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高校教師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13 02:32:20
導語: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高校教師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復雜的大系統,大學擁有諸多利益相關者。根據利益相關者所依存空間的不同,又有外部利益相關者和內部利益相關者之分。大學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伴隨現代大學逐漸由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影響大學生存、發展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政府、社會和學生家長。首先,政府是大學外部首當其沖的利益相關者。在我國,現代大學的產生具有鮮明的政府介入因素。近年來,雖然政府對高校的管理方式正逐漸由“傳統的壟斷式全能管理,轉變為賦予學校一定自主權的有限管理”。但政府作為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的生存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始終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其次,社會是大學外部十分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在當代,大學與社會已日漸形成深刻的互相“嵌入式”關系。一方面,大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企業、社會的參與和捐助是大學獲取資源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大學,社會需要大學源源不斷地為其提供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所需要的各類高級人才,需要大學直接為其提供知識、技術和咨詢等服務,以解決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再次,學生家長是大學外部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學生能進入大學就讀,家長是主要的“買單者”。作為高等教育產品的實際出資購買者,學生家長自然十分關心產品的性價比問題,即與自己所付出的學費相比,子女在大學的求學能否“學有所值”。大學的內部利益相關者。大學是學校管理者與廣大師生員工共同工作、生活的場所。在大學場域內,管理者、教師和學生是最主要的三大利益群體。管理者是指在組織中通過協調其他人的活動,達到與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目標的人員。大學的管理者主要包括學校機關及下屬二級學院的管理人員。教師是大學職能的踐行者,是影響大學生存與發展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師理當是大學內部十分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學生是大學教育的對象,是大學賴以存在的根本。在我國,隨著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軌和學生繳費上學改革,成本回收制度逐漸全面推行,學生繳費開始成為大學發展的重要的、可靠的資金來源。學生成為大學的買方市場,使其作為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地位日趨凸顯。
二、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實踐立場
大學組織的不同利益相關者由自身的利益訴求出發,往往具有不同的理念認識和實踐取向。他們對大學為何存在、大學應如何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的回答,正是其實踐立場的具體表現。社會與政府立場。在我國,政府與社會的立場應具有較高一致性。理由在于,政府內生于社會,是代表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構,而我國的國體又是人民民主專政。因此,從本質上講,為社會服務是政府的根本宗旨,政府與社會的理念認識、價值取向是一致的。眾所周知,自19世紀末以來,政治論哲學開始成為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重要根據。高等教育機構在理解與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其隨著自身規模的膨脹而表現出的對資源的渴求,促使大學與政府、社會之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合作關系。在大學的辦學過程中,政府與社會以政策干預、資源投入等為手段,充分展示自己對大學為何存在的理解。就總體而言,政府和社會立場具有鮮明的社會本位特征。在他們看來,大學存在的根本依據是以社會需要為導向,為社會解決發展中遭遇的各種問題。從當前來看,發展經濟是國家的第一要務。因此,政府與社會的高等教育立場更側重于大學必須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特性。學生及其家長立場。從利益視角來看,家長與學生理當屬同一陣營。雖然從廣義來說,學生家長也是社會公眾的組成部分,學生家長與社會公眾存在角色重疊,但顯而易見,一切為了子女的心態,促使其作為學生家長的立場要遠甚于其作為社會公眾的立場。學生及其家長對大學為何存在、如何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的立場,主要源自他們對大學教育的期望。從理性視角分析,學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對學校教育的期望也是多方面的。對于學生而言,接受教育的最完美結果,無疑是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最好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層面的人才培養目標。由于學校教育以及個人智能結構的局限性,真正的百科全書式人物實在屈指可數。因此,對于大多數學生家長或學生來說,接受教育還有更現實的立場,那就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從實踐層面審視,較完美的未來生活首先取決于獲得較理想的職業,而大學教育本身就帶有明確的職前教育性質。換言之,借助于大學學習,發展職業技能,以在未來獲取理想職業,是學生及其家長的主流認識和基本實踐立場。大學管理者立場。大學管理者肩負著大學生存、發展的重任。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壟斷式全能管理,致使大學成為行政部門的附屬機構,政府直接主導著學校的運營。管理者在事實上扮演著政府代言人和指令執行者的角色,政府立場與大學管理者的立場具有高度一致性。這也就意味著,政府有關大學為何存在、大學如何發展的立場,事實上也就是大學管理者的立場。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推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政府對大學的管理逐步由傳統的事務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大學開始成為具有相對自主權的辦學主體。大學自主辦學地位的增強,意味著大學管理者立場的部分調整。大學管理者無須再緊跟政府指令亦步亦趨,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有權決定大學的發展方向。然而,即便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依然決定了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是大學最重要的資源保障。因此,出于組織生存發展的需要,大學管理者往往會基于理性最大化的視角,對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政策做出一種有利于自己的解讀。即以如何實現自己所在組織的資源最大化為出發點,來確定自己的實踐立場,進而安排自己的行動。由此可見,大學管理者的立場并不完全代表政府的立場,而是一種相對功利主義的,帶有一定“投機行為”的立場。教師立場。從學理上講,大學教師應與政府和社會持相同立場,因為在相關教育理論中,教師往往被視為社會的代言人,教育活動據此經常被解析為“社會通過學校對學生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然而,從實然層面看,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師個人主義利益視角的影響,教師對于“大學為何存在”的認識和行動,并不與政府和社會相一致。具體說來,教師立場,尤其是關于大學人才培養的立場,通常呈現兩大鮮明特征。第一,認識上的素質取向。近年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之下,大學教師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認識,經歷了從知識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素質取向的轉變。在當前,大多數教師已充分認識到大學所培養的人才,應注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均衡發展。第二,行動中的知識取向。作為傳統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多數大學教師習慣于把知識的獲取作為他們學習的根本任務。大學教師的這種學習經歷,深刻地影響到他們的教育行為。由此,在教育過程中,多數教師依然堅守“知識至上”的實踐立場。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
高校教師的教學評價活動是大學的重要事務,必然會引發眾多利益相關者的關注。為提高評價活動的效能,進而有效地推動大學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教學評價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必須考慮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或接受他們的約束。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觀之,合理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應秉承以下一些思路。確立并保障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利益相關者視角看來,社會組織的發展有賴于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任何利益相關者的消極和抗拒都可能給組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高校應把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作為追求目標,而不僅僅是個別或某些主體的利益。在高校內部,各項管理活動不是單純的高校管理者的管理事務,而是高校內外部的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共同職責,高校的運行和發展,最終取決于不同利益相關者所集聚的“合力”。基于上述認識,作為指引高校教師發展與改進教師教學活動的教學評價,同樣不能只追求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應該確立整體利益觀,保障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同時,力求通過教師教學評價的實施或調整,促使高校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維護或進一步的滿足。唯有這樣,教學評價活動才可能獲得最為廣泛的認同和支持。創設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評價的平臺。現代大學已不是純粹的象牙之塔,而是更多被人們認為是僅次于政府的社會服務站和社會變革的工具。換言之,現代大學已非社會的孤島,它正在走進社會的中心。鑒于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如此密切,有關大學的改革活動絕不是社會的孤立事件。人才培養是大學的中心工作,而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和手段。因此,教師教學評價改革理應是大學改革活動的重大事件。
在改革過程中,學校管理者要使自己不成為評價改革的獨行者,要使評價改革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必須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爭取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從現實層面來看,為促使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利益能落到實處,大學就必須借助制度安排,在制度上予以規范,通過合理的制度文本規定和制度程序設計,來為大學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活動提供充分的資源保障,創設良好的運作平臺。努力推動不同利益相關者評價認識的交融。大學管理者作為教師教學評價活動的組織者,應重視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了解,以充分掌握各類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在實踐中,不同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為何存在”等問題的認識,可能持有交叉、并不完全吻合的實踐立場。這種不甚相同的立場,意味著他們會為高校教師的工作建立不同的價值標準,進而可能做出相異的價值判斷。例如,政府與社會從社會本位立場出發,通常會優先考慮高校教師教學工作的社會價值,尤其會考慮高校教師是否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教師的科研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站在學生及其家長的立場,學生職業技能的習得則成為首要標準。在學生及其家長看來,學生理想職業的獲得無疑是教師工作價值的最好說明。從高校教師自身立場來說,教師認識上的素質取向和行動上的知識取向,意味著他們依然把知識的傳播,視為自身工作的首要價值標準。對于評價活動的領導者或組織者而言,在評價實踐中,輕易地打壓某一(某些)利益相關方,或漠視其內在的利益訴求,都屬非理性的行為,勢必會損害其參與評價活動的積極性,甚至會促使其成為評價活動的潛在阻力。因此,任何一個明智的領導者,都應該最大限度地協調利益相關者的立場,以伙伴關系或合作關系為基點,以開放、共享的對話為手段,通過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彼此敞開和接納的方式,促成利益相關方的視界融合。
作者:王鋼單位:淮陰師范學院校長辦公室
- 上一篇:醫學高專教師教學論文
- 下一篇: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