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5:23:00

導語:西部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明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內涵和功能,在分析西部地區城市現狀的基礎上,提出西部地區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主要對策。

論文關鍵詞:西部大開發;生態城市;城市化;可持續發展

城市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的標志,城市化已成為世界范圍的必然趨勢。加快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是西部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歷程。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城市病”問題:

城市用地緊張,建筑密度過大,住宅極端缺乏,交通堵塞,能源供應不足,三廢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這些負面效應使自然環境惡化,生態被破壞,甚至危及到了人類自身的生活與健康。西部大開發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怎樣遵循生態經濟原理,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建立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效益統一的現代化城市。

l生態城市的內涵與功能

1.1概念

生態城市(EcopolisorEcoville)前蘇聯生態學家O.Yanitsky于1987年提出的一種理想城模式,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和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境。

1.2內涵

生態城市的概念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自然地理層,這是城市人類活動的自發層次,是城市生態位的趨勢、開拓、競爭和平衡的過程,最終達到地盡其能、物盡其用;第二個層次是社會功能層,重在調查城市的組織機構和功能,改善子系統之間的沖突關系,增強城市有機體的共生能力;第三個層次是文化意識層,旨在增強人的生態意識,變外在控制為內在調節,變自發為自為。這三個層次將單一的生物環節、物理環節、經濟環節和社會環境組裝成了一個有強生命力的生態系統,一個多維的復合生態系統。

人們自覺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通過不斷理性化的行為和規范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平衡之間的相互關系,最終實現當前與長遠動態空間和諧統一、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和諧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便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和根本出發點。

1.3功能

城市生態系統有3種功能:一是產業功能,主要體現為產業生態(industrialecology),包括產業及流通、消費活動中資源、產品及廢物的代謝規律和耦合方法,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正面影響;二是生活功能,主要體現為人居生態(builtecology),包括按生態學原理將城市住宅、交通、基礎設施及消費過程與自然生態系統融為一體,為城市居民提供適宜的人居環境,并最大限度減少環境影響;三是還原功能,保證城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平衡發展,即一方面必須具備消除和緩沖自身發展給自然造成不良影響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自然界發生不良變化時,能盡快使其恢復到良好狀態,包括自然凈化和人工調節兩類還原功能。

2西部地區城市現狀特點

由于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導致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較低,體現在幾個方面:

(1)數量少:東部地區在全國14%的國土面積上多達300個城市,占全國城市總數的44.59%;中部地區在29%的國土面積上有247個城市,占城市總數的37%;西部地區在57%的國土面積上僅有120個城市,占城市總數的l8.1%。

(2)規模小:西部地區主要表現為以中小城市占多的地域分布特征。在全國34個特大城市中,西部地區僅有7個:大城市更是僅有1個,只占到全國47個大城市的2.13%;中小城市有l12,占全國同等城市的37%左右,更占據了西部城市總數的94.17%。

(3)類型單一: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有著顯著的沿礦產資源帶、邊境心岸帶、交通要道帶形成的中小城市帶,主要是資源型城市和邊境口岸城市。

3西部地區建設生態城市面臨的問題

(1)缺乏勞力與智力資源:西部地區總人口約29334萬,其中獲得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和科研人員數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科研機構和科研成果數量也處于低水平。

(2)經濟十分落后: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西部的經濟發展是非常落后的,1979-1995年間東部地區平均經濟增長率為l2.8%,而西部地區僅有8.7%。從1998年的各項經濟指標對比中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3)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水資源短缺與浪費并存,西北地區雖地處黃河中上游,卻因水資源利用粗放、浪費嚴重而出現嚴重干旱缺水;二是人口持續增長和資源開發力度加大使西部地區的植被持續減少,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為5%,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3,水土流失現象十分令人擔憂;三是風蝕沙化嚴重,荒漠化加劇。

(4)矛盾重重:經濟開發和資源供給能力的矛盾;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矛盾;人口增長的社會需求和城市社會及自然環境的有限承載力的矛盾,以及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等等。

4西部地區建設生態城市的對策

4.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1)政府必須把城市生態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實行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應加強生態觀念,提高生態意識,確立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總體布局和土地利用布局。

(2)高層次的優化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由二三一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結構轉化,工業產業由粗放型污染向三高三少轉化,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方式,兼顧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生態涵養三方面需求,合理配置土地及各種自然資源,因地制宣地確定城市生產、家居、商貿、運輸、文衛等各種功能的空間分布格局。

(3)建設功能完善、高效率的城市基礎設施。強化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行業的規劃、建設和管理職能,誘導和促進環保產業走市場化道路,積極推進城市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總體設施水平。對關系城市生態環保和治理的大型基礎設施,必須全市域范圍內統籌規劃、統一布置。

(4)建立完善的城市環保監測、監控管理系統。一切新建、擴建、改建的企業,防止污染的項目必須和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三同時”管理)。在項目審批、投資安排、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程序上嚴格把關,切實杜絕新污染源的產生。公務員之家

4.2建設可持續的城市綠化

實施城市大環境綠化,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將城市林業和園林融為一體,以樹木為主體,包括花草及其中的建筑設施,形成包含公園、街頭綠地、生態墻、行道樹、疏林草坪、防護林、水源涵養林、花圃、果園、菜地等全方位立體生態系統工程。綠色廊道深入城市腹地,凈化市內空氣,改良城市小氣候,美化城市環境。堅持生態原理與美學原理相結合,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并重,形成“未見城,先見林”,“城在林中央”的綠化景觀。

4.3充分依據西部地區的各種優惠政策

合理利用開發西部地區的各類礦產資源,形成沿礦產資源帶、邊境口岸帶和交通要道帶的中小城市:二是引進一批高效、實用、先進的生態示范技術,廣攬人才,在制度上保障科技人員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任務中作出應有的貢獻;三是實行傾斜的設市標準,鼓勵和支持加快西部地區生態城市化進程,建成一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一定超前性的典型生態城市,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生態城市化。

4.4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提高市民生態環境意識

要培養西部地區各級領導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同時在城市居民中普及提高生態意識,倡導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短期性、盲目性、主觀性行為,從根本上提高城市的自組織、自調節能力,這也是城市生態系統調整最緊迫最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