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化制度建設的著力點
時間:2022-05-24 11:44:29
導語:談文化制度建設的著力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制度建設與建成文化強國的問題。2019年10月,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文化制度建設的具體內容與任務要求。2020年10月,五中全會又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隨著“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貫徹實施,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必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就要求黨和國家必須從文化強國的視域下來思考與部署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堅持問題導向,明確文化制度建設的著力點。抓好根本制度建設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首先要抓好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長期實踐的結果。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明確指出:“提倡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及國際事務”。“提倡用科學的歷史觀點”,實際上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緊密結合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研究,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文化向社會主義文化的轉變,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奠定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作用,不斷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會議上多次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一般是作為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原則來加以對待。也正因為如此,在各種報告、講話中這條根本原則總是講得很多,提得重要,但在實際工作中則稀松平常,顯得次要,甚至不要。正如在談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時所指出:“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在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馬克思主義的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不僅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存在這種現象,在思想文化工作其他領域同樣也存在,從本質上說這都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頒布實施《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黨委(黨組)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等規章制度,加強對思想文化工作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專項巡視,從制度上來保證和解決思想文化戰線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問題。四中全會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從根本原則上升為根本制度,這是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一定會對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的靈魂與根本,是當代中國文化制度區別于其他國家文化制度的標志。思想文化領域要抓好這一根本制度建設。一方面,廣大黨員干部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來武裝頭腦,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校(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高校、黨委(黨組)理論中心組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不僅要大講特講馬克思主義,還要講好講實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與宣傳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制度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制度建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決實施好意識形態工作“一票否決制”;黨組(黨委)一把手要履行好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抓好所在單位與領域的意識形態工作;要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的監督檢查,制訂出操作性強的考核指標,絕不能流于形式,要敢于對各種錯誤思想與觀點“亮劍”,絕不姑息“兩面人”。
大力推動文化法治建設
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必須確立法治思維,大力推動文化法治建設。文化建設與文化發展客觀上要求將文化創作生產與經營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運行,絕不能違犯國家的法律法規。近些年,黨和國家一直在推動文化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我國文化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依然需要加強。以文化行政管理為例,文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簡政放權,不能像過去那樣直接干預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運營,更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方式來解決各種敏感與棘手問題。再以新聞出版管理為例,過去有一段時間出書非常容易,以致每年出書品種多,整體質量卻很一般。十八大以來,新聞出版總署職能劃歸之后,對于出書質量有更高要求。這兩年大家普遍感覺到出書難,尤其是送審周期過長。有些出版社為了規避責任,動輒送審,將問題上交,甚至遇到宗教、民族、外交等問題的書稿根本就不觸碰。負責書稿審讀的機構與人員工作量大增,責任與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樣無形中就會影響文化創作生產和經營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按照黨和國家關于新聞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規來進行一些必要的送審與質量把關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陷入事務主義、教條主義之中,遇事怕擔責,恐怕與改革初衷相乖離。近期,國家正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希望通過制訂法律的方式來規范文化創作生產以及經營活動,就是大力推動文化制度建設的重要體現。隨著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的開展,文化法治建設的步伐一定要跟上,盡快建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法治體系,用法治來規范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要有利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黨的四中全會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規律、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文化建設,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價值感與責任感。這就需要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產品。而這些產品的創作一方面有賴于文化創作者和生產者的努力;另一方面則要扎根于現實生活,扎根于十多億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只有人民,才是文化藝術真正的創造者。人民才是文化創作生產的動力之源。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藝術創作生產,必然要書寫人民、謳歌人民。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創作生產,只會淪為少數人孤芳自賞的所謂“高雅”。不容否認,當前文化藝術創作生產中的確有許多不良傾向。比如,抗日神劇的問題,每年出品數量很多,可是如果去細究其情節,很多雷人的劇情與想象的確超乎人的智力,屢遭業內外人士詬病。又如,各種娛樂性節目為了博得眼球,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有人為此付出生命代價。再如,文藝創作中屢禁不止的抄襲,然后借助新媒體、電視等平臺來炒作,大獲其利,卻忽視內容的原創性。應該說,在文化消費主義極度盛行的當下,這些文化藝術創作生產的亂象只會因資本力量過于強大而愈演愈烈。但是,文化生產力絕對不能以掙錢多少作為成功與否的標準,而是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優越的文化生產力,一定是要產出更多符合大眾審美情趣和愛好的文化藝術作品,而不是粗制濫造、內容空洞、思想貧乏的東西。形成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局面新時代文化制度建設,要聚焦精品和人才這兩個重點,推動形成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局面。精品和人才,是文化建設須臾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精品和人才越多,說明文化建設搞得好。精品不多,后繼人才乏力,說明文化建設搞得不怎么樣。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精品不多、文化創新人才不足的問題確實是存在的。在談到文藝創作時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思想文化工作其他方面,恐怕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例,復性研究過多,高質量研究成果缺乏,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文化創新人才的缺乏,則制約著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對外文化宣傳為例,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但由于高水平翻譯人才和外宣專門人才比較缺乏,以致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鬧出不少笑話。實際上,文化領域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之一。指出:“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流、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文化建設存在著精品不足、文化創新人才缺乏的問題,需要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為出精品、出人才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實施精品創作工程、文化創新人才工程。同時,要制訂科學合理的職稱評價體系,讓文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文化建設。只有這樣,文化精品與文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才能真正建成文化強國。
作者:儲著武
- 上一篇:建設項目質量成本進度控制研究
- 下一篇:如何加強地勘單位內控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