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新農村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14 02:24:59
導語:民族文化新農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果
1.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
文化基礎設施是開展公共性各項群體文化娛樂活動最基本的硬件和載體,沒有這些東西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前些年因為受基本場地、設施的限制,農民群眾的公共文化娛樂活動只能是見縫插針或者干脆只能租用其它地方來進行。得益于這幾年雨卜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實施的交通基礎設施大會戰工程,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已經初具規模,而且在柳州市轄范圍內的938個行政村當中處于領先水平,融水縣轄范圍內的近百個村莊目前還有一半多的沒有開展此項工程。這些文化設施主要包括一棟200平方米以上的辦公文化綜合樓、一個農家書屋、一個宣傳長廊、7個自然都有屯水泥地的玻璃鋼籃球架籃球場、一個游泳池、一個戲臺,另外水電、廣播電視等也早已進了苗家山寨。現在雨卜村的苗族群眾再也不為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找不著場地設施而發愁了,他們在農閑時間既可以舉行公共活動也可以足不出戶的收聽廣播或觀賞電視(因為地處偏遠只能使用衛星天線),極大地滿足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區、市、縣、鄉、村等各級組織的文藝隊會經常下到雨卜村來進行公益性質的表演活動,使文化設施能夠極大地物盡其用。雨卜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之所以走在前列主要的原因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上級黨委政府實施的統籌城鄉發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決策,更重要的原因是該村是柳州鋼鐵集團公司的結對幫扶貧困點。柳鋼是廣西最大的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600億元,實力雄厚,自2003年以來,公司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派專人進駐該村擔任指導員,先后無償投入400多萬元進行包括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大會戰工程。有了巨額資金作為保障,苗族群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義務出工出力,短短幾年時間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制約發展的最大因素,即交通基礎設施,一條平整漂亮的柏油路建成通車極大地促進了香粉鄉及雨卜村的大發展,沒有柳鋼這種大單位的幫扶很難想象會有今天的嶄新面貌。
2.民族文化保護開發方興未艾。
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怎樣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放是一件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農民群眾頭腦,以提升精神文明素質為目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總要求,如果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還必須與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有機融合起來才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否則對民族文化來說就是一種破壞。苗族作為我國一支歷史悠久、分布廣泛、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自身的民族民俗文化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素有“百節之鄉”的美譽。雨卜村自從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以來,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苗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民間民俗活動不單能夠繼續延續下去,而且規模和影響也越來越大,甚至一些原來已經失傳或半失傳的民俗又被民間藝人重新整理開發出來,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好事。一年當中的主要節慶包括苗年、鬧春、斗馬、斗雞、坡會、芒嵩、紅水蘆笙節、春社節、黑飯節、新禾節、黃巖節、鬧魚節、拉鼓節、砍旗節、正月初三至十七的苗族系列坡會群等等不勝枚舉。每到節慶的時候,苗族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都穿上自己的服飾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例如蘆笙踩堂、蘆笙戀歌、背新娘、竹竿舞、拉鼓、踩腳求愛舞、扯耳朵敬酒等等,好不熱鬧。特別是年輕的婦女更是精心裝扮,穿上金屬掛飾眾多的苗服非常漂亮,走起路來小心翼翼,發出金屬碰撞的聲音,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另外,一些苗族民間手工藝,例如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制作等等,苗家女兒從小就開始學習制作,除了自家使用外還作為手工藝商品遠銷海內外。因為地處山區,而且盛產杉木,所以苗族群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前住的都是一些桿欄式建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吊腳樓,一層用來堆放雜物和圈養牲畜,上層當然就是住人。融水苗族與金秀瑤族、三江侗族等民居住宅還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雨卜村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得到一定的保護和開發,很大程度上在于與旅游經濟發展密切結合起來。該村獨特的、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與苗族風情這兩大賣點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基礎設施使海內外的游客蜂擁而至,苗族群眾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回報,自然而然地注重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
3.教育文化事業發展亮點頻現。
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文化自信自覺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大力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地區因為整體發展落后的緣故造成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水平也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這幾年雨卜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教育文化事業確確實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亮點頻現。首先是得益于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的有效推進,該村的適齡兒童都能夠進步村小學和鄉中學接受教育,即使部分困難家庭的適齡小孩也可以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資助順利完成學業,有的甚至還繼續往上深造。其次是職業教育逐漸深入人心。因為該村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學好一門技能是找工作提高深入的根本保證,而職業教育為完成義務的部分學生學到一技之長提供了一條渠道,再加上這幾年國家實行免除中職生學費和提供生活補助以及獎學金的利好條件,家長們逐漸轉變觀念愿意送小孩去職業學校學習。還有就是免費午餐工程深得民心。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柳州市政府決定在北部融水、融安和三江3個少數民族貧困縣的九年義務教育8萬多農村學生中實施免費午餐工程,由市、縣級財政各分擔85%、15%,每年需投入3357萬元。這項舉措在廣西是首創的,也是一項民心工程。免費午餐工程實施后的一年,農村回流學生明顯增加,體質有了一定的提高。雨卜村現在的適齡兒童基本上不再受貧困問題而導致學業不穩問題的影響。教育文化事業的進步使雨卜村群眾的文化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40歲以下人口絕大多數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這幾年每年都會了小孩考上大學,這在以前是很難想象的。
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1.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當前,與桂中其它少數民族偏遠貧困山區比較起來,雨卜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整體建設情況是不錯的,如果與經濟發達地區農村比較起來或者從當地群眾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來看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經濟發達地區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后盾,農村文化建設無論是軟硬件水平都明顯高出雨卜村乃至桂中地區的農村一大截,主要體現在整體化和均等化方面。比如,上海市早在2007年就開始整體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后投資10多億元,翻建或新建村文化活動服務中心,實現了文化活動中心在村一級的全覆蓋,同時培育文化團隊,扶持文化節目。2008年又啟動農村文化信息化建設,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店、農村信息苑和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點融為一體,實現資源共享,實行一站式服務的模式。通過完善農村電影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健全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體系,實現了農村電影從“一月一場”向“一周一次”、從露天向室內、從膠片向數字的三個轉變。推進文化指導員進村、進社區工程,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人力支持。開展“中外藝術家下社區”、“文化下鄉”等活動,使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文化活躍在鎮、村各社區,使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生產、生活和文化娛樂健身方面的多種服務。筆者在雨卜村及其它農村調查發現,農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相對還是比較貧乏的,除了看電視、上網或節日文化活動,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文化活動,例如打麻將、打牌及聚眾賭博等占據了他們業余生活的重要位置。平時一到晚上村里面人聲鼎沸、最熱鬧的現象就是三五成群或十幾個人圍在一起賭博,尋求刺激。要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必須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通過構建各種渠道把城市里面更多更豐富的文化資源輸送到農村,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2.民族文化保護開發有待改進。
雨卜村作為一個具有濃郁苗族文化風情的村寨,只要把當地文化保護和開發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在保護和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其它地方也有的普適性問題包括:一是如何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保存苗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性。最能體現苗族文化風情之一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現在商業化的味道很重,為了吸引游客來這里觀光消費,一些原來本已式微或消失的民俗活動這幾年又被重新發掘整理搬上臺面,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原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活動里面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意義卻早已被淡化,剩下的只是一時的鬧熱和對金錢的追逐。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愛彌爾·涂爾干說過:“當所有一切都統整起來的時候,一切也就變得簡單了。那里神話絲毫沒有變形,都是有不斷重復著的單一的和同一的主體構成,而儀式也是由再三重復的少數姿勢組成的。不管是公眾的想象,還是祭司的想象,都既無時間也無手段去提煉和轉化宗教觀念和宗教儀軌的原初實體,它們總是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供人們檢驗,人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會把它們的謎底揭開。”[3]雨卜村的商業民俗活動可以為村民帶來不菲的收入,可是里面摻雜著的許多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不符的東西對于提升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素質是沒有多大益處的。另外,商業化的行為永遠只能是短期行為,文化建設如果帶有太多功利化的色彩那就會失去原本的教化功能,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悲哀。二是雨卜苗寨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也漸漸失去原來的風格。近年來,為了使少數民族山區群眾住得更加安全,防止火災隱患,政府指導和扶持各村、各寨進行了寨改、灶改工程。原來就地取材全部采用木料建造、獨具少數民族山地風情的桿欄式,即吊腳樓,現在相當一部分已經面目全非,磚木混合或全部鋼筋混泥土結構的房子占據了主流地位。融水當地政府為了保留苗寨民居的民族特色對于新改造的統一進行規劃設計,屋頂全部采用白脊黛瓦取代原來簡陋的黑瓦建筑風格。房子改造后優點當然是防火好、堅固耐用、美觀漂亮、居住舒適,對于提高苗民居住質量當然是一件好事。對于普通群眾的居住建筑而言,經濟、適用永遠是排在美觀之前的,[4]但是建筑還承載著一項傳承文化的功能,如果把民居風格改變了,那么伴隨而來的就是原有文化的消失,而且是不可以百分之百復原的,這就是建筑的矛盾性與復雜性。[5]包括雨卜村在內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本民族文化保護開放的矛盾關系確實是一項棘手的任務。撇開物質功利的誘惑,適當地、原汁原味地保留少部分象征民族文化的實物或許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3.文化教育事業質量有待加強。
雨卜村的教育基礎和基礎教育這幾年在黨和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關懷與幫助下跟以前相比有了長足的進步,村里有小學,鄉里有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基本沒有因為貧困而失學的現象發生。現在碰到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培養出更多更高層次的人才。雨卜村的小孩能考上大學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十多年來也就那么5、6個,而每年有近200多人在讀書,按照我國目前高校毛入學率25%計算,該村至少可以出現20、30位大學生。這種狀況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小孩從小受社會、學校及家庭環境影響造成的。雨卜村地處偏遠貧困山區,交通、經濟不發達、信息閉塞,孩子們從小接觸學習到知識信息比城里小孩要差老遠;學校教師缺乏,不少必修科目沒有開設,有的老師一人身兼所有科目,孩子們自然得不到系統學習,所以;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也不高,不可能給予他們太多教育,所以知識結構存在極大缺陷。從外面引進教師也不現實,沒有發展前途,待遇不高(基本工資2000元左右,與當地公務員差不多),年輕教師絕大多數不愿長期扎根于此。志愿者頂多待上2、3年都離開了。要切實提高文化教育發展質量首先必須建立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偏遠貧困地區學校教師的福利待遇;其次建立城鄉學校對口支援長效機制,市區優質學校應派教師常駐鄉村學校支教,可以嘗試在市區學校辦一些“融水班”、“香粉班”、“雨卜班”,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還有為鄉村教師提供較好的發展空間,在人員編制、外出學習培訓以及干部考核提拔上適當向他們傾斜,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黃海峰單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鄉鎮管理下的新農村建設論文
- 下一篇:網絡安全計算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