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探討

時間:2022-06-26 09:27:28

導語: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探討

摘要:目的提出核醫學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中若干需要關注的問題,提高預評價報告的編制質量,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方法依據GBZ120-2006等相關國家標準,對照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中易忽視、需關注的問題進行探討。結果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需注重布局與分區、防污染措施、三廢處理、評價目標值設定、屏蔽目標選取、輻射危害評價、防護設施、管理制度及應急響應等各方面的評價。結論在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中,需結合診療實踐,注重細節,切實將新的技術標準引入評價。

關鍵詞:核醫學;放射防護;職業病;屏蔽設計;輻射危害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放射診療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管理規定》[1]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放射診療單位在新開展核醫學項目時,需委托有資質的機構進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國家對放射診療項目的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編制規范》[2]等技術標準。筆者在進行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過程中,發現一些易忽視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1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主要內容

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主要內容有概述、建設項目概況與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防護措施評價、輻射監測計劃、輻射危害評價、應急準備與響應、放射防護管理、結論和建議部分,其中防護措施評價含工作場布局、分區與分級、屏蔽設計、防護安全裝置、其他防護措施等。

2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中常見問題

2.1布局與分區

與其它普通影像診斷、放射治療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一樣,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也需要涵蓋GBZ/T181中規定的各方面內容。但在核醫學建設項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藥后的患者也將成為一個流動的放射源,同時,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將成為污染源項的一個來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員之間的交叉照射,是核醫學項目與加速器治療、普通影像診斷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護措施評價中,除各房間屏蔽厚度的核實外,整個工作場所的布局、分區也是評價的重點。其中工作場所中的人流、氣流、物流的走向是評價的核心,在兼顧方便診療的同時,應盡量調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減少放射工作人員與給藥后的患者、給藥前與給藥后的患者間的交叉照射。關鍵是盡量減少和避免醫護人員、患者和公眾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建設單位由于條件的限制,又想上盡量多的核素與診療項目,往往導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與建設單位前期溝通和評價時,應根據建設項目的規模、選址、建設面積等條件,建議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規劃條件以及人員條件下無法開展的診療項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導致無法滿足放射防護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評價

核醫學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個重點。在預評價時,應對照GBZ120-2006《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衛生防護標準》[4]等標準要求,對場所的墻面、地面、管道、衛生通過間、表面污染監測設備、工作人員操作時的防污染措施、受檢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細節,切實評價建設項目擬采取的各項防污染措施,如墻面、地面擬采用的材質、防護層高度、表面污染儀的配置、131I治療病人的用餐問題、治療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潔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廢的處理

放射性廢物、廢水、廢氣是核醫學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須考慮的問題。核醫學科通風的評價不能僅限于通風櫥的排風,廢水的評價也不能僅限于設置衰變池。要求設計單位給出廢水、廢氣排放管道布局圖、衰變池設計圖等,對建設項目的廢水、廢氣處理做出全面評價。例如通風口的設置、通風換氣量、氣流的走向,衰變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設計等。同時,應關注設置在一樓以上的核醫學科的廢水管道的屏蔽防護等問題。固體廢物處置的評價,應注意放射性廢物桶的數量、放置場所等是否滿足工作需求。

2.4評價目標值的設定

因核醫學建設項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規的放射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等評價目標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員手部、眼晶體等器官的年當量劑量的要求。同時,在設定建設單位的管理目標值時,雖然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5]中,眼晶體年當量劑量的限值為150mSv,但鑒于2011年ICRP關于組織反應的聲明及2012年ICRP118號出版物[6]中眼晶體白內障的吸收劑量閾值考慮為0.5Gy,ICRP建議,放射工作人員年平均年當量劑量為20mSv,任何一年中的當量劑量限值為50mSv,建議將眼晶體的年當量劑量管理目標值定為20mSv或更小的一個分數。同時,在輻射危害評價時也用此值對放射工作人員的眼晶體劑量進行評價。2.5屏蔽設計目標的選取屏蔽設計的核算是預評價的重點。

2.5μSv/h是放療、影像診斷等項目中較為通用的目標

值[7-8],在核醫學科屏蔽設計核算時,絕大部分場所都可將此作為屏蔽設計的目標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檢查后留觀室、受檢者衛生間等墻體,及防護門外控制區內患者停留的場所如走廊等應不做苛求,同時患者可能短暫經過的走廊防護門外等非限制區的瞬時劑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體外如樓上、樓下等場所若是其他醫護人員或患者等公眾成員長期居留的場所,則劑量率目標值就需遠小于2.5μSv/h,應根據其實際居留時間計算目標劑量率。因此,在屏蔽設計核算時,建議同時考慮劑量率和劑量負荷。如18F工作場所的劑量負荷可參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資料,以達到屏蔽設計目標。在采用劑量負荷法時,建設項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數量等,將是影響屏蔽厚度的關鍵因素,在工程分析時要切實了解建設項目的規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時,要關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過的地方所對應的鄰近區域,如頂棚、樓板的屏蔽,特別要關注工作場所鄰近區域或樓上、樓下有長時間居留人群時的情況。同時在核算時,應考慮到注射后休息室、檢查后留觀室等房間可能同時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間等情況。因此,屏蔽設計核算應充分考慮放射防護最優化原則,也要為今后的發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時也要考慮到當前醫患矛盾、公眾對輻射的認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響。

2.6輻射危害的評價

在評價正常運行條件下工作人員所受到的劑量時,除常規的全身劑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員因注射、給藥、擺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離接觸用藥后患者所導致的手部、眼晶體的劑量。此時,需假設常規注射、給藥、擺位等所需的操作時間、與輻射源的距離、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況,如注射時是否使用鉛注射屏蔽防護器,運送藥物時是否使用藥物貯存運輸器,用的是何種屏蔽物質、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動封裝、封裝櫥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時,也需考慮核素的衰減、18F掃描時已等候30min以上及檢查前排尿等細節。

2.7視頻監控、語音對講、門禁等設施

視頻監控、語音對講系統、門禁等設施,對核醫學科加強患者管理、減少人員受照劑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議設計單位給出這些管理設施的設計圖,并在預評價時要對這些擬設置設施做一個較全面的評價。

2.8內照射危害的評價

在核醫學建設項目的評價中,評價單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員外照射劑量的評價,而忽視核醫學科存在的內照射危害。國內外多項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療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氣溶膠,放射工作人員體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張震等[10]采用空氣采樣器,宋易陽[11]等采用全身計數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員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積劑量的內照射。因此,在預評價過程中,內照射危害仍是預評價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應關注甲狀腺癌等治療病房,其通風系統等防護措施能否有效地減少放射性氣溶膠等對患者及醫護人員造成的內照射危害。建議評價機構應具有相應檢測放射性氣溶膠的能力,否則無法在類比項目獲得必要的數據支持。

2.9放射防護管理制度、應急響應與管理的評價

建設單位放射防護管理制度、應急響應與管理的評價是預評價中的難點,也易被忽視。患者的管理是核醫學科管理的重點之一,也是降低人員受照劑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實踐中,建設單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視軟件的管理,表面污染儀、門禁等設施、表面污染監測制度等措施經常形同虛設。因此,應針對建設單位擬定的各項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進行詳細的評價,對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補充建設。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評價環節,建議關注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計的配備,對從事注射、封裝等操作的人員除佩戴常規個人劑量計外,應加戴指環劑量計。同時,建設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也要有針對性,要根據核醫學科的特點列出可能出現的藥物滴灑、用錯藥物或劑量等異常情況的應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評價。

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系統工程,評價人員在掌握放射防護知識的同時又需要熟悉核醫學診療流程,應嚴格依照國家放射衛生相關標準并適當引入國際上適宜的新技術標準,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設計中放射防護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診療單位的實際應用。

作者:黃麗華 鄭森興 陳新俤 郭進瑞 單位:福建省職業病與化學中毒預防控制中心

參考文獻

[1]衛生部.放射診療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管理規定:衛監督發[2012]25號[S].

[2]衛生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編制規范:GBZ/T181-2006[S].

[3]衛生部.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20-2006[S].

[4]衛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衛生防護標準:GBZ134-2002[S].

[5]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S].

[6]ICRP.關于組織反應的聲明及正常組織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輻射效應———輻射防護中的組織反應閾劑量[M]//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第118號出版物.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衛生部.電子加速器放射治療放射防護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8]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9]王紅波,孫全富.核醫學科工作人員職業性內照射研究進展[R].廣西北海:中華醫學會第十次全國放射醫學與防護學術交流會,2015.

[10]張震,張奇,拓飛,等.4家核醫學工作場所空氣中131I活度濃度的監測[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13,30(3):185-187.

[11]宋易陽,何力華,白家驤,等.北京市醫院核醫學科工作人員內照射個人監測及劑量估算[J].同位素,1997,1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