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強化發展建議
時間:2022-12-26 11:28:00
導語:循環經濟強化發展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濟體現。它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1,2]。它不僅是一種以生態學和生態規律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資源和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對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融合起指導作用。如果將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可以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同時可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它可以解決很多農業問題,例如治理環境污染、轉化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普及農業科普知識、合理利用各地鄉鎮農村企業留下的不良資產等。目前,農業循環經濟在我國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對此,筆者提出發展我國循環經濟的七點建議。
農業生產的指導思想是要進一步強調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統一,走“優質、高產、高效、可持續”的道路[3]。由于廣大農民缺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強烈意識,因此應以多種形式多種手段介紹循環經濟的知識,加強宣傳引導,使他們盡快樹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加快其在我國的發展。具體的建議如下:
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
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認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現實意義,并從科學的角度清晰地闡述農業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及在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從而為具體開展循環經濟的操作方案提供理論支持。
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宣傳標語、板報等多種傳播媒介,使廣大農民更深刻的認識在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帶給農民的好處。從而使農民樹立綠色消費、創新生產的觀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增強政府及企業與廣大老百姓的聯系,政府及企業應積極鼓勵公眾參與,引導公眾樹立新發展觀(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新價值觀(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我們維系的生態系統)、新生產觀(盡可能利用可循環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利用高科技投入來代替物質投入)和新消費觀(綠色消費,限制一次性產品消費)。
構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體系。
在農業稅收制度方面,繼續推進新的農村稅費制度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為農業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目前,全國免征農業稅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則應在加大農民補貼制度基礎上制定新的政策,使農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因為由于農業環境污染導致的農藥殘留、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的根源不是農民噴施農藥,而是農藥不符合一定的標準,所以環境污染稅的主體應是生產農藥的企業而不是農民本身。因此要向達不到環境標準的生產農藥等生產資料的企業收取環境污染稅。
在農村金融制度方面,調整和改革國家的財政分配結構,使之向農業和農村傾斜,從而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各項投入。各級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嚴格執行預算進度,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同時積極運用補助、稅收等多種經濟杠桿,引導并鼓勵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并適當的安排有關生態農業的專項資金,以開展技術培訓、生態建設規劃、小型試驗示范活動、經驗交流等方面的補助。對于規劃中所選定的項目,各級政府及各地銀行在資金上要有選擇地給予一定的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實行國家、集體、個人三結合,多層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籌集可促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要不斷增加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事實上,近些年來國家一直非常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對農業和農村上的投資力度也不斷地加大。但是隨著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資金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應繼續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探索發展循環經濟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最終通過政府、企業以及農民的共同努力,促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資金投入的穩步增長。
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因此技術創新是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向農業循環經濟過渡的關鍵因素。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關部門如環保,科技部門牽頭,以支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新技術為重點,進行科研項目的立項與招投標,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研發機構的力量開展科技攻關,用科學技術推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這些技術創新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積極開展沼氣生產、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立體種養、生物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節水農業、太陽能利用等已有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同時應充分考慮農業規模化、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趨勢中出現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為此,一要加大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
我國農業科研人員不足,人員知識水平不高,是制約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循環經濟人才。二是完善農業科技投入和技術推廣體系。這就要求政府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廣體制,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體系,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業科技的投入。我國現階段投入在農業上的科研經費遠遠不足。而這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要創新農業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場化道路,鼓勵和動員全社會各層次的力量加入到農業科技投入中來。調動人員從事農業科技投入的積極性,特別是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或場)、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的示范和技術推廣作用。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出適合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頒布了19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及30多項行政性條例等。這主要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制定的,但其中的一些內容也是與發展循環經濟相關的。為了更好的在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就要求我們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盡快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諸如農產品價格、土地承包、農業信貸及稅收政策等,從而調節農業投資主體的經營行為,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刺激農民自覺地發展循環經濟。
政府需加大對已制定和即將制定的有關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在我國的宣傳和執行力度。一方面要通過廣泛的宣傳,使這些法律法規為民眾熟知,從而深入人心。
同時也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單位及個人嚴肅處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民眾自覺地守法,同時也能樹立起法律的權威,保證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
另外,也要制定《農業循環經濟法》及各類相關的專業法律法規。要結合我國已經制定的《環境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的實際情況以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踐,盡快地制定出一部科學、針對性強同時可以規范和引導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農業循環經濟法》。與此同時,還要制定各類相關專業法律法規。例如:食品安全、綠色農業生產管理、清潔生產以及再生資源回收管理等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
培育農業循環經濟的載體。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是產業集群,政府應通過財稅、金融等各種手段,加大對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農業產業集群。這就需要企業間建立一種學習和交流的機制,即鼓勵各企業間建立一定的聯系以促進交流和學習,用以增強企業間的承諾和信任。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另一個有效載體是園區建設。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我國現有的產業及區域布局,制定出包括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農業經濟園區發展的規劃,打破傳統的行業和部門間的割據,同時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有共生關系的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或者幾個集團內,從而實現有害污染物的內部閉路循環,使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得到高效重復循環利用,進而使企業間相互依存,最終實現高效益、低成本的發展與擴張,產生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4]。
探索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的多種模式。
從本質上說,農業循環經濟其實是生態經濟,這就要求發展農業經濟時要遵循一定的生態規律,進而尋求農業和生態環境間的和諧發展,如:運用現代科學的管理方法,將種植業和牧業、林業、漁業以及相關加工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建立一種相互促進、利用及協調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向人們提供各種綠色食品和其他生物資源,實現農產品生產的高效、優質、低耗。另一方面可通過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建立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中小型生態農業園。具體說來,有四種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區推行:(1)以魚塘為中心的生態園;(2)間作不同作物、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3)山林基地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4)以沼氣為核心、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要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及培訓的力度,盡快地把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培養成高水平的新型農民;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采取各種形式以實施農村實用型人才的培訓工程,培養一大批生產經營的能手,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盡快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義務教育的有關政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大力實施“陽光工程”。同時,也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個支持一部分大中專畢業生、研究生到農村就業;督促城市下崗、退休干部以及科技人員到農村服務。只有這樣,才可以為農村提供新的力量,推進農村體制改革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盡快地適應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客觀需要。
農業循環經濟已逐漸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主潮流和趨勢,是21世紀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但循環經濟因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等特征,在推行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各種困難,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會整體力量的推動。政府各部門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財政部們要提供資金支持,行政部門要提供相對寬松的政策,技術部門要提供技術保障,各部門統一行動為發展循環經濟保駕護航,才能使循環經濟在農業上取得更好的成果,進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 上一篇:高職課程評價形式
- 下一篇:提升課堂效益演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