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我國商行風險偏好傳導
時間:2022-02-13 05:37:00
導語:探討我國商行風險偏好傳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09年,對商業銀行而言,無論其資產規模、經營性質、歷史淵源有怎樣的差異,都將受到全球經濟下滑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銀行同時還面臨著宏觀政策調整和國際資本沖擊的雙重考驗。風險管理的概念和工具已經引入國內十多年,以風險偏好為主要內涵的戰略規劃也已納入大多數國內商業銀行的董事會議程,但它能否經得起檢驗,是擺在國內商業銀行面前的一大課題。從次貸危機爆發的誘因:風險偏好傳導的整體失靈來看,國內商業銀行要真正發揮風險偏好對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的積極作用,風險偏好的有效傳導是關鍵。本文在對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傳導的現實意義和一般流程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對風險偏好傳導中可能出現的偏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解決風險偏好傳導偏離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風險偏好傳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一、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傳導的現實意義
對商業銀行而言,風險偏好就是銀行為實現持續經營和盈利,在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內,愿意接受的風險總量和特征。而風險偏好的傳導則是在既定的風險偏好和現有的風險管理水平上,商業銀行對愿意承擔且能夠承擔的風險,通過風險測度、產品定價和風險處置等方式進行的主動管理和科學安排。因此,風險偏好的傳導對國內商業銀行具有以下現實意義:
首先,明確了風險管理的邏輯起點。由董事會討論并形成風險偏好已經逐漸被大多數國內商業銀行所接受,但對于決策層在風險管理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實施管理的具體途徑和方式,在現實執行中卻沒有固定的章法可循。董事會是銀行經營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在經營管理權下放時將既定的風險偏好清晰傳達給管理層,并由管理層確定具體的實現策略和方式,這就是風險管理的邏輯起點,也是風險偏好傳導的前提。
其次,促進了經營理念的逐步轉變。受傳統思維定式和歷史慣性的影響,國內商業銀行普遍存在擴張沖動,這種“業務驅動型”的經營理念導致風險伴隨業務增長而迅速放大。銀行要實現持續經營和盈利,就必須充分預計經營過程所產生的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前者可以通過提取撥備在經營成本中反映,而能否抵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抵御非預期損失則是風險偏好傳導的主要內容。通過風險偏好傳導將銀行資產規模、發展節奏與風險偏好有序銜接,將促進各級分支機構在經營理念上的逐步轉變。
第三,落實了銀行整體發展戰略。商業銀行的整體發展戰略體現在風險管理層面就是風險偏好,風險偏好傳導可以實現風險偏好從總體戰略框架向具體執行邊界的轉換,能夠將簡單的指標要求細化為經營業務的種類、范圍和規模條件,并通過政策、制度和相關技術工具在各級經營管理活動中加以體現。這將有利于國內商業銀行以簡單明確的定量要求替代以往復雜模糊的定性規定,從而將銀行整體發展戰略融人具體經營管理行為之中。
第四,體現了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理念。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于多個產品線和眾多客戶,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需要根據形勢變化客觀準確地判斷產品和客戶的取舍,這個過程就是風險偏好的傳導。銀行一方面按照風險偏好將資本分配給各產品線和分支機構,另一方面在測算各產品線和分支機構的經營利潤時,引人經濟增加值(EVA)和風險調整收益(RAROC),并針對基于風險補償后的收益實施激勵約束。這將有利于促進國內商業銀行從傳統的被動防范和規避風險向主動經營和安排風險轉變。
第五,有利于增強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中,追求持續盈利和穩健經營的商業銀行必須具有相對穩定的風險偏好,并及時向市場披露。在披露過程中,市場和投資者關注的不僅僅是銀行確定的風險偏好本身,風險偏好要求如何體現在各環節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風險偏好的實現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風險偏好在具體執行中是否存在偏離問題等等,都是需要了解的問題,而這就是風險偏好的傳導。特別是對于剛剛涉足資本市場的大多數國內商業銀行而言,風險偏好的有效傳導是銀行給資本市場和投資者服下的“定心丸”。
二、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傳導的一般流程
從邏輯上看,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的傳導,首先應該是自上而下地將決策層確定的風險偏好逐級貫徹到執行層面的過程;但與此同時,如果沒有自下而上的信息支撐和執行反饋,風險偏好及其傳導將毫無意義。因此,圍繞風險偏好展開的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動態循環,是風險偏好傳導的邏輯思路。
首先,國內商業銀行根據內外部環境和自身特點,綜合考慮利益相關者(如股東、評級機構、投資者、資金提供者、監管機構等)的風險收益期望形成風險偏好,并通過政策制度、授權管理、授信審批、限額管理、經濟資本、績效考核等多種途徑和手段,自上而下地分解并傳導成為對各職能部門、業務單元和分支機構的具體行為目標,從而將戰略層面的風險偏好自上而下地傳導、細化到商業銀行的每一個業務過程之中。
同時,有效的風險偏好傳導還必須依托于對銀行實際風險狀況的全面分析,如目前經營活動中主要承擔何種風險,風險程度和特征如何,在哪些方面與現有的風險偏好導向不符,需要作出何種調整等等,這必須通過自下而上的傳導來實現。通過對微觀層面交易涉及的風險收益等情況的監測、檢查、報告和評價,對風險偏好各層次目標及實現情況進行對比、反饋和糾正,以此作為風險偏好有效傳導的動態支撐。
由此可見,國內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傳導是一個自上而下有效傳導、逐步分解,同時自下而上檢測、反饋并持續改進的一個封閉流程。從實踐層面來看,可分解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是制定風險政策和制度。國內商業銀行各職能部門根據決策層既定的風險偏好,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擬定具體制度或標準,明確界定其與風險偏好間的關系以及向下逐步傳導的實施要求;各分支機構和業務單元依據上述制度、標準和實施要求,擬定操作細則并在實際業務活動中加以執行,最終自上而下地形成一套完整的風險偏好傳導政策及制度體系。
二是具體執行及反饋。國內商業銀行各層級的風險偏好執行者,在嚴格按照風險偏好傳導的政策制度標準進行操作的同時,及時將執行情況及其存在問題反饋給上級機構或部門,從而形成風險偏好傳導中必不可少的自下而上的反饋通道,以保證銀行能夠在統一風險偏好下進行戰略或結構上的調整。
三是實時監測與評估。國內商業銀行管理層實時通過對風險偏好具體執行中風險敝口大小、風險分布特征和具體業務經營活動結果的分析,客觀判斷風險偏好的傳導是否準確地體現了既定風險偏好的目標導向,以及在哪些環節出現偏離、偏離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此作為執行和反饋的補充和驗證。
四是適時審計與檢查。國內商業銀行通過內外部審計機構對風險偏好傳導進行適時審計和檢查,以便從業務之外的獨立視角對風險偏好傳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審視,并提出獨立客觀的評價意見和建議。雖然上述流程是超脫于銀行業務運營過程之外的一種獨立審視,但是由于其結果對風險偏好傳導的持續改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筆者將其也納入了風險偏好的傳導流程。
五是動態調整與持續改進。國內商業銀行根據不同階段的業務發展實際和市場競爭情況,以及在風險偏好傳導中產生的反饋以及監測評估和審計檢查結果,實施對風險偏好及其傳導的動態調整和持續改進。這一流程一般由管理層提出建議,由決策層批準施行,從而再次進入制定風險政策和制度的環節。
三、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傳導的偏離原因及對策
目前,在國內商業銀行引入風險偏好理念并加以實施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傳導偏離的問題。一般來說,這是引入新理念、新技術后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但是,在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誘因:風險偏好傳導的整體失靈后,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那么,國內商業銀行出現風險偏好傳導偏離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風險管理文化的問題。國內商業銀行引入和實踐風險偏好并不難,但是將其融入自身的企業文化并形成相應的風險管理文化則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在此之前,風險偏好的傳導只能通過相對簡單明確的經營管理策略要求來體現,由于執行層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差異,特別是對于層級管理模式下的國內商業銀行而言,總行決策層統一的風險偏好在分支機構具體執行中出現偏離的情況就難以避免。
其次,是風險偏好傳導流程的問題。由于風險管理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國內商業銀行目前的風險偏好傳導在具體執行層面往往是通過各業務條線以文件形式下發的具體經營管理策略或要求。鑒于國內銀行長久以來形成的文件繁多的現實,執行層很難將其與其他文件區分開來,因此風險偏好自上而下的傳導流程并不暢通。同時,風險偏好傳導過程中相關部門職責界定不清晰,文件不斷、政出多門的問題直接導致同一領域風險偏好策略不相銜接,進而導致執行層無法弄清風險偏好的目標導向,風險偏好自下而上的反饋流程也受到了影響。對下傳導不明確,對上反饋不充分,風險偏好傳導的偏離成為必然。
此外,還有績效考核約束的問題。鑒于中國國情,大多數國內商業銀行的內部經營管理模式實際上是多層級的委托關系,總行管理的幅度很廣,分支機構的權限很大,因此績效考核約束常常是通過相對簡單的關鍵指標體系來實施。這樣的考核模式可能導致風險偏好的目標導向讓位于關鍵指標的實際效果,甚至出現分支機構間的相互博弈,進而導致風險偏好傳導的偏離。尤其要關注的是,一些國際一流銀行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的風險偏好傳導失靈,其根本原因是績效考核杠桿下對于收益的盲目追逐,這必須引起國內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模式研究者的高度關注。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的傳導出現了偏離,主要包括兩種形式:
一是整體偏離。該類偏離相對較為隱蔽,有的從表面看甚至是嚴格遵守了風險偏好,但執行效果卻背道而馳,這種偏離的危害是最大的。其中既有風險管理文化的問題(簡單執行,斷章取義),也有風險偏好傳導流程的問題(目標模糊,政出多門),還有績效考核模式的問題(部分分支機構或業務單元從自身收益出發,通過擴大整體風險敞口而實現局部最優)。
二是局部偏離。該類偏離的風險程度和影響相對較低,也是風險偏好傳導初期經常可能遇見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在某些局部領域違背了風險偏好下確定的具體政策要求,但與風險偏好的整體導向保持一致,例如對高風險行業發放貸款,突破行業貸款限額等,但通過要求客戶提供足額抵押且對客戶經營現金流實施封閉管理等措施,風險仍然可控。對局部偏離,原則上可以通過建立一定的特例處理通道來加以疏通和解決。
在對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傳導偏離的原因分析基礎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解決傳導偏離的具體對策:
一是確定較為規范的傳導模式。對國內商業銀行風險偏好確定后的傳導流程、傳導途徑和傳導方式等進行明確,夯實制度基礎,健全組織架構。制度基礎體現了銀行對風險偏好傳導的一攬子安排,包括目標風險經營的控制點,詳細具體的風險管控流程等;組織架構則直接影響了銀行資源配置能力和市場響應能力,且通過職責分工的明確使風險偏好的傳導上下暢通。
二是建立暢通有效的傳導渠道。風險偏好傳導涉及國內商業銀行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條線和各種產品,因此必須建立暢通有效的傳導渠道。例如建立反饋渠道,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傳遞到風險偏好的決策層;建立渠道,對風險偏好相關政策要求的文件進行詳細解讀,將風險偏好理念貫穿于執行的過程中;建立處理渠道,對一些符合整體風險偏好但與具體細則存在偶然性沖突的特殊個例實施快速處理等等。
三是實施持續改進的傳導方式。暢通有效的傳導渠道解決的是表象問題,如反饋情況、加強宣傳、應急處理等,但從根本上說,如果風險偏好本身存在共性偏差,就必須通過及時修訂風險偏好來加以解決。需要說明的是,修訂風險偏好并不僅僅是具體的政策、策略或規則,還包括風險偏好傳導機制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以確保風險偏好通過持續改進的傳導方式實現優化調整。
四是構建嚴格追究的問責機制。國內商業銀行在通過規范流程、改進技術提升風險偏好傳導質量和效率時,不僅要考慮積極實施的方面,也必須兼顧消極應對甚至陽奉陰違的問題。對此,嚴密監控和嚴格追究成為必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績效考核和激勵約束對于風險偏好傳導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大違規成本實現“整體最優”和“局部最優”的均衡。否則,再好的績效考核辦法、模型和工具,都無法解決蓄意違規的問題。
2009年,是國內商業銀行必須經受考驗的一年。首先,熬過2OO8年的企業資金困境將在2OO9年上半年達到峰值,銀行如何應對批量而至的逾期欠息問題;其次,相對寬松的信貸政策在年末年初的快速投放后如果回歸計劃控制,銀行如何處理信貸結構的優化調整問題;第三,大批政府主導下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短期內全面上馬,銀行如何做出冷靜判斷和準確選擇的問題;第四,在世界主要經濟體預期走低的大勢影響下,銀行如何迅速提升自身風險抵御能力的問題。上述四個方面實際上都是風險偏好的傳導問題,即國內商業銀行如何將風險偏好準確體現在風險測度、產品定價和風險處置等各個維度并保障其有效執行,從而通過上下一致的風險偏好傳導,主動應對來勢洶洶的經濟危機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說,風險偏好的傳導是商業銀行跨經濟周期穩健經營的關鍵。
值得欣喜的是,國內商業銀行和監管機構已經認識到風險偏好對于銀行科學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國際金融業危機重重、銀行風險管理面臨新挑戰的特殊階段,國內商業銀行應充分借鑒國際活躍銀行的實踐經驗,結合自身實際,盡快建立以風險偏好為核心的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體系,以政策和工具為主要載體,以組織架構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將風險偏好有效傳導至銀行的業務經營和管理活動中,促進業務的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黨委執政建設行政管理探討
- 下一篇:探究我國社保基金監管法制健全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