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發展方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02:20:00
導語:循環經濟發展方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造成環境污染的因素分析
1.城市工業的“三廢”。城市的生態環境承受著來自如工業廢水、廢氣、廢物的壓力,如沿海、沿江城市大多把沿海、沿江作為招商引資優勢,廣泛吸引大耗水、大用電、大占地的重化工、鋼鐵、造紙等項目,這些產業沿江海地帶大量集聚,對江海的水質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脅。隨著全球制造業加速轉移,第二產業成為污染的主要來源,更成為環境壓力不斷增大的主要原因。工業廢氣主要來自電力、化學、建材水泥與黑色冶煉的工業鍋爐和窯爐,通過煙囪低空就地排放。固體廢物主要來自化工、礦業、造紙、金屬加工等行業,還有部分生產地點分散、毒性較大、處理難度高的廢物,有的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有的長期露天堆放,對環境造成了污染。由于大量燃煤電廠散布沿江沿海地區,導致酸雨頻發,pH值常小于4。另外,燃煤所占城市一次性能源比重過大,小鍋爐和民用爐低矮源排放也成為城市降塵增多、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2.農業生產的污染。近年來,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農膜等大量使用,畜禽水產養殖面積不斷擴大,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無序排放日益增多,農業污染威脅著周圍水體和土壤的環境。大量無機物輸入土壤系統,造成了非再生資源的數量耗竭和嚴重的土地污染。
3.交通運輸污染。由于汽車消費已大量進入家庭,現有城市道路不堪重負,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擁堵現象,機動車行駛速度減慢,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量增大,汽車尾氣已成為污染城市空氣的主要原因。在大城市中,二氧化氮、烯烴等碳氫化合物和各種自由基彌漫,市區交通噪聲污染也很嚴重。據測定,等效聲級均高于70dB(A)的標準值。
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需求進一步加大。現在,我國已逐步進入資源約束的發展階段,我們已沒有足夠的資源總量來繼續支撐高消耗的傳統生產方式,也沒有足夠的環境容量來承載高污染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必須堅決、徹底拋棄傳統的發展模式,走有本地區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目前,國外都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模式有:一是在企業層面上建立的小循環模式。最著名的如美國的杜邦化學公司,他們讓車間的廢物到下一個車間變成它的原料,廢物通過梯形利用越來越少,最終達到“零排放”。二是在區域的層面上,如丹麥的卡倫堡工業區模式。卡倫堡工業區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把發電廠的熱供給煉油廠和制藥廠,同時解決周圍居民的供熱,發電廠脫硫產生的硫酸鈣是石膏板廠的原料,同時硫酸可以被制成稀硫酸,發電廠用燃煤產生的粉煤灰來鋪設公路,并供給小型的水泥廠,煉油廠的廢水又可以供給發電廠用來冷卻。這樣在發電廠、石膏板廠、煉油廠、制藥廠之間形成了一種循環關系,工業區企業內部之間形成了循環共生,保證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在社會層面上,如日本資源匱乏,所以特別注重資源的再利用,尤其強調建立循環型社會。20世紀70~80年代,日本主要采取了“末端治理”、“管端預防”等方式防止環境污染和控制生態破壞。200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以國家法制形式確立建設循環型社會的行動準則。21世紀,日本提出了“環境立國”戰略,即創建循環型社會的國家目標。例如,日本實施“誰生產銷售,誰回收利用”的法規。其中規定,消費者報廢電器時應支付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費用。目前,日本資源循環率,空調產業為78%,電視產業73%,冰箱產業59%,洗衣機產業56%。到2010年要達到資源投入產出率比目前提高40%,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40%,廢棄物最終處置量減少50%。美國的循環經濟行業涉及傳統的造紙業、煉鐵業、塑料、橡膠業以及家用電器、計算機設備、辦公設備、家居用品等,全國有6萬多家企業參與其中,年均銷售額高達2400億美元,其規模與汽車業相當,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而言,資源再生系統是由3個子系統構成的,即廢物回收系統、廢物拆解及利用系統和無害化處理系統。
借鑒國際經驗,我國各地區實現循環經濟應抓好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
1.政府推進與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發展循環經濟,關鍵在政府主導推進。政府要避免重蹈以往發展過程中缺位、錯位、越位的覆轍,規范政府統籌的界限與力度。要將節約資源的理念滲透于生產、流通、消費、建設、管理和社會生活各領域、各層面,通過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源頭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政府要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加大投入循環生產的智力、財力和物力,推進循環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積極推進循環型城市、生態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起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框架和利益分配體系,促進循環生產的產業化和市場化,使經濟各主體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
(1)完善資源配置的價格機制,利用價格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理順自然資源價格,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性產品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要積極調整水、熱、電、天然氣等價格政策,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完善農業水費計收辦法,調整城市供水價格,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大力推進階梯式水價、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擴大峰谷電價及其執行范圍,拉大差價,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快實行尖峰電價和季節電價。對高耗能行業中淘汰類、限制類項目,嚴格執行按國家產業政策制定的差別電價政策。加大供熱體制和供熱價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構成的熱價形成機制,實行差別熱價和煤、熱聯動政策。理順天然氣與其他產品的比價關系,建立天然氣價格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機制,要研究制定并落實各項有關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
運用財稅政策,對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企業、項目和行為給予財政激勵,對使用清潔能源的企業和個人給予補貼。對污染和高耗能的企業、項目和產品課以重稅。制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和收費政策。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技術推廣、示范試點等,會同有關部門積極落實清潔生產專項資金。各級財政和環保部門要安排排污資金,加大對企業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污染防治項目的投入力度。加快研究建立促進節能、節水產品和節能環保型汽車、節能省地型建筑推廣的鼓勵政策。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調整和完善有利于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廢舊資源回收處理收費制度。研究以資源量為基礎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辦法,進一步擴大水資源費征收范圍并適當提高征收標準,優先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研究完善限制國內緊缺資源及高耗能產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順現有收費和資金來源渠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企業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政府采購目錄要優先考慮節能、節水和環保認證等產品。
(2)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積極創建與環境資源相關的市場,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可交易的許可證市場和區域性的環境補償市場等,探索廢棄物處置市場化運作機制,對垃圾的收集、運輸和流轉采用招投標方式,使之從“地下”走到“地上”。
(3)嘗試建立環境保護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將環境保護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引導金融機構對環保項目給予優惠貸款支持。積極探索和建立先進的融資模式,設立生態發展基金、市政公債,社會化募集生態建設資金,探索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以BOT等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2.將經濟結構調整與推進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優化產業結構,繼續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與設備,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技術,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農業結構調整要大幅度降低農藥和化肥使用量,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以生態鏈為紐帶,科學統籌規劃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關系,全面推進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建設。
3.以企業為核心,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明確企業對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義務和責任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終端產品的生產企業一般都要承擔產品回收再利用的責任。我國是家用電器生產和消費大國,每年都有大量淘汰廢棄的家用電器有待回收利用,生產廠家有責任回收利用自己的產品,并逐步提高這種回收利用的比例。企業要實行綠色設計。推廣清潔生產、建立綠色工業園區、實施綠色營銷和綠色管理,并建立綠色技術體系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循環經濟模式下,企業應在促進社會綜合價值提高的基礎上謀求自己的利益。社會綜合價值管理理念就是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但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慮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終提高其創造的社會綜合價值。這一理念的確立,有利于提高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動性。
4.創建符合本區域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城鄉發展水平各異,要參照國外經驗,結合本地區實際,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企業、區域和社會3個層面展開:企業層面應積極推行清潔和環保生產,切實加強科研開發的投入,真正將科學研究當作未來發展的基石。區域層面要積極從城市和農村等不同區域分別探索不同類型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考慮在工業、農業集中區建設由共生企業群組成的生態工業園或生態農業園,建立企業之間廢物的輸入輸出關系,實施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建立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的組織系統,形成企業間的代謝共生關系,達到資源節約利用、廢棄物循環回收、污染物最低排放的目的。社會層面要從生產、消費、回收等各個環節積極探索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建立循環經濟系統,發展共生型企業,最終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要大力推廣使用“3+1”科學發展模式,即在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以及靜脈產業四個層面全面推進循環經濟。
具體來說,小循環是在企業層面推行清潔生產,通過企業內部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污染物產生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中循環是在企業間層面發展生態工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將上游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或廢物在自身循環利用的同時,用作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料或能源,以減少園區對外界的資源依賴和環境壓力,延長和拓寬生產鏈條,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或產業間的共生關系。大循環是在城市或區域社會層面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貫穿循環經濟理念,最終建立和完善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這種循環型的城市或區域社會包含有四大要素:產業體系、城市基礎設施、人文生態和社會消費。首先,在生產領域對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構建以工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其次,要建設包括水循環利用保護體系、清潔能源體系、清潔公共交通運營體系等在內的基礎設施;第三,必須致力于規劃、景觀以及建筑綠色化的人文生態建設;第四,必須在消費領域努力倡導和推進綠色銷售和綠色消費。而“靜脈產業”,就是廢物和廢舊資源的處理、處置和再生產業。例如,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國外形象地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行業稱為“靜脈產業”,因其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與之相對,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產業,就被稱之為“動脈產業”,它們共同構成了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總之,我國保護生態環境刻不容緩,必須將發展循環經濟確定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首要準則。循環經濟發展了,生態環境才能最終得以改善,并可以催生和促進工業旅游的發展。我國目前正處在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時期,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資源利用更加集約、環境保護更加科學、經濟效益更加顯著、資本配置更加充分,走一條集約型、效益型的工業化道路,實現人、資源、環境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的內在涵義。其中,也折射出開展工業旅游活動的基本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宏觀環境上提供了工業旅游作為現代服務業導人工業發展中的可能。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既有利于保護工業遺產,也提供了發展工業旅游的客觀條件。工業旅游在西方國家方興未艾,被譽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我國政府已逐步認識到“工業旅游”的經濟效益和發展潛力,國家旅游局曾在江西省南昌市公布了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循環經濟作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它與生態環境有機協調,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必將吸引更多的國人以工業旅游的方式前去參觀和考察,這也會進一步推進本地區循環經濟的良性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于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J].天津科技,2004,(6).
[2]江翔.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J].華東經濟管理,2004,(7).
[3]王晶日.實現循環的探討[J].環境保護科學,2004,
[摘要]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我們必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工業化條件下的生態經濟,是指導人類經濟活動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倡導經濟、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本文分析了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闡述了發展我國循環經濟的基本措施。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環境;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