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十一五”經濟發展計劃

時間:2022-03-16 04:59:00

導語:地級市“十一五”經濟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級市“十一五”經濟發展計劃

地級市十一五經濟發展計劃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

“十五”以來,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力驅動下,我市實施“經營綠色、建設綠色***”戰略,突出培育以“藥、水、游”為主的綠色產業群體,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完成了“十五”計劃的主要目標任務,為“十一五”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綠色特色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間,我市各級、各部門堅持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戰略,全市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加快,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實現GDP119.55億元,三次產業比例達到26.7:25.7:47.6。2001-2004年GDP增速分別為6.6%、7.8%、8.3%和9.4%,平均增長8.3%;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5億元,年均42.6億元。基本上形成了以優勢資源開發為主導的綠色特色產業群體,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張,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中藥產業在政策引導、行政推動、市場帶動的作用下健康發展;漢江干支流新一輪水電開發全面啟動,漢江綜合開發進程加快,喜河電站首臺機組即將發電,蜀河電站前期工程開工建設。金州330KV和***—喜河—石泉330KV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2004年全市醫藥工業和水電產業分別實現工業增加值4.1億元和6.6億元;生態旅游從無到有、迅猛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快速擴張,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108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億元;蠶桑、魔芋、茶葉、畜牧業等一批特色產業,初步實現產業化經營。

2、交通基礎設施大為改觀,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十五”期間,我市搶抓機遇,加快以公路交通和生態環境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等級和里程有了歷史性突破。全市新建二級公路265公里,新建和改建三級路1184公里,油路里程達到1600公里,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119km,實現了鄉鄉鎮鎮通公路,市域內以二、三級路為主的“三橫七縱”公路網絡基本形成,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得到初步緩解;西康鐵路開通進一步凸顯***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物資進出的“咽喉”通道得到擴張、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市累計完成造林面積327.38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81.66萬畝,宜林荒山造林145.72萬畝;共治理小流域100條,治理水土流失7185km2,生態移民35413人,新建沼氣池23160座,為蘊育綠色資源奠定了基礎。

3、城鎮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功能顯著提升。通過經營城市、市場運作,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江北綜合開發步伐加快,江南舊城改造穩步推進,***城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江北開發建成了濱江大道、橋西護岸、望江公園,江南舊城改造完成了大橋路、巴山西路、金州路以及背街小巷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改善了***中心城市形象,明顯提升了區域中心城市功能。2004年***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6.8km2,城市人口達24.3萬人,分別比“九五”末增加了2km2和4.5萬人。城市道路長度達134公里,供水普及率達到98%,綠化覆蓋率30%,人均住房面積20.3m2。以***中心城市建設為帶動,九縣城和一批重點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拓展了城鎮發展空間,道路硬化和文化設施建設改善了城鎮形象,增強了城鎮功能,城鎮的聚集效應、推動和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4、對外開放力度加大,經濟的市場化水平逐步提高。“十五”以來,我市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投資的軟、硬環境逐步改善,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改革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招商引資工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增強,在各類招商引資活動中,全市累計簽訂合同引進資金143.33億元,實施項目398個,完成投資25.46億元。通過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有效緩解了我市建設資金嚴重匱乏的矛盾,建成了一大批水電、礦產、生物等優勢資源開發項目,加速了我市優勢資源的開發和綠色特色產業群體的發展壯大,極大促進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

5、社會保障能力逐步加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鎮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逐年擴大,共有28.04萬人參加基本養老、失業、醫療保險,有3.98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勞務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04年勞務外出43.7萬人,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5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對山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預計“十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2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72元,年均增加387元和105元,基本完成“十五”計劃預期目標。城鄉居民的恩格兒系數分別為40.1%和48.82%;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升級,在吃、穿、用、住等方面,不但數量增加,而且質量普遍提高。

6、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協調發展。“十五”時期,全市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投資大幅度增長,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大大改善。基本實現了“普九”目標,2004年,小學、初中適齡生(兒童)入學率分別為99.26%和95.62%。通過整合、提升,***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順利組建并正式運轉。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成效明顯,科技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工業增效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增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8%。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功能更趨完善,產品和服務豐富多樣。廣播、電視、通信、互聯網、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二、“十一五”時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市實施“經營綠色、建設綠色***”戰略,重點培育“藥、水、游”三大產業,實現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市面臨一系列現實的機遇與挑戰:

(一)我市面臨加快發展的機遇:

1、全國能源和水資源短缺,為我市綜合水產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十一五”時期,我國“世界工廠”地位凸顯,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全國經濟規模不斷增大,能源、水資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能源約束、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加快發展的基礎性矛盾,尤其是優質淡水成為中國21世紀戰略性資源。我市是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富集區,豐富、清潔的水資源不僅是我市建立綜合水產業不可替代的資源,更是國家南水北調不可或缺的優質水源。國家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為我市加快以漢江水能資源開發為主綜合水產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2、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改善***基礎條件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進入戰略機遇期,全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國家進一步加快鐵路、干線公路、大型生態環境、社會事業公共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建設“八縱八橫”鐵路網主骨架戰略部署,包柳、滬漢蓉兩條大能力通道(西安—重慶、襄渝鐵路)在***交匯,“十一五”時期,兩條鐵路增建二線、***樞紐擴能改造開工建設;阿北高速公路(西安—***—陜川界段)將要進入施工高峰,G316高速公路力爭開工建設,以上累計投資多達400余億元,這為加快改善我市交通條件,振興我市建材業、交通運輸和服務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建成的“十字型”的高速公路和大能力鐵路通道,將進一步強化***區域性交通樞紐功能,進而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推動***中心城市建設,帶動我市相關產業快速擴張,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3、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我市優勢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十一五”時期,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也是資源消費的高峰期,資源類產品供需缺口日益凸現;隨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投資成本的攀升、發展空間的壓縮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資源類開發投資及勞動密集型投資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我市礦產、生物、水電、勞動力資源豐富,開發初具雛形,交通優勢突出,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為我市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促使我市經濟直接參與國內外市場分工和競爭。

4、消費結構升級、綠色消費漸成潮流,為我市綠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十一五”時期,我國進入了經濟結構、消費結構快速變動的時代,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由溫飽型消費向小康型消費轉變,綠色消費成為世界潮流,追求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文化教育、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費比重將不斷上升。消費需求的穩步擴張和升級,為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人們追求純天然、有機、營養、安全、無公害的綠色消費,人們休閑和養生的需要,綠色產品和綠色產業的快速興起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變化為我市發展勞務經濟、綠色經濟和生態旅游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壓力加大。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場將更加開放,國際、國內在資源、市場、人才、資金等各方面的競爭更加劇烈。國家實施東部加快、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四大戰略,區域經濟競爭更加激烈,發達地區發展進一步提速,欠發達地區發展面臨眾多瓶頸制約,市場經濟的“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我市經濟規模小、水平低、效益差,在低起點上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抵御市場沖擊的壓力加大。

二是以交通為主的基礎條件仍然落后。出省高等級的大通道尚未形成,市內道路等級不高,結構不合理,境內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市縣公路沒有完全實現二級路連接,縣鄉公路等級低,鄉村道路多數是晴通雨阻。落后的交通,影響我市的人流和物流,影響招商引資,影響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三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不足。我市是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非常薄弱,人才、資金、技術嚴重匱乏,經濟總量小、水平低、效益差,活力不足,競爭力弱,財政入不敷出,全市還有89萬貧困人口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救助,扶貧攻堅任務繁重。

四是優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工建設,一些優勢資源開發項目將受到政策或環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煙塵處理設施投入加大,工業發展受到提高成本的壓力,我市工業效益和工業增長速度受到影響。

五是縮小與全省、全國發展水平之間差距的壓力加大。全市人均GDP僅占全省人均水平的52.2%,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僅占全國人均水平的56.3%和63%,是全省人均水平的88.5%和79%;社會發展水平滯后,2004年我市社會發展水平評價位居全省末位。隨著全國、全省經濟的加速,發展差距將繼續拉大,按照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我市縮小與全省、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平均水平之間差距的任務十分艱巨。

總體上看,我市發展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面臨的矛盾與問題必須通過加快發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實施“經營綠色、建設綠色***”戰略,以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關鍵,加強綠色資源的建設與保護,蘊育綠色;依托優勢特色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藥水游”三大產業發展為重點,努力促進特色產業群體跨越式發展,經營綠色;積極發展、大力倡導綠色文化,加快建設生態城市、綠色家園,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使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享受綠色。通過五年努力,把***初步建設成融生物資源、旅游資源、水電資源開發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水電能源基地、秦巴藥業基地、區域交通樞紐和山水園林城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蘊育綠色資源。建設和保護好以水資源為代表的綠色生態資源是***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既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又要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更好地實施保護,形成資源與經濟的良性循環,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資源基礎。

——堅持發揮資源優勢,構建特色產業集群。綠色既是***最豐富的資源,也是發展綠色產業最大的優勢。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理念,充分發揮區域特色、綠色資源優勢,瞄準國內外市場,進行合理規劃,加大產業篩選和整合,集中精力,突出重點,培育和構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綠色***品牌。

——堅持積極參與市場分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立足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加快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分工,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產品結構;依靠先進科技壯大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產品,增強市場份額,增強產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堅持優化發展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招商引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求發展,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以開放的眼光、思維和魄力,建立健全聚集生產要素、擴張產業效應的市場機制,營造公平、公開、開放的發展環境,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平臺,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聚集,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落實“五個統籌”,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注重社會公平,鼓勵、支持薄弱領域和薄弱環節發展,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促進良性互動和區域協調發展。

(三)預期目標

全市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預期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形成綠色主導產業框架,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綠色***品牌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更加優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全市整體跨入小康社會。

——特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藥、水、游”三大產業規模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秦巴醫藥成為知名品牌,生態休閑旅游蓬勃興起,漢江干支流開發基本完成,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充滿活力。

——基礎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境內鐵路復線、高速公路和“三橫七縱”路網建設基本完成,交通樞紐地位日趨突出;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和優化,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平臺得到進一步提升。

——山水園林城市初步形成。中心城市骨架得到拓展,一批主要市政標志性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面貌和市政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城鎮功能進一步提升,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人口發展到40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7%。

——和諧***建設初顯成效。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公民素質普遍增強,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和諧穩定。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5‰以內。

四、“十一五”時期發展的重點任務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是:強化基礎,擴張產業,改善生態,協調發展,主要抓好以下八個方面:

(一)以交通建設為重點,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平臺

搶抓歷史機遇,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形成以公路和鐵路為主體、航空與航運為補充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使***成為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重要區域交通樞紐。

●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突出干線、統籌城鄉、完善網絡、堅持標準、效益優先”的原則,以提高公路等級、增強通達能力、改善城鄉發展交通條件、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為目標,科學編制全市交通建設規劃。合理確定公路建設布局,在重點抓好干線骨架道路建設的基礎上,把公路建設的重點向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旅游開發的精品景區和投資項目集中的地區傾斜。堅持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管護,形成出境以高速路為主、市縣以二級路為主、縣鄉以油路為主的公路“三橫七縱”路網體系,打破交通瓶頸制約,提高公路交通水平。

●大力推進四條高速公路建設。建成GZ40高速公路***段84公里和阿北線小河—***高速公路57.5km,力爭建成阿北線***至陜川界高速公路,力爭開工建設國道316線高速公路***段。

●積極開展七條市縣二級路建設。建成***—嵐皋、***—旬陽、兩河—寧陜、平利—鎮坪—巫溪界、寧陜縣城以及石泉與GZ40高速公路連接線、西康高速公路甘溪—小河等二級路。

●扎實推進64條縣鄉油路建設。建成漢濱區大葉路、漢陰—銅錢、紫陽權洞路等64條縣鄉油路,總里程2339km。

●竭力支持鐵路“三線一站”加快建設。建成包柳大通道***—重慶和滬漢蓉大通道***—武漢鐵路復線***段270.6公里,開工建設包柳大通道西安—***鐵路復線90km。基本建成***鐵路樞紐站。

●加快港口、碼頭建設。新建石泉電站、喜河電站升船機,建好蜀河、旬陽電站過壩航閘;建成大竹園煤港,完成***關廟水鐵聯運港,并改建石泉、紫陽水陸聯運港口。

???●促使***機場復航,爭取***機場改造,由3C級改造為4D級,擴建跑道和導航設施,積極開辟新航線,增強***機場運輸能力。

???●建設高效便捷的物流路網體系。構建以***鐵路貨運站為中心,以石泉、漢陰、紫陽、旬陽等為結點,以鐵路、公路、航運為網絡的高效便捷的物流交通網絡體系。

(二)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山川秀美的綠色家園

堅持生態建設就是經濟建設的理念,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按照“一廊三區”的總體布局,堅持自然改善與人工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市場選擇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蘊育豐富的綠色資源,推動我市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

●加強生態工程建設。突出重點,集中資金,加強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流域綜合治理、天然林保護工程。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抓好漢江水資源保護工程。強化水利配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0km2,遏制環境惡化,減少水土流失。加強黃洋河、吉河、月河等原生態河流的保護。加強秦嶺、巴山國家生態功能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新建和保護20萬公頃自然保護區。

●突出重點區域綠化造林工程建設。堅持不懈地抓好漢江兩岸、城鎮周圍、瀛湖周邊、景區內外、交通沿線等地的工程造林植竹。抓好城市街道、城鎮公園、社區、機關和公共場所的綠化工作,實施一批重點綠化工程。

●強力推進高山生態移民和扶貧搬遷。加快推進高山住戶搬遷,減少人為因素破壞,促進植被恢復,切實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建設陜西乃至西北最佳生態示范區和人類宜居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五年全市生態移民人數達到5萬人。

●努力轉變資源、能源利用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禁止、限制重污染產業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資源、能源利用方式。大力推廣沼氣工程、以電代燃料工程。加快農村新能源建設,大力推進沼氣池和節柴灶建設,到2010年,計劃新建沼氣池12.7萬口,節柴灶41.7萬座。實施礦產資源的保護性開采,防范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減少生態環境破壞。

●切實加強環境治理工程。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并舉、預防與治理并重”的原則,加快縣城和重點集鎮垃圾、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廢水、廢氣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監管,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加強漢江干流***重點段防洪工程,新建堤防5.9km,加固加高2.54km,新修護岸5.9km。加強“三廢”綜合開發與利用,倡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

(三)以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推進農村經濟繁榮和發展

按照產業化經營方向,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農產品種養基地建設,不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揮政府推動和市場調節作用,實施一體化、品牌化戰略,增強***農業綜合效益,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六小”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小工程、大群體”項目,加強中小型灌區、農村安全飲水、病險水庫治理和江河堤防防洪等重點工程建設,完成黃石灘水庫渠系配套工程,建成漢陰洞河水庫,啟動引漢濟月調水工程。加強小流域治理,著力減少洪澇災害。加快基本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新建基本農田28.5萬畝,實施3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和30萬畝灌溉渠系配套改造,提高土地生產能力。

●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0萬畝,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農村居民糧食自給。

●積極發展優勢綠色種養業基地。根據區域、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優選適生品種,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狠抓產業強鄉(鎮)、專業村和產業大戶,重點建設“六大”綠色種養業基地,即:穩定連片桑園面積60萬畝,養蠶100萬張,產繭5000萬斤;建設優質高產、有機富硒茶園30萬畝,中、高檔茶葉900萬斤;建設優質魔芋基地10萬畝;以黃姜、絞股藍、葛根為主,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的中藥材基地40萬畝;建設優質烤煙基地20萬畝;建立優質畜牧產業基地,年穩定出欄豬400萬頭、羊200萬只。在產業區域布局上,以漢濱、漢陰、石泉等縣為主,建設以蠶桑、蔬菜、養殖、糧油為主的種養基地;以平利、紫陽為重點,建設優質富硒茶葉生產基地;以嵐皋、漢濱、漢陰為重點,建設優質魔芋種植基地;以旬陽、白河為中心,高標準建設好黃姜種植基地;以平利、鎮坪為中心,建立全國優質的絞股藍、葛根種植基地;以寧陜為重點,積極發展以林果、絞股藍、食用菌、豬苓為主的多種特產基地。

●大力發展強勢龍頭企業。用足、用活扶持政策,鼓勵、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培育、壯大綠色農產品龍頭企業;面向全國,擴大招商引資,積極引進農產品深度加工知名企業;積極參與市場分工,加強與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合作,加強市場開拓,開辟穩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強化產業配套服務。加快建設***市農產品交易中心,構建農貿市場體系,提升***農副產品的宣傳、認證、交易、信息等服務平臺,加強技術、防疫、金融、保險、信息等公共服務,建立、健全質量監測、質量認證和病害防治等服務體系,確保食品安全。大力發展產前、產中、產后等中介服務組織,重點培育和加快發展服務于當地主導產業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政府推動作用,增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市場調節的作用,促進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以基地為依托,以龍頭為關鍵,大力推進龍頭帶基地、公司加農戶和產加銷、貿科農一體化,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特色產業體系的綜合競爭力。

●努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圍繞390個重點村建設,結合主導產業培育,整合資源,捆綁資金,整村推進,完善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實施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到2010年,解決51萬人的貧困問題。

(四)以水能資源開發為重點,加快綜合水產業發展

按照“流域、梯級、滾動、綜合”的開發思路,依托優勢水資源,以水電能源開發為先導,以水資源市場化經營為原則,加快供水體制創新,促進旅游、航運、養殖及高耗能耗水工業發展,不斷提升***綜合水產業規模和效益。

●加快漢江干、支流水電梯級開發。全面完成漢江干流梯級電站建設,喜河電站正常蓄水發電,建成蜀河、旬陽、白河電站,漢江干流新增水電裝機104萬千瓦。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全面完成嵐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漢江主要支流小水電站開發。全市水電裝機能力達到300萬千瓦。

●爭取開工建設***火電廠。充分利用漢江水資源以及區位交通優勢,配合省發改委積極爭取***火電列入國家建設規劃,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雙重作用,擇優選擇項目業主,全力推進***火電廠前期工作,“十一五”時期,力爭開工建設裝機360萬千瓦***火電廠,初步形成水火并舉的區域性能源基地。

●加快輸電線路網絡建設。新建110KV輸電線路1178km,改造202km,變電工程610MVA;新建35KV輸電線路428km、改造62km,變電工程123MVA,優化市內城鄉電網結構,提高電力輸出能力。

●提高小水電電力就地轉化能力。依托豐富的水資源、礦產資源和電力資源,在確保環保和水質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發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載能工業,建設30萬噸特種鐵合金、5萬噸電解錳、5萬噸電解鋅生產線,提高***電力就地轉化能力,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提高供水產業市場化經營水平。加強漢江水體、水質保護,確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加強***、9縣城和20個重點鄉鎮供水工程建設,提高供水產業經營水平。研究、協調、促進實施省內南水北調工程。促進供水體制改革,加強水資源開發政策研究,爭取國家生態環境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政策,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漢江水資源的市場化經營。

●大力發展養殖、航運事業。充分發揮豐富水面優勢,建立健全水面的使用權流轉機制,完善漁業管理體制,積極引進、應用名優水產品種和先進技術,奮力打造***水產品品牌,大力發展淡水養殖業,建設陜西乃至西北最大的淡水養殖基地。改善漢江航道條件,提高航道等級,適度發展航運,方便沿江群眾生產生活,降低市內運輸成本。

(五)以秦巴藥業和綠色食品工業為重點,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特色資源和科技創新為依托,以秦巴藥業、綠色食品工業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揮工業園區“聚集、規模”兩大效應,狠抓企業培育、基地建設、市場開拓三個關鍵環節,構建生產、加工、研發和營銷四大體系,實現種養規模化、加工現代化和銷售市場化,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全力打造綠色特色產業集群,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綜合實力。

1、打造“秦巴藥業”品牌,做大做強***中藥產業。按照突出“突出特色、擴大規模、提高效益、打造品牌”的思路,重點圍繞黃姜、葛根、絞股藍等系列主打產品,全力打造“秦巴藥業”知名品牌,加快***中藥產業現代化步伐。

●做大做強醫藥龍頭企業。通過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擴大現有企業生產規模,提升經營水平;吸引省內外知名制藥企業兼并、改造***現有企業,擴大秦巴醫藥生產能力,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大力興辦一批中藥飲片企業,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常用中藥顆粒提取生產能力的企業,努力消化全市自產的道地藥材。積極開發藥膳、藥療等中藥食品、保健品,提高中藥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開發效益。

●推進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搶抓陜南現代中藥產業基地建設機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主體,科學規劃布局,合理確定基地規模,采取“公司+科研+農戶”的運作模式,建設以黃姜、膠股藍、葛根為主的高標準中藥材基地。建立和完善中藥材GAP技術研究中心和服務體系,建立健全GAP種植基地和SOP操作程序,大力推廣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全面提高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水平。

●積極構建中藥材營銷體系。在充分發揮醫藥企業自身營銷網絡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代銷、貼牌等現代營銷模式,積極利用國內專業營銷公司網絡健全、方式先進等優勢平臺,選好主打品種,參與更大的市場分工和市場競爭。大力發展藥材經銷大戶,發揮各級醫藥、藥材公司和供銷部門的作用,不斷擴大全市中藥材及飲片的銷量。爭取建設陜南中藥材交易市場和中藥現代物流中心,搭建中藥材生產、銷售信息平臺,通過與境內外藥材市場的聯系與合作,拓寬藥材銷售渠道,帶動全市中藥材的種植與加工,把***建設成為秦巴山區藥材集散地。

●加快新藥產品和原料藥后續產品研發。努力創造條件,力爭建立省級重點新藥研發機構——陜南藥研中心。整合市內企業藥研資源,創新藥研機制,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成果引進。加強企業之間的技術轉讓、聯合生產經營,盤活一批確有療效和市場需求、企業已經擁有生產經營權的傳統名優醫藥產品,在劑型、配方進一步優化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

2、發揮富硒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健康食品工業。發揮動植物富硒、水資源優質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的自然優勢,發揮民眾長期種養、加工的傳統優勢,依托旺盛的市場需求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特色、健康食品工業。

???●精心打造綠色食品工業品牌。大力發展魔芋食品、富硒茶、瀘康酒、木瓜酒、礦泉水、桑葚果汁、臘肉制品、山野菜及豆制食品。集中物力、人力和財力推進綠色、特色、優勢食品的標準化、規模化經營,積極爭取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精心打造3—5個在國內外市場上叫得響、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奮力構建強勢食品工業集群。加強現有企業資產重組和技術改造,擴大招商引資,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強的企業。積極組建秦東魔芋、富硒茶業等企業集團,打造大型龍頭企業。實施年產9000噸魔芋精粉、年產50噸高檔富硒茶生產線等一批重點項目,擴張食品工業總量,提高企業現代化水平,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構建現代化的***綠色食品工業體系。

●強化***綠色食品的市場營銷。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協會牽頭,有序開展“***綠色食品”品牌的打造、推介和管理,大力開展市場營銷,竭力拓展***綠色食品的銷售空間,不斷增強***綠色食品的市場競爭力。

3、加大企業改制、技術改造力度,提升***繭絲綢工業綜合實力。鞏固桑園面積,整合資源,創建絲綢工業與蠶桑農業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組建絲綢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緊密型絲綢集團,大力開發蠶、繭、絲的副產品,發展資源多級利用的新型繭絲業,重振***繭絲綢工業雄風。

●優化蠶繭絲綢發展環境。理順蠶種、蠶繭管理體制,杜絕區域封鎖;科學規劃烘繭灶布局,加強審批、管理,杜絕蠶種-蠶繭-烘烤-生絲等鏈條中的人為障礙,建設公平、統一、有序的市場。積極優化發展的軟、硬環境,搶抓“東桑西移、南桑北移”機遇,努力承接發達地區蠶桑絲綢產業轉移。

???●做大做強繭絲綢工業。完成國有繅絲企業改制,擴大招商引資,加強對現有繭絲綢企業資產重組和技術改造,加大深度研發力度,延長產業鏈條,奮力擴張蠶繭絲綢工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推進***絲綢工業化進程。

4、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礦產加工業。以汞銻、鉛鋅、金礦、錳礦、釩鈦磁鐵礦等有色金屬礦產和以毒重石、重晶石、瓦板巖、石灰石等非金屬礦產開發為重點,堅持“扶優扶強、環保低耗”原則,按照合理布局、強化管理、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清潔生產的要求,大力開發優勢礦產資源,有序開發戰略性礦產資源,把我市建設成為中國汞都、全國最大的鋇鹽基地及全省優質石板生產與出口基地。

●整合現有礦產加工企業,支持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品效益好的企業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實現優勢礦產資源的規模化開采,提高資源利用率。實施年產100萬噸水泥、2萬噸金屬鎂、40萬噸釩鈦磁鐵礦、350萬平方米瓦板巖、10萬噸鋅焙砂、1000噸金屬汞、10萬噸鋇鹽生產線等重大項目建設。

5、充分發揮***煙草品質優勢,加快***優質煙葉基地建設。搶抓煙草行業戰略性重組機遇,實施寶雞煙廠旬陽分廠年產20萬大箱卷煙生產線和年產60萬擔打葉復烤線改造項目,乘勢做大煙草龍頭企業。

???●鼓勵、支持煙草提取藥用茄尼醇的深度開發項目,開辟煙草使用新用途,延長煙草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帶動全市煙草業更快發展。

(六)以生態休閑旅游為重點,提升***生態旅游產業

立足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以秦巴自然風光和漢水風情旅游資源為基礎,以***特色山水園林城市和瀛湖為中心,以秦嶺、漢水、巴山為片區,堅持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并重,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高水平管理,打造***旅游的核心產品和響亮品牌,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產業。

●堅持高起點規劃,打造***生態旅游精品。加強重點景區、景點的統一規劃、高標準開發和規范化管理。結合中心城市建設,把***特色山水園林城市建設為旅居中心;大力發展以水電站庫區水面為重點的漢水文化游、以秦嶺南麓為重點的原始森林游和以南宮山、千家坪周邊開發為重點的巴山風情游,形成“一心三線”旅游總體布局。堅持區域優先發展戰略,實現漢濱、嵐皋、寧陜三縣區率先突破。以***山水園林城市和瀛湖為中心,建設漢江***城區段一江兩岸風景線,構建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水上運動、娛樂中心,打造***水上旅游精品,打響“陜南水城”、“中國綠心”品牌。依托秦嶺和巴山,重點開發以南宮山、神河源、千家坪、嵐河漂流及天華山、朝陽溝等為主的生態觀光、休閑運動項目。以月河川道農業科技示范帶和黃洋河休閑度假區為中心,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項目。精心培育西安—寧陜、西安—***(嵐皋)—小三峽(神龍架)等精品旅游線路,全力打造個性鮮明、內涵深厚、體驗獨特的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增強***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休閑旅游質量。把生態旅游建設與漢水文化建設、綠色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山水城鎮建設、綠色家園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突出特色、深度開發”的要求,以景區景點生態環境和交通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快通往景區道路、景區環線、旅游步道建設,努力改善旅游業基礎條件。建設瀛湖風景區環湖公路及旅游接待服務中心,加快香溪洞、千家坪、天華山、云霧山以及紫陽瓦房店茶山風情園等一批重點景區景點的路、電、訊、水等配套工程建設,形成與生態旅游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旅游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和景區景點的綜合配套服務功能,提高承載能力。

●堅持產業聯動戰略,提升旅游產業層次。發揮旅游“一業帶多業、多業促發展”作用,加快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相關產業發展。加快賓館、娛樂設施建設,建設四星級賓館,提高餐飲、住宿接待能力,改善城市形象。加快***特色旅游商品開發,重點開發***絲綢系列產品、富硒茶、鎏金蠶、木瓜酒、保健藥材、紫陽民歌光盤、漢劇臉譜等系列產品,不斷加大新產品開發;籌建***特色藥材、生物標本展覽館,建設***特色旅游商品超市和旅游商品一條街、風味小吃一條街,增強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促進產業聯動,帶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實施品牌營銷戰略,打響***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圍繞“陜南水城、綠色***”品牌,細分旅游市場,精心策劃***旅游的宣傳和推介,通過“同飲一江水、思源在***”宣傳,吸引京津及華北游客;通過“秦巴風情、***獨優”的宣傳,吸引對秦巴地區感興趣的國內外游客。建立政府組織、部門聯合、政企聯手、上下聯動、內外合作的宣傳促銷和激勵機制,有效組織***-北京“手拉手、心連心”、中國***漢江龍舟節為主的特色節慶活動,依托節慶文化效應,加大旅游產品的市場營銷,開辟周邊大中城市客源市場。深化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形成統一協調、競爭有序、高效運作的旅游管理體制,提高旅游業的組織化程度和旅游企業的經營水平,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建設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發展理念,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有機結合,進一步理順旅游業管理體制,加強旅游經營秩序管理,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改善旅游軟環境建設,努力營造和諧的旅游環境,打造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

(七)以中心城市建設為重點,強力推進城鎮化進程

樹立抓城鎮建設就是抓經濟、抓發展的理念,以***中心城市建設為重點,科學確定城鎮的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全面推進、注重特色”的總體思路,堅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工環境的和諧統一,堅持產業帶動和功能配套,積極引導人口向城鎮流動,打造各具特色綠色生態園林城鎮體系,強力推進城鎮化進程。

●加快推進***中心城市建設。通過科學規劃、政策引導、江南江北互動、基礎設施先行、建設開發并舉,積極開發江北新區,努力改造江南舊城,形成南北互動的中心城市開發格局。按照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總體要求和“一江兩岸、四橋連接、組團分布、環道串聯”的城市空間格局,加快建設“一湖(東湖)、兩區(江南片區、江北片區)、三路(***大道、濱江大道、環城干道江南段)、四橋(漢江大橋、漢江關廟大橋、漢江七里溝大橋、漢江中渡大橋)、四場(金州廣場、中心廣場、橋西廣場、雙城廣場)”,進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擴大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強輻射帶動和承載能力。努力把***建設成為交通樞紐、區域物流中心和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到2010年,力爭形成中等城市輪廓,城市人口發展到40萬人。

●竭力加快城鎮體系建設。按照“一心三極多點、功能差異互補”的總體布局,構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西部石泉、東部旬陽和南部紫陽縣城為經濟增長極,以“一江兩線(漢江和公路、鐵路沿線)”30個重點集鎮為網絡,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城鎮體系,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鎮輻射、帶動作用,強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引擎”,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加大九縣城建設力度。以旬陽、石泉、紫陽為重點,依據各自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和自然風格,準確定位縣城功能,加快縣城建設,發展特色經濟,加大產業建設力度,擴張縣域經濟總量,發揮輻射聚集效應;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增加縣城人口,加快推進房地產開發,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供水、輸電、道路、通信、市場、垃圾與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承載能力。力爭“十一五”末期完成旬陽、石泉撤縣設市的申請上報工作。

●突出加快30個重點鎮建設。科學確定城鎮功能定位,優化城鎮結構布局,以完善城鎮服務功能、發展特色產業、擴大城鎮人口為重點,探索有效機制,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強化城鎮管理。增強經營城市的理念,盤活城市資本,積極探索經營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徑。進一步強化城市規劃管理,嚴格執行沒有規劃不準上項目、規劃不通過不準實施、項目不經審批不準動工規定的規定。深入開展城市綜合整治,大力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根治臟、亂、差現象,徹底改善***城鎮面貌。

(八)以教育、文化、衛生為重點,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加強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資源,調整布局,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新體系。以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突破口,繼續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和“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加強農村中小學校危房改造,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加快優質高中建設,提高初中升學率;強化職業教育和農村遠程教育,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科學設置專業體系,力爭建設6個職教中心,著力培養、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努力造就一批適應性強的技能性勞動力大軍。每年輸出技能人才15000人;加強高等職業教育,以***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境內職業培訓機構為依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提高全民教育文化素質。

●加強衛生事業建設,努力提高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提高公共衛生安全防范能力和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農村基本保險和合作醫療,提高農民衛生保健水平。集中力量建設好縣級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以及176個鄉鎮衛生院,到2010年,基本建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公共衛生、醫療保健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進一步挖掘和拓展漢水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重點扶挖掘、整理和弘揚以漢劇、紫陽茶山民歌等為主的漢水文化項目;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抓好市文化藝術中心、影視演藝中心以及農村文化站建設;加強漢水文化資源的整合、宣傳和推介力度,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培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品,構建“一縣一品、各具特色、與時俱進、文明高尚”的漢水文化體系,強力擴張漢水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

●以推廣、應用數字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信息事業。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廣播、電視、通信、網絡的覆蓋率,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以網絡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為重點,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積極發展以互聯網絡為主的現代信息傳媒事業,加快推進政府電子政務工程建設,以政府信息化帶動企業、社會信息化,加快推進我市信息化進程,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步伐,盡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數字鴻溝”。

●加強計劃生育和體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質。繼續堅持優生優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生育質量。加強縣鄉計生服務站建設,力爭建設50個縣鄉計生服務站;全面落實農村雙女戶的獎勵政策。加大城鄉健身場地建設,增加公共運動設施,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體育事業,著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質。

●加強勞動就業、勞務輸出和社會保障工作。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發展勞動力市場,發揮自主擇業、市場調節、政府促進三大作用,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與再就業,增加城鄉人民收入,每年勞務輸出40萬人次。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擴大享受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的城鄉居民覆蓋面,到2010年,全市各項社會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加強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工作,建立廣泛的農村社會保障網絡,讓更多城鄉居民享受改革成果。

五、實施“十一五”規劃的工作措施

1、全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牢固樹立“規劃以項目做支撐”和“項目是全局、全局抓項目”意識,認真策劃、論證、包裝一批重大項目,充實項目儲備庫;切實加強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健全前期工作責任制和考核機制,加大項目爭取工作力度。精心搞好項目的推介和宣傳,聚集社會資本;完善重大項目建設責任制,抓好以工程質量為核心的在建項目管理,確保項目建設工程質量,充分發揮項目投資效益。

2、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不懈地優化建設環境。改革開放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面的創造力。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著力根除體制性障礙,切實改善法治、政策、信用和服務等軟環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依托資源優勢,有效地激發和聚集民間資本;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強化公共服務,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采取多種方式,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埠資金、技術及其它生產要素,促進資源、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加速開發優勢資源,培育壯大主導產業。

3、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建適應加快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進一步盤活現有存量資產,以存量換增量;通過重大項目,積極吸引和利用國外貸款、國內貼息貸款、國內外游動資本,激發各類資金向***聚集。完善貸款擔保、財物保險體系,激發各類市場投資主體的投資積極性,激活社會資本。加強政府、銀行、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提高金融對***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支持保險、證券業發展,加快建立資本市場,運用BOT、TOT等多種融資形式,構建適應***發展、市場要求的投融資機制。

4、堅持“科教興安”戰略,保障人才、技術需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觀念,堅持“科教興安”戰略,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大力引進、消化、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實現資源開發效益的最大化。深入開展科技研究、科技創新,增強產品、產業科技含量。切實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宣傳和推廣,增強全民科技素質。依托***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加強人才的培訓、開發和引進,完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造就各類必備人才。

5、發揮政府綜合協調職能,強化行政推動作用。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深入貫徹國家西部開發、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國家財政、稅收、農業等各項有利于促進發展的政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結合***客觀實際,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制定相應的土地使用、財政稅費、產業布局、人口流動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體系;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嚴格依法行政,按規劃辦事,本著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民分憂解困的目的,充分發揮政府組織、指導、協調、服務職能,提高政府擁有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