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11:02:00

導語: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關系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結合學習“七一”講話和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對黨內民主人民民主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對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并提出要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發展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

【摘要題】理論探討

【關鍵詞】黨內民主/人民民主/關系/“三個代表”/推進民主

【正文】

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出了要“發展黨內民主”,并“通過發展黨內民主,積極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的思想,揭示了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內在邏輯關系,闡發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思路。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就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作出決定,提出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反對獨斷專行、軟弱渙散等“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黨風建設任務。本文擬對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辯證關系進行一些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概念及內涵

(一)黨內民主

發展黨內民主是按照“三個代表”來建黨的必然要求,時代的發展要求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在代表人民利益進行執政的具體形式和領導方式上作出相應性的變化,按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決策機制,減少實踐過程中的任意性和隨意性,這些都離不開發展黨內民主。它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1.黨內民主首先是一種制度。黨內民主如果缺乏具體制度的安排,就難有保障。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正是黨內民主的制度表現。它所規范的主要是廣大黨員以民主為基礎的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制度,以及黨委會的集體領導原則,要求充分發揚民主;同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原則,把權力集中于黨組織而非個人手里。對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鄧小平同志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就說過:“沒有民主,就沒有集中,而這個集中,總是要在民主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正確地實現。”所謂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就是對民主集中制的正確詮釋,也反映出黨內民主的特點,黨內民主是民主與集中的高度統一。任何背離這一制度規范的行動,都可能脫離人民群眾,脫離黨員群眾,而且使上級脫離下級,甚至在同級里也勢必造成少數人或個人脫離多數,少數人或個人專斷的局面。反之,則可能出現自由主義和分散主義傾向。

2.黨內民主還是一種政黨運行體制和運作機制。它在實踐中具體表現為:

(1)黨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途徑。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對此長期以來著重講的是黨的組織紀律,但它同樣包含著黨內民主的要求,個人、下級代表的面都有限,組織、上級和中央的代表性是毫無疑問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黨服從中央。這條原則直接保證了黨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它排斥獨斷專行、分散主義、和地方部門保護主義。

(2)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它要求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發揮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作用,健全黨委會的決策程序。集體領導、民主集中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個別醞釀、會議決定是重要的方法和程序。凡屬重大決策,都必須由黨委集體討論,不允許個人說了算。

(3)干部任用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它要求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改進干部管理方法,進一步擴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擴大民主推薦、民意測驗和民主評議的范圍,改進方法,提高質量。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積極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任前公示、任職試用期制等措施,加強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監督,堅決防止和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

(4)黨內監督機制。它要求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和監督機制,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監督,保證他們正確運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要充分發揮黨員的民主監督作用,加強黨內監督的制度建設。

(5)黨員民主權利的保障機制。它要求拓寬黨內民主渠道,加強黨員對黨內事務的了解和參與。凡屬重大問題,都應力求組織廣大黨員討論,充分聽取各種意見。通過建立有效機制,保證基層黨員和下級黨組織的意見能及時反映到上級黨組織中來。上級黨組織應充分聽取黨員和下級黨組織的意見,集思廣益,不斷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二)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屬國體的內容,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廣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其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目的和內容而言,就是要充分發展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形式和內容: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相適應的政體。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實踐證明,人民民主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取決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程度。只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加強立法和監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聯系,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人民民主。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黨際民主。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如何處理好與其他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代表的關系,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方面。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代表各自聯系著一部分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在共產黨領導下,充分發揮他們參政議政、民主協商和民主監督等各項職能,這既是人民民主的內容,也必將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族際民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是國家的成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僅保證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而且對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對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都十分重要,這是人民民主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方面。

4.以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基層民主。擴大基層民主建設,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對提高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能力和積極性將起極大的推動作用。要拓寬民主渠道,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和民主評議、質詢聽證等民主形式,充分發揮基層民主的作用。

5.“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型”民主。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對臺灣的政策更為寬松)分別作為直轄于中央政府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實行高度自治,由當地人管理自治范圍內的事務,也是人民民主在特定地區的體現。

二、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相互關系

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內容,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

(一)人民民主具有基礎性、法定性和廣泛性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態和根本目標,是實現高度的人民民主。它要求對廣大人民實行充分的民主,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社會的主義,充分享有各項民主權利。沒有人民民主,執政黨黨內民主的發展程度就會受到制約。人民民主是基礎,是黨內民主得以充分實現的深厚土壤。

(二)黨內民主具有關鍵性、決定性和示范性

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決定了黨內民主的不斷推進,必將帶動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推進人民民主。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而建設好黨,關鍵在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發展黨內民主。如果黨內民主不發達、不健全,人民民主也會受到制約和破壞。“十年”慘痛的經驗教訓就是明顯的例證。黨內民主是關鍵,是人民民主賴以健康發展的領導和推動力量,在政黨政治為主導的民主政治格局中,人民民主的實現離不開黨內民主。今天,中國共產黨正由自己的執政地位和引導作用,通過自身的民主示范,極大地推動著人民民主的發展。轉(三)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范圍雖然不同,但根本目標指向卻是一致的

無論就實行的主體,還是其涉及的領域,人民民主比黨內民主的范圍都要廣泛的多。從二者的目的看,黨內民主是為了發揮廣大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人民民主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一方面,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專制歷史的國家,缺乏民主政治的傳統。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新民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才開始了真正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歷史和現實決定了共產黨是人民民主的倡導者、奮斗者和推動者,也決定了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民主得以健康發展的保證。另一方面,正如黨的十五大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是統一的,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使中國共產黨真正成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通過發展黨內民主,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就是要更好地領導人民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四)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統一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中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還不發達,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的時間也不長,加上曾經出現過大的波折,全社會的民主意識、民主習慣和駕御民主的能力有待加強,官僚主義、特權思想、家長制作風等現象仍然存在,反腐敗的任務還很艱巨,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在實踐中大力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將二者有機統一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中。一方面,鑒于我國特殊的國情,任何對當代中國民主化的現實道路進行的探討,都必須首先正視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持續執政和充當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者的事實,并把這一事實作為考量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基本變量。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能照搬西方多黨制和三權鼎立等政治模式。這些都決定了發展黨內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踐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高度的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實現程度也就成為衡量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成效如何的根本標志。因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要求把堅持黨的領導、發展黨內民主,同發揚人民民主、嚴格依法辦事、尊重客觀規律有機統一起來。

三、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發展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

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成為三個代表,就必須認識和反映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和前進方向,集中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需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自覺地發展黨內民主并推進人民民主。

(一)不能用黨內民主代替人民民主,而應推動和引導人民民主

鄧小平曾指出:“在全國人民中,共產黨員始終只占少數。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1]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態和根本目標,是實現高度的人民民主。過去那種在所謂“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妄圖用黨內民主來代替人民民主的做法,損害了黨的威信,不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同時,黨對社會團體、群眾組織的領導,主要是通過其中的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來積極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獨立地開展工作,協調他們各自所代表的群眾的具體利益,發揮他們在民主參與、民主監督中的作用。因此,黨內民主的結果、結論,黨的執政主張和意志,凡是要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全體國民具有普遍約束力,就必須要經過必要的人民民主的形式、途徑,由國家機關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各級人大機關)、行政機關(各級人民政府)經過法定程序,使之成為法律規范,或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加以推行,使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統一起來。同時,中國共產黨必須發揮自己的表率、示范作用,通過堅持和完善民主監督制度,推進黨內決策和干部任用制度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建立和健全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機制、黨內集中機制、黨員民主權利保障機制等,促進和推動人民民主,使人民充分享有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等各項民主權利。(二)不能用人民民主來否定黨內民主,而應監督和促進黨內民主

中國的國情決定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賴以發展的決定性環節,也是推進人民民主的關鍵,執政黨黨內民主搞不好,人民民主也就無從談起。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力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因此,發展黨內民主也就不是一黨之事,而是全國人民共同關注的事情。獨斷專行、個人凌駕于黨組織和人民群眾之上,這絕非人民之福,只能釀就國家、民族的悲劇。相反,黨內民主的充分發展,必然產生一種示范效應,帶動其他黨派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發展。那種把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對立起來,認為加強黨的領導就會削弱人民民主,從而追求所謂沒有領導、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民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鄧小平曾指出:“今天的黨中央堅持發揚黨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并且堅決糾正過去所犯的錯誤,在這樣的情況下,竟然要求削弱甚至取消黨的領導,更是廣大群眾所不能容許的。這事實上只能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2]那種否定黨內民主,脫離黨的領導的主張,只能把民主吹得精光,國家也會變成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為此,必須通過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等多種人民民主的制度和形式,發揮人大、政協、紀檢、群眾和媒體輿論等的監督作用,督促黨內民主的發展。

(三)有沒有黨內民主,黨內民主充分不充分,效果如何,要用“三個代表”的實效來檢驗“三個代表”是密切相關、辯證統一的整體,“三個代表”的實現程度與黨內民主的發展呈正相關。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宗旨既然是為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謀利益,而不是為個人及小群體謀利益,就更應該遵循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其實,黨內越民主,民主越充分,民主效果越好,就越能體現人民的意志,重大政策的出臺、重要的人事任免、公共權力機關的動作透明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人民的監督,為人民所感受和體會。只要黨真正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嚴格加強自身的建設,自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來發展黨內民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不以權謀私,不搞既得利益集團,就會永葆生機與活力。黨內是否有民主,民主是否充分,效果如何,其標準只能是“三個代表”的實踐效果。

(四)敢于和善于發展人民民主,是執政黨成熟和堅強的標志,也是政黨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之后的必要轉變和選擇

是否敢于和善于發展人民民主,是衡量一個執政黨是否先進、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只有按照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大力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黨派,才能確保它的領導核心作用。背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壓抑人民民主發展的黨派,則不能永保生機與活力,不能始終得到人民的擁護。還必須看到,正在發展著的數字化網絡技術,建設雙向互動的信息高速公路,實現各種媒體的大眾傳播形式,使全球各國各類信息源的全面貫通和橫向互聯成為可能,從技術上為提高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程度和大眾傳媒政治監督的力度,奠定了科學與技術的基礎,極大地增加了人民的民主意識,方便了民主的操作。政黨生態環境的變化,要求執政黨轉變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加強和改善對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領導,敢于和善于發展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也是加強和改進黨風、政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顯著標志,能否從根本上增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斷防止和避免脫離群眾這一最大危險的重要保證。只有始終當好“三個代表”,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堅持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我們黨才能經受住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才會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的國家也就能永遠興旺發達。【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