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
時間:2022-03-24 05:33:00
導語: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近十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存差”逐年放大,存差即指存款額大于貸款額的差額,從1995年起,我國經濟中開始出現存差這一經濟現象,當年存差為0.33萬億元,而1999—2003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1.50,2.44,3.13,3.96,4.91萬億元,存差波動上升,進而從2004—2005年,銀行體系存差分別為6.32萬億元、9.25萬億元,2006年10月末存差已突破10.81萬億元,顯然,近三年存差增速、增幅顯著上揚。盡管中國人民銀行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由1.62%調到0.99%,2006年三次上調法定準備金率,由7.5%調升到9%,但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仍居高不下,如2006年9月末,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超額儲備高達8200億元以上。這表明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對這一點學術界有目共睹。流動性過剩不僅會降低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增加商業銀行的運營風險,也影響到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和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因而對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考察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界定
流動性最初的含義是指商業銀行能夠在不遭受損失的前提下,在滿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的情況下,對資產進行變現的能力;根據《經濟和商業辭典》,流動性過剩是指銀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動性”超過健全的銀行業準則所要求的通常水平;從銀行的角度看,流動性過剩實質是指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沒有充分利用。當前我國金融體制中銀行、保險、證券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因而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渠道非常有限,除了用作貸款之外,只能用于同業間貨幣市場交易或以超額儲備形式存于人民銀行,獲取低額收益,從而可以使用同業間貨幣市場交易額和超額儲備金來判定商業銀行出現的流動性過剩。
三、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之因
流動性過剩問題是一個宏觀金融現象,如果只從單個銀行的角度觀察或分析這一現象,難免會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只有從商業銀行存在的宏觀環境層面,并結合商業銀行自身微觀層面的因素綜合分析流動過剩問題,才能揭示其產生的獨特機制。
(一)匯率制度因素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事實上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維持匯率的穩定,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規避國際“熱錢”大規模投機沖擊,央行不得不對資本項目進行管制。而現實中的結售匯制使資本流動呈現單向自由化,即外匯儲備的激增是以人民幣等值投放為代價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會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外匯占款的不斷攀高,這是推動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因素。我國的外匯儲備從2000年底的1656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6099億美元,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的由1.4億元上升到5.2億元,截止到2006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高達914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由此投向的人民幣總量超過7萬億元。為保持匯率穩定,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這就會使商業銀行淪為基礎貨幣的吸收器,大量的社會資金流入銀行系統,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也就不足為奇。
(二)我國金融業經營體制的因素
在混業經營體制下,銀行作為追求盈利性的行為主體,要不斷按照市場價格機制原則來調整資產結構;貸款是一項高風險資產,具有收益高、風險大的特征,對商業銀行來說發放多大比例的貸款完全由市場需求決定,存差規模大并不能簡單說明商業銀行流動性會出現過剩,銀行可以把更多超額儲備投入到股票、債券、期貨等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資。因而在混業經營體制下,根據存差規模來判定流動性過剩是不科學的。
然而,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商業銀行資產運用渠道有限,其資產主要用來發放貸款,其主營業務收入主要源于利息差收益,在除貸款以外的資產收益遠低于貸款收益情況下,商業銀行必然會出現流動性過剩問題。
(三)從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和股份制改造來分析其成因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主要由人民銀行決定,缺乏經營決策的主動權,具有較強的行政職能,其流動性和支付能力由人民銀行的貸款來維持。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國加入WTO,特別是新《巴塞爾協議》推行后,銀行的經營管理意識和風險意識增強。加強對風險控制,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減少貸款的發放,從而加劇了流動性過剩。我國商業銀行向來看重投資于大企業、大項目,這會導致中長期貸款上升,短期流動資金貸款下降,這勢必要求商業銀行保持更高流動性以應對具有較高收益的中長期貸款。加入WTO后,我國金融市場需全面開放,屆時我國銀行業將面臨國際金融巨頭的激烈競爭,在五年的過渡期內,必須剝離掉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巨額不良貸款,以便提高其對外競爭力,但不良貸款剝離會使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果發生調整,會使銀行以貸款形式持有的資產下降,進而導致存差規模進一步擴大,流動性加劇。
(四)金融市場現有約束條件因素
我國商業銀行競爭不充分,利率仍被管制,限制了銀行業務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存貸利差被限制在4%~5%之間,而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一般在0.5%~2%之間。同時實行嚴格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但商業銀行卻沒有主動降低存款利率,以壓縮存款;對貸款利率實行下限管理,因而銀行無法對風險較大的貸款客戶和風險很小的優質企業進行機動靈活定價,使儲蓄向投資轉化通道阻塞。
我國資本市場層次單一,直接融資比重較低,流動性過剩與中小企業融資難并存,資本市場嚴重的制度性缺陷影響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對貸款的吸收,同時,創業版市場發展速度和規模非常有限,尚未建立健全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和統一的信用體系,這些都會影響中小企業對存款的吸收。
四、幾點政策建議
>(一)針對“雙順差”帶來的外匯占款上升,進而致使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應該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逐步擴大匯率的波動幅度,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供求,避免被動地增發大量的基礎貨幣,從而收縮貨幣總量,有效地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同時,改革人民幣所參考的一攬子貨幣中各種貨幣的比例關系,減少美元的比重,增加歐元英鎊日元等幣種的比重,通過外匯的多樣化分散風險。
繼續深化外匯管理制度改革,改變現行的強制性結售匯制度,實行“藏匯于民”的政策。隨著我國外向型企業出口創匯越來越多,國際資本的流入使投放的人民幣也越來越多,因此,積極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由吸引外資到有條件地實施“走出去”戰略。逐步放寬企業和個人用匯自由,由強制結售匯制轉向自愿結售匯制,由國家集中儲備外匯轉向民間分散儲備外匯。
(二)改善商業銀行的宏觀經濟環境。首先,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為人民幣遠期交易、期貨交易、期權交易及我國企業規避利率風險創造良好的金融市場基礎。擴大存貸款利率上下限范圍,使商業銀行依據利率信號,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從而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其次,要擴大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在我國商業銀行總收入中約60%收入來源于利差收益,盈利模式單一,強化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沖動,而貸款市場又受到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引起貸款投放的壓力過大,因而要改變單一盈利模式,鼓勵銀行發展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同時,逐步構建混業經營模式。國際經驗說明,混業經營可增強銀行服務功能和創新功能,實現服務多樣化、資產多樣化。最后,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形式來使金融改革向縱深發展,最終徹底打通銀行、證券、保險之間的壁壘,全面實行混業經營,順應金融全球化的國際趨勢。
(三)從銀行自身的角度來尋求應對流動性過剩的具體措施。(1)商業銀行要全面進行市場化改造,轉換經營機制,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指標,著重從內部法人治理和外部客戶需求約束兩方面改進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其切實建立以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的經營管理體制。(2)針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駁逆”,商業銀行應著手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評級和授信制度,放寬中小企業貸款準入條件,建立中小企業貸款的約束和激勵機制,開展金融創新,探索出一批新的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3)積極開拓非利息收入業務,減少對貸款的依賴,可以開展的中間業務包括信用卡業務、個人理財業務、網上銀行業務、保險業務等;大力開展投資銀行業務,我國目前的分業經營雖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承銷和交易,但對其他的投資銀行業務并沒禁止,因而可為企業間并購提供金融服務,有利于與并購企業建立長期的業務關系,減少因企業并購所帶來的貸款客戶流失。
參考文獻:
[1]林毅夫.中小企業融資難亟待破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06-02.
[2]李成,姜柳.從匯率制度視角看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剩[J].金融論壇,2006(9).
[3]劉錫良.商業銀行流動性問題的再認識[J].財經科學,2007(2).
[4]張曉慧.正確認識當前的“存差”問題[J].中國金融,2006(4).
[5]張國良.構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J].財經科學,2007(1).
[6]田素華.流動性過剩與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結構轉型[J].財經科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