軟骨、骨、血液、肌組織和神經組織的內容。其中理論教學和實驗課教學各12學時。

2.2系統醫學教程

系統醫學教程主要分為血液、循環系統醫學教程,消化與呼吸系統醫學教程,泌尿、生殖與內分泌系統醫學教程,神經系統(含眼、耳、皮膚)醫學教程以及胚胎學與組織器官發生學,前4種教程都涵蓋了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教學內容。其中血液、循環系統醫學教程是在第二學期開課(學分5.5,學時88學時,其中理論70學時,實驗18學時)其中包含組織學8個學時,包括理論4學時,實驗4學時。從章節分配上來說,循環系統和免疫系統各占4學時。消化與呼吸系統醫學教程在第三學期開課(學分4.5,學時72,其中理論50學時,實驗22學時)其中組織學分為12學時,分為理論6學時,實驗6學時。泌尿、生殖與內分泌系統醫學教程在第三學期開課(學分5.5,學時88學時,理論64學時,實驗24學時)組織學占有16學時,理論8個學時和實驗8個學時。神經系統(含眼、耳、皮膚)醫學教程第4學期開課(學分6,學時96學時,理論74學時,實驗22學時)組織學占8學時(理論4學時,實驗4學時)。其中理論4學時,介紹皮膚、眼、耳的內容。原胚胎學的內容,則單獨開課,形成一門胚胎學與組織器官發生學的獨立課程。總計為32學時,其中理論20學時,實驗12學時。教學內容方面,增加了神經系統、眼耳發生等內容,進一步充實了學習內容。

3以器官系統為核心的醫學教學體制改革實踐內容

3.1加強相關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性

對醫學教學中的課程編排實施整合,是當前醫學教育體系的一項重點內容。組織胚胎學作為醫學中一門基礎性學科,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一門學科,它主要是對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臨床研究方面打下基礎。在組織胚胎的相關教學中學校首先應該加強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性,學生只對這一項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還是遠遠不夠的,在組織胚胎的學習中還應該具體的結合其他相關科目的知識進行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中舉一反三,而不是將思維方式固定在一種解決形式上。在組織胚胎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課堂學習的時間有限,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較多,從而無法實現對其他科目相關的知識進行學習,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在實驗課當中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補充。例如,在學習到內分泌系統中對甲狀腺的研究中,教師就可以對甲亢疾病的病例進行引用,向學生展示出一些正常的甲亢在鏡下的照片,然后再具體結合患者在臨床反映以及一些臨床的各種癥狀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講解;在學習消化與呼吸系統醫學教程時,學生前期通過解剖學相關內容的學習,對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大體結構研究有了相當的了解,此時筆者在前期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而組胚的內容結束后,學生后期將會馬上進入病理學內容的學習,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正常結構如何產生病理改變到疾病的發生的理解,比如筆者在組胚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介紹了腮腺的微細結構,講解了腮腺的組織學構成上包括了腺泡和導管,學生通過學習知道腮腺的導管是由一些上皮性的管道構成,而在病理的學習中,學生就會學到腮腺黏液表皮樣癌,這種癌癥是在病理情況下,構成導管的上皮細胞會發生癌變,進而分化形成腫瘤組織,這樣學生對腫瘤的組織學來源和發生發展過程也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來說,當學生對醫學方面的知識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適當給他們具體的列舉出一些實際的病例,這樣不但可以對學生在醫學方面學習和發展起到一定的幫助,同時還會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注重實驗教學的發展與改革

醫學學習中的實驗課程不只是只針對于知識的傳遞,實驗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的發揮出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思維想像能力以及對學習方面的主動性。在實驗課程的課堂上,對理論性的概念介紹要簡潔明了,精選出幾個相關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切實融入到實驗的氛圍中去。教師要對實驗中重點注意事項交代盡可能讓學生親手操作和實驗,以此來達到全面提升學生在醫學學習方面的能力。由于組胚的理論教學基本以老師對著圖片講解結構和功能為主,學生對結構的理解經常缺乏較深入的認識和立體的概念。在組胚內容教學安排中,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學時安排基本為1∶1。這樣充分保障了學生的實驗動手時間,有充足的時間在實驗室觀察切片和結構模型,加深對結構的理解。而且,為了適應“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組胚教學需要,我們教研室在2014年對實驗室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投入約50萬元,配備了數碼互動系統,保證上實驗課時人手一套互動系統。這套數碼互動系統的應用,極大的方便了教學。原來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結構,現在基本在電腦上進行,而且學生在觀察到典型的結構還能進行拍照和保存,方便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4教學體會及展望

本文主要是對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組織胚胎學在大學醫學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及在教學方面課時的安排形式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通過本文分析筆者可以了解到,當前的醫學體系已經從傳統的生物學理論轉化成現代的生物、心理以及社會醫學體制,這就使得醫學教育領域的發展呈現出整體性、多樣性以及綜合性。醫學教學體制的變更,對當代大學生的醫學學習課程體制進行了深化,它促使醫學課程的具體設置一定要體現出整體性、多樣性以及綜合性。通過對醫學教學中課程形式的有效變更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對學生的日后學習和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作者:譚思杰 鄒菊 莫中成 李美香 單位:南華大學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 南華大學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