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經貿關系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03:10:00

導語:中韓經貿關系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韓經貿關系發展分析論文

一、中韓兩國經貿關系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中韓兩國間貿易摩擦逐漸增多,許多領域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一)兩國經貿活動涉及的數額大、范圍廣,易產生利益沖突。中韓兩國的商品貿易涉及較多門類,服務貿易的領域也不斷擴大,企業間、行業間的利益沖突時有發生,在一些敏感部門尤其如此。2002年,韓國政府在本國蒜農和農業組織的壓力下,單方面宣布對來自中國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額關稅,使我國幾十萬蒜農瀕臨破產。我國政府被迫宣布暫停進口原產于韓國的手持(包括車載)無線電話機和聚乙烯,對韓國相關企業形成巨大壓力。2004年韓國又停止從中國進口泡菜,中方也采取了對應措施。在重化工領域,中韓兩國競爭越來越激烈。韓國鋼鐵協會網上的消息稱:2006年末中國的鋼材產量達4.7億噸,占全球產量的1/3。韓國的鋼產量4800多萬噸,居世界第5位。中國從2005年起成為鋼材的凈出口國,而且鋼材質量不斷提高。韓國造船用的厚鋼板,過去大量從日本進口,如今主要采用物美價廉的中國鋼板。中國在鋼鐵石化等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出口量的增長,對韓企業形成壓力。

(二)中韓兩國產業結構趨同,競爭激烈。2006年,中國從韓國進口的前6大類商品為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光學醫療儀器、化工及工業產品、賤金屬及制品、紡織原料及制品、塑料橡膠及制品;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前6大類商品為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賤金屬及制品、礦產品、紡織原料及制品、化工及工業產品、植物類產品。雖然韓國產品科技含量總體上高于中國,但中國已改變兩國建交初期主要向韓國出口石油、煤炭的狀況。1992年,韓國有學者分析,中國與韓國的技術差距在10年以上,而如今韓國一些學者指出中韓兩國的技術差在迅速縮小,2004年為4.4年,2005年為3.8年,預計到2015年將減小到l至2年。在造船、汽車等傳統制造業方面,中韓兩國的技術差距仍較大。在移動通信、二次電池等新產業上,技術差距已很小。中國在鋼鐵、服裝等制造業上進步尤快。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消息,在服裝進出口方面,中國2000年向韓國出口9.76億美元,從韓國進口2.92億美元;2006年向韓國出口34.51億美元,進口5.48億美元;進出口之比從1:3增長到1:6。中國相當一批服裝品牌打人韓國市場,對韓國服裝業造成沖擊。(三)中韓兩國都以制造業產品出口為主,爭奪原料、能源和市場而產生摩擦。韓國經濟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2006年韓國出口額達3260億美元,再創新高。2006年中國出口額9691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兩國的出口額都占到GDP的37%以上。據韓國關稅廳網上公布的數字,韓國出口的前10位商品,包括半導體、汽車、無線通訊器材、船舶、電腦等都是工業制成品。十大出口產品在整個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從2002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58.5%。如果加上十位以后的商品中的工業制成品,制造業產品將占60%—70%。中國出口商品中制造業產品更高達80%以上,而且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機電產品已占出口總額的56.7%。中韓相互間的貿易,70%以上都是工業制成品。兩國同世界各國的進出口商品也很雷同,兩國都從巴西、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從中東進口石油,銷售市場都主要在美、日、歐盟,也都在開拓東亞、南亞、非洲、拉美的市場,并從亞、非、拉尋找新的資源和能源。因此,中韓兩國在國際上的競爭也很激烈。

(四)韓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外資傾向較重,加劇了兩國間的經貿摩擦。韓國是世界上重要的進出口國家,其2006年的出口額列世界第11位,進口額也列前15位。但其貿易保護主義很突出,尤其在農產品的進口方面,歷屆政府都采取消極態度。韓國農產品國內售價過高,2006年無骨豬肉每公斤達14美元,無骨牛肉每公斤更高達56美元,是美國的5倍,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居首位。為保護本國農民利益,韓國對進口農產品往往設置壁壘或課以重稅。韓國與美國、歐盟經常發生農產品貿易磨擦。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韓國更滋生了對中國的警惕。韓國還有一種反外資情緒,對招商引資積極性不高,尤其怕造船、鋼鐵、汽車等產業被外資控制。大宇造船和船舶工程公司的債權人擬在2007年底之前出售其在大宇的50%股權,價值達87億美元,韓國怕中國購買,早已內定由韓國企業收購。在這種心態下,韓國企業對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往往反應過激。

二、中韓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趨勢

在中韓兩國間的經貿活動中,盡管有些摩擦甚至沖突,但合作一直是主流。中韓之間的經貿合作發展較快,是有深刻原因的。

(一)中韓兩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

1、中韓兩國將長期互為重要貿易對象。中韓兩國的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較高、對GDP增長的巨大推動作用長期不會改變。中國已躍居韓國第一位進出口對象國,這種狀況至少維持10年以上。韓國目前是中國第3位的貿易對象國,這個位置也至少保持10年。中韓建交以來,兩國對外貿易都快速增長,在世界貿易排名中的位次都不斷前移,這與兩國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是分不開的。

2、兩國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人均GDP達2000美元;韓國已進人后工業化時代,向知識經濟發展,人均GDP已近2萬美元,躋身發達國家行列。中國在勞動生產率、科技水平方面與韓國還有較大差距,兩國之間存在產業轉移和承接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發展加工業的過程中,為生產符合世界標準的產品,從韓、日等地大量進口設備、原材料、零配件,這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為韓、日商品提供了廣闊市場。自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以來,兩國的經濟貿易呈高速發展之勢。1992年兩國的貿易額只有50億美元。經過14年的發展,2006年末,中韓兩國的貿易額已達1340億美元,增長約26倍;2007年將達1500億美元,2012年前將突破2000億美元,提前實現2005年******主席訪問韓國時提出的目標。韓國在華設立的企業到2006年末已超過3萬家,實際投資額累計超過3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韓國的重要經貿伙伴,成為韓國第一大出口對象國、第一大進口對象國、第一大投資對象國。因此,進一步發展中韓之間的經貿關系,對中韓兩國和整個東亞地區都至關重要。