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社區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1 04:33:33
導語:和諧社會社區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區發展歷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社區的概念逐漸獲得官方的認可,社區服務的概念逐漸被引入,90年代初,社區建設的概念逐漸取代社區服務,全國開始廣泛的社區建設活動,1998年民政部選擇26個國家級實驗區進行社區建設的探索,2000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文件,正式確立全國的社區建設與發展。當前的社區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基礎組織,承擔著組織內的居民管理與服務的職能,對于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區建設對于和諧社會發展的意義
社區是城市化建設的可操作單位,和諧社會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而社區是和諧社會的具體操作單位。社區具有一定限度的區域范圍,是政府服務、經濟組織等多面交織的區域性共同體,對于政策的落實、社會保障的發展以及社會規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社區穩定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
社區的自治與穩定對社會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和諧社會發展而言,社區承擔著政策落實與基層群眾服務的雙重任務,通過對社區內的居民進行組織服務,能夠盡早地解決社區居民的問題,減少矛盾與沖突,加強社區規范建設,建立社區警務室,能夠構建群防群治的社區防治氛圍,提升社區的穩定性。當前我國處于社會發展轉型的重要階段,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利益關系復雜化,社區內居民存在著多種矛盾,群發性事件發生率逐漸提升,社區承擔著維護社區內穩定的功能,通過良好的社區服務,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服務、緩解現有矛盾、對于不穩定因素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避免矛盾擴大化。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以社區為依托,建立健全民意匯集以及分析機制,做好政策落實,緩解社區矛盾,維護社區穩定。
2.社區自治是和諧社會民主政治的基石
社區民主是基層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區發展而言,為了推動社會民主化建設,需要加強社區自治,大力推進社區民主化建設。新型社區是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區建設與發展而言,社區自治化能夠為基層民主提供依據,加強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以及自我監督,能夠發揮社區的自治功能,加強社區的服務功能,為基層民主實踐提供載體。社區自治化進程是社會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區的自治化管理,能夠確保各項民主權利得到落實管理,為和諧社區發展提供民主氛圍。
3.社區文化建設對于和諧社會文化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社區類型與居民職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同一社區內的居民在職業、收入、教育程度以及社會聲望等方面的差異明顯擴大,城市化對于城市人際關系造成影響,導致相應的社區關系冷淡。社區建設的目的是為了重建社區居民的認同感,緩解社區內的矛盾,使社區居民能夠形成穩定的人際關系,提升社區穩定度。社區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會建設與發展而言,社區文化建設能夠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進社區居民的感情,通過構建豐富社區文化,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增進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形成融洽的社區氛圍。
4.完善社區服務是和諧社會民生建設的現實路徑
社區服務對于民生具有重要的意義,社區的保障功能包括政府保障的運行、保險政策的落實,同時包括為社區居民提供職業介紹與服務,發揮社區的社會保障功能。通過社區的保障功能,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穩定的服務,及時了解群眾意見,為完善社會民生建設與發展提供依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區居民的需求逐漸增多,傳統的街道服務不能夠滿足當前城市居民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社區服務,能夠形成“企業抓生產、社區抓生活”的社區服務格局,從而為社會的民生建設提供良好的服務管理。當前社會的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小型化、婦女職業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加強社區的服務管理,將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服務的主體,構建社區居民保障體系,滿足多方面的居民需求,從而增強社區的凝聚力與吸引力,保障民生政策落到實處。
三、多元化與社會治理的關系
“和而不同”是中國哲人所追求的境界,但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境界,當前社會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和諧社會的基本標志之一是保證“和而不同”,確保社會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形成互相尊重的社會氛圍。傳統的農業社會是以單一化的主體為特征的治理結構,該階段表現出對多元化的壓制,但是工業化的發展通過技術剔除社會的差異性,從而構建同一性的社會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化以及多極化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題,后工業化時代,單一主體的結構逐漸被打破,多元化的利益要求與多元化的組織結構要求以合作普遍的社會自治進行管理,同時要求社會居民具有包容個性、追求個性,從而對多元化社會進行治理。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是社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長的必要結果,同時多元化會促進社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推進社會朝合理化發展,從社會的公共性作為切入點,提升社會治理的穩定性,通過多元主體與政府干預模式相結合,保障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共同發展,從而提升居民之主權,將治理主體轉變為責任主體,整個社會治理體系也就在結構上獲得了公共性、靈活性,并最終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治理體系。
四、多元主體的社區建設新模式的實施機制
構建和諧社區,需要均衡社區內的各種利益關系,調整社區內的多重利益,謀求整合發展。社區建設是政府、社區內居民、社區組織以及社區內的機構合作互動的過程,在和諧社會構建的語境下,需要創新多元主體互動治理的社區建設新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主導功能在社區建設過程中,需要理順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將社區不應承擔的執法與行政審批歸于政府職能部門,將政府直接管理的社會事務歸還于社會自治組織和中介組織,從而處理好政府與社區之間的管理。以“上海模式”為例,采用市—區—街道—居委會的四級網絡體系,強調政府下放權力,建立社區自治組織,做好政府行政力量與基層社會自治力量的協調管理,由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務與指導型轉變,明確政府工作定位,做好社區建設與管理。
作者:汪海玲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 上一篇:模糊綜合評價下安保型企業建設論文
- 下一篇:高校圖書館服務新農村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