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動力系統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1 04:35:00
導語:西部大開發動力系統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精神動力:西部開發的先導
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首先是觀念、精神上的差距。西部地區由于歷史上延續至今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斷滋生的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得過且過的觀念與行為,使人們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愿望與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的精神與動力。如果這種觀念和精神狀態得不到徹底改變,即使國家加大扶持力度,其他地區傾力給予協助,外資注入不斷增多,西部開發也將難以實現既定的宏偉目標。所以,西部開發尤其是開發初期,必須以轉變觀念和形成精神動力為先導,喚起人們強烈的經濟發展意識,以加快開發的進程。
1.強化競爭意識。市場經濟的本質在于形成經濟主體之間相互競爭的態勢。這種競爭不分所有制、民族和地域,是一種公平、公正和公開的競爭。在我國加入WTO之后,西部已成為市場競爭的熱點地區,競爭主體已不僅是國內組織或個人,而且國外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也已進入西部市場展開角逐。所以,西部在開發之初就要有搶先競爭、爭取市場主動權的意識,通過競爭振奮精神,以積極的心態融入大開發的主戰場。
2.倡導協同意識。西部開發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改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等諸多領域,單靠自身現有的資源和技術力量是力不從心的。所以,西部開發既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也要借助外力,將開發的視野放在國內外客商的廣泛參與上,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人文環境,以及國家所采取的各種優惠政策措施,堅持開放與合作的方針,以開放的市場和靈活的政策,大膽引進優秀人才、先進技術和急需資金,與其他地區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的協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機制,實現“雙贏”的目的。
3.注重特色意識。目前,西部地區在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資金條件等方面與東部地區差異明顯,如果不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長處和短處,急于求成,采取均衡式發展戰略,勢必會增加機會成本,影響開發的進度。西部地區的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農林牧資源、勞動力資源,以及建國以來尤其是“三線”建設時期所積累的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基礎工業和國防科技工業技術存量。西部地區必須一方面采取若干投資傾斜和優惠扶持政策,重點發展資源開采加工、重化工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如能源原材料工業、重型機械制造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科技產業;另一方面,又要積極發展農、牧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輕紡、食品、建筑材料工業等。同時為解決西部地區“瓶頸”制約,還要大力發展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部門。[1]只有這樣,西部地區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贏得發展的速度。
4.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源。市場經濟貴在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西部地區應著力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創新:一是通過制度創新,規范人們的相互關系,提供人們競爭、合作的框架和規則,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減少信息成本和不確定風險,從而為實現合作創造條件,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二是通過市場創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市場競爭主體,增強市場活力;拓展新的市場發展空間,不斷擴大市場的外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在企業、居民和農戶之間架起一道商品交換的橋梁。三是通過產品創新,生產出適合區內資源條件和國內外市場需要的優勢名牌產品,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提高西部地區的知名度。
二、投資動力:西部開發的基礎
區域經濟增長的最初動力是資本投入的增長。資本稀缺是阻礙落后國家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西部地區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金匱乏、投入不足。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1996年固定資產投資額東部地區14292.67億元,中部地區5091.33億元,西部地區2881.53億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62.21%、22.16%、9.93%。說明西部地區投資能力明顯偏低。顯然,西部大開發必須克服資本投入“瓶頸”。但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國家預算內資金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小,尤其是對競爭性領域的投資更會不斷減少。因而,西部開發單純寄希望于國家進行巨量投資已不現實,即使國家從扶持的角度給西部多安排一些投資項目,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地區投資的短缺。對此,西部地區應采取多元化投資戰略,內引外聯,增加開發資金。
1.積極爭取國家西傾的投資政策。如國家投入一定資金幫助西部地區更新企業技術設備,提高產品技術含量;設立專門的開發基金,提高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東部地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向西部流動,引導東部地區的一些傳統企業向西部轉移等,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步伐,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
2.充分調動社會投資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使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其儲蓄存款余額2001年末達到7.8萬億元,今年一季度投資增長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個體投資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1個百分點。這表明,在有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民間投資出現了回升勢頭。民間投資的增長,對于逐步擺脫我國投資增長對國債投資的依賴,形成投資增長的良性循環,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西部地區應拓寬投資渠道,把社會閑散資金更多地轉化為區域開發建設資金。如通過允許組建投資基金,吸收民間資金進入西部亟待發展的產業;允許民間力量自主創辦教育機構和研究開發機構,促進西部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增強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2]在放寬民間資金進入西部經濟發展領域的同時,要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鼓勵,并依法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提高他們的投資積極性。
3.不失時機地大量引進外資。隨著我國加入WTO,來華投資的外商將會日益增加。過去,外商投資大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如今我國發展戰略的重點轉向開發西部。在市場經濟利益機制的驅動下,無疑會將外商的投資逐漸引向西部,加之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市場前景會被外商所看好。因此,西部地區應借鑒東部經驗,搶抓機遇,大力引進外資,切實改變投資環境,使外商在西部享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政策優惠;對于是否允許外商進入某些重要產業領域,政府應對東西部采取區別對待的政策,以加快西部開發的速度和縮小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除了直接吸引外商到西部地區投資外,有條件的企業要大膽走向國際資本市場,通過直接上市或發行債券等手段籌集國外資金,為開發奠定資金基礎。
4.增強自身資金積累能力。西部地區是我國能源、原材料生產的重要基地,但由于價格偏低,致使大量價值流失,直接影響到本地企業利潤和職工收入的增加,導致資金積累速度比較緩慢。因此,西部地區應以市場為導向,深化價格改革,理順比價關系,減少能源、原材料的價值流失量。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提高資金積累能力,擴大資金投入,緩解西部開發與資金短缺的矛盾。三、科技動力:西部開發的關鍵
科技進步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撐和推進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一般都是通過科技創新,解決生產力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競爭力不強,關鍵是科技研究與開發的能力比較低。所以,西部開發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形成推動科技進步的有效機制。
1.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科技進步在人才,人才培育靠教育。西部開發必須振興教育事業。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盡快培養和造就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為西部開發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使西部地區發展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基礎之上。
2.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根據我國國力和西部實際,推動西部科技進步,既要爭取中央和地方投資,也要激活其他方面投資的積極性。在當前情況下,政府通過發行國債籌集一部分資金作為企業技術改造貼息,帶動銀行貸款,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無疑是一項重大措施。但從長遠看,必須形成技術進步的市場化投資機制。對企業來講,應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手段籌集技術進步的資金。[3]這將會使科技投入多元化,籌集更多的發展資金,為西部地區的科技進步提供資金保障。
3.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據有關部門對我國15個工業行業的調查,關鍵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以及大中型企業普遍的技術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5-10年,有的行業甚至落后20-30年。西部地區的企業在此方面更為落后,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任務十分繁重。由于企業技術設備更新改造遲緩,導致勞動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不高,虧損和破產的企業愈來愈多。因此,西部地區應積極引進先進的科技成果,及時對傳統的、落后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通過技術改造,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的更快發展。
4.著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從工業結構看,西部地區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高,高附加值制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帶有明顯的資源型結構。按工業總產值計算,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占36.5%,比全國平均值高7.6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高10.8個百分點。但客觀地分析,西部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仍具有不少有利條件:現有44個大中型城市,9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中,西安是我國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擁有高等院校47所,各類科研及技術創新機構4000多個,專業技術人員40萬人。重慶、成都、蘭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實力也較為雄厚。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這些城市的科技基礎,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依托,積極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以此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騰飛。
5.優化科技創新的制度環境。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制定一系列鼓勵和支持西部進行科技創新的法律和法規,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同時政府要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支持和鼓勵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如利用稅收優惠支持企業進行研究與開發的投入;通過設立政府投資基金,扶持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通過財政補貼和貼息貸款,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成本和創新的“門檻”等。
四、改革動力:西部開發的路徑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西部的各項實踐證明,在全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中,一個區域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其競爭力也就越強,同時與其他區域進行經濟交往的體制和政策障礙也就越少。因此,加快區域經濟市場化改革,不僅有利于本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協調。當前,西部地區的市場化改革,不能僅僅局限于對企業的改革,還必須對地方政府本身的經濟職能、行政職能乃至機構設置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革。
1.深化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西部地區國有企業較多,但真正具有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卻較少。為此,西部地區應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促進企業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增強生機與活力,同時為企業發展創造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外部環境;進一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規范股份制改革,使產權重組更加有效,法人治理結構更加合理,企業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改變西部國有企業長期以來過分依賴國家支持和保護的心態,形成勇于開拓進取的經濟活動主體;根據WTO規則,強化企業內部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和費用,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境地;明確企業的市場定位,生產自己獨特的產品,開發獨特的技術,逐步建立一批技術和市場領先的現代企業,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調整和優化所有制結構。西部地區經濟運行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國有經濟所占比重很高。這種所有制格局,既占用和浪費了大量國有資本,又限制了各種非國有資本的進入。西部大開發要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必須對已經調整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加大調整的力度。一是國家最新出臺的調整政策,如債轉股、兼并破產、多元化公司制改組、股票上市、技改財政貼息、國有資產有償轉讓等,應切實向西部地區傾斜。二是應把國有獨資企業減少到最低限度,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到西部投資建廠或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尤其要大力扶持和加快發展非國有制經濟,形成各種經濟成分充分競爭的格局。
3.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我國加入WTO,首當其沖的是政府部門的管理行為和方式不適應。西部開發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政府在職能轉變上未能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過多的管理環節、審批手續和對經濟活動的非正常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對開發形成了行政管理性障礙。為此,西部地區的政府管理體制要朝著辦事高效、運轉協調和行為規范的方向改革。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真正交給企業。二要按照精簡統一、提高效能的原則,調整組織結構,減少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同時抓緊建立健全行業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作用,降低管理成本。三要統一稅費政策,對國內外各類企業采取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和非歧視政策,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四要徹底清理計劃經濟特征鮮明的行政審批制度,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明確劃分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克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弊端。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及辦事效率的提高,將會使西部開發迅速啟動,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鄭曉幸,傅澤平.論西部地區邁向21世紀的經濟大開放[J].理論與改革,1999,(6).
[2]張敦富,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陳佳貴.培育和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J].中國工業經濟,2002,(2).
- 上一篇:經營城市分析論文
- 下一篇:西部經濟增長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